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原創稿
作為農村改革主要發源地的滁州市,改革一直是滁州的基因和底色。
改革帶來了更暖的“滁州模式”:滁州7個縣市區分别與蘇浙9個縣市區簽訂政務服務跨省通辦戰略合作協議,涉及公安、人社、衛健等部門1400項“跨省通辦”事項清單。
改革創造了更快的“滁州速度”:今年上半年,滁州市億元以上項目新開工322個、新竣工209個,其中省重點項目開工224個、竣工68個,分别居安徽省第一、第二。
改革樹立了更高的“滁州标杆”: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落戶滁州,同時承擔國家級改革試點42項、省級試點56項。
去年9月,滁州市獲批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試點。由此,一場如火如荼的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在滁州廣袤的土地上拉開帷幕。滁州以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為“牛鼻子”,盤活農民閑置宅基地,讓曾經農村發展的“包袱”,變成鄉村振興的“财富”。
從城市到農村,從商事制度到宅基地制度……今天的長三角,正在不斷地深化改革中謀劃更高質量的發展。滁州,在一條有特色、出亮點、創品牌的改革大道上筚路藍縷、一往無前。
滁州市全椒縣,農村宅基地改革後,村民住進的新房。沈果攝。
辦事“多頭跑”到隻進“一扇門”
改革首先要解決的是“為誰改”的問題,而非為了改革而改革,隻有把這個問題弄清楚,才能凝聚共識,催生出源源不斷的改革動力。
滁州的商事制度改革,從一開始就堅定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将企業、群衆實際辦事的痛點、難點和堵點,作為改革的出發點、落腳點和攻堅點,不做表面文章,敢抓未成之事。
今年8月2日上午,滁州的張女士在滁州市琅琊區市場監管局窗口,不到十分鐘就同時辦好了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的注銷手續,并順利拿到《準予注銷登記通知書》,這是安徽省發出的首張證照注銷聯辦通知書。
“以往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要分别注銷,不僅要至少跑兩趟,還要準備兩套不同的申請材料,費時又費事,而現在,隻需攜帶身份證,填寫一張表,很快就辦好了!”張女士激動地說。
“證照注銷聯辦”改革,是目前滁州市市場監管局以琅琊區為試點推行的一項商事制度改革。通過“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間”,實現 “一套材料申請,一個窗口受理,當場一次辦結”,讓群衆和企業到政府辦事“最多跑一窗,一事跑一次”。
曾幾何時,跑不完的窗口、複印不停的材料、蓋不完的公章、紛繁複雜的手續,是想要在長三角開辦企業的滁州企業家甩不掉的“包袱”。
滁州市南谯區發出當地首個“跨省通辦”營業執照。南谯區委宣傳部供圖。
大道至簡,改革創新。為此,滁州跳出原有框架,去粗取精。
在線上,滁州依托“皖事通辦”門戶線上“跨省通辦”機制,建設滁州市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事項“一網通辦”專欄,作為企業和群衆異地網上辦事統一的入口和通道,實現企業登記變更、看病就醫、社保養老等56個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全程網上異地辦理。
在線下,滁州成為安徽省首批試點設立市縣兩級政務服務中心企業和個人長三角“一網通辦”線下專窗,并刻制“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服務專用章”,發布64項長三角線下政務服務事項清單,實現視頻咨詢、代驗材料、物流送達、代發證照等異地服務功能。
截至目前,滁州市11.6萬個政務服務事項,平均審批環節從2.86個減少到2.15個,壓縮24.8%;直接取消或者實施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事項5903項,提交材料減少63.23%;審批服務效率從4.2天減少到2.56天,壓縮39%,大幅壓減辦事環節、材料、時間。
如今,随着滁州“一網一門一次”改革不斷深入推進,線上與線下行政效能不斷提升,正像滁州政務服務的一雙飛翼,為這個城市的一體化發展帶來更強勁的動力。
“沉睡資産”變“發展資本”
再過不久,十一假期就要到了,這幾天,在滁州市南谯區施集鎮井楠村,“克良家”民宿管家謝波麗的電話沒怎麼停過,大部分都是長三角的遊客預定民宿。
誰能想到,一棟棟風格相近,又各具特色的井楠民宿,在四、五年前,還是閑置多年、破敗不堪的鄉間民居。如今經過一番修葺和改造,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井楠民宿。人民網記者 張磊攝
“井楠村的華麗變身,得益于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試點示範工作的開展。”南谯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司義黨說。
農村要發展,關鍵就是要解決土地問題。眼下滁州正在進行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就成為破題的“鑰匙”。
司義黨介紹,以井楠村為例,當地閑置宅基地面積約2.6萬平方米,閑置住宅數量為148幢,閑置住宅的面積約1.1萬平方米。這些破敗不堪的閑置農房,不僅影響了村容村貌,也阻礙了鄉村規劃建設。
于是,在保障農民“戶有所居”和依法享有的宅基地權益的前提下,井楠村結合農戶家庭實際需求,以永久性退出宅基地、保留資格權退出和宅基地置換三種方式開展宅基地退出工作。
“一方面井楠村與村民簽訂退出合同,将退出的閑置住宅轉變為村級集體資産,另一方面井楠村與文旅公司簽訂租賃合同,将退出的閑置住宅加固改造開發旅遊項目,逐步打造起井楠村特色旅遊文化。” 司義黨說。
其實開辦民宿之初,有關政策尚不明朗,相關部門在讨論時有兩種聲音:一種認為農村宅基地隻有農民才能享有,長期租賃就是變相買賣應當禁止;也有的認為,閑置農房放在那兒不去利用也是浪費,隻要農民樂意、企業願意,政府又何樂而不為呢?
最終在這件事情上,政府統一認為:“變”比“不變”好,創新比固守好。
于是,根據“三權分置”,把農房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開來,既保障了農民權益,又放活了經營主體,打響了閑置宅基地和農房盤活利用的“攻堅戰”。
目前,整個南谯區集體投入閑置土地資源約9000畝,29個村與44家企業實現聯建,帶動返鄉農民創業項目9個,為南谯區村集體經濟年創收600餘萬元。
可以預見的是,随着農村宅基地和農房可流轉、可抵押、可退出等多種創新形式出現,賦予了農村閑置宅基地和農房新的生機,讓村裡的老房子變成“錢袋子”。
“鄉村要改革,就是要充分挖掘農村閑置宅基地的價值,現在我們終于找到一條好路子。” 司義黨信心滿滿地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