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加強道德建設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

加強道德建設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9 12:41:37

加強道德建設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發揮道德教化作用)1

巫溪縣甯河街道“好人文化”志願者走街串巷宣傳。巫溪縣委宣傳部供圖

加強道德建設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發揮道德教化作用)2

永川區雙石鎮新鄉賢李文容到村民家中開解老人。記者 王亞同攝

加強道德建設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發揮道德教化作用)3

講誠信、辛苦打拼19年還清欠款的周澤武在工地施工。市委宣傳部供圖

核心提示

在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說,要既講法治又講德治,重視發揮道德教化作用,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緊密結合起來,把自律和他律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全社會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良好道德風尚。無論領導幹部,還是基層群衆,“德”,都是人人應當具備的重要品行,這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應有傳承,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

在巴渝大地,有很多傳承優秀傳統美德并發揚光大的典範,譬如巫溪的“好人文化”、永川的新鄉賢、忠縣的“忠文化”……湧現出無數典型人物,他們用尺寸之功樹立起良好的道德風尚,感染、引領着身邊的人崇德向善,弘揚了社會正氣。

一面旗幟 “巫溪好人” 用平凡事迹感動鄉鄰滋養民風

巫溪是我市最偏遠的區縣之一,近年來因“好人”層出不窮而聲名遠播。該縣先後有12人次獲評中國好人、全國最美孝心少年等稱号,55人次榮獲重慶好人、重慶市道德模範等稱号,被評為縣級“好人”的更是多達4500餘人。

一座“好人之城”也是“善治之城”。巫溪是如何通過獨特的“好人文化”來弘揚社會正氣,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全社會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呢?近日,重慶日報記者在巫溪進行了采訪。

用道德的力量培育鄉風民風

“鄉裡鄉親不攀比,餐桌浪費傷不起;有事還照老規矩,相幫隻幫喪嫁娶……”這是巫溪縣尖山鎮司法所所長龔方清自創的順口溜,如今在當地已是家喻戶曉。龔方清私下裡還有個身份——“總管”(即農村紅、白事操辦者)。近年來,面對當地大辦無事酒,以及辦酒席時攀比浪費的不良風氣,他通過“總管”的身份介入其中,一來堅決拒絕為村民操辦無事酒,二來動員正常操辦紅白事的村民遏制辦酒規模,不但為鄉親們節約了開支,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着當地的鄉風民風。2014年,龔方清被中宣部授予“全國節約之星”稱号。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我們不僅要發動和教育老百姓遵守法律的紅線,還要做到更高一層,即引導老百姓發揚優秀傳統美德。”龔方清告訴重慶日報記者,過去當地老百姓習慣大操大辦、鋪張浪費,這種現象是不能用法律條款進行限制的。“那麼,我們就可以用村規民約的方式、用道德的力量來引導當地形成新的鄉風民風。”龔方清說,在他看來,這就是“法治”和“德治”的有機結合。

基層黨支部構築鄉村振興基石

作為一名基層黨支部書記,2017年“富民興渝貢獻獎”獲得者、巫溪縣中梁鄉石鑼村黨支部書記匡後明對“德治”的力量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深有感觸。匡後明今年67歲,已在石鑼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工作了32年。期間,他先後曆經11次村級組織換屆,幾乎每次都是滿票當選,深受村民信任。32年裡,他“挪用”過女兒的彩禮錢為村裡修路,将自家養的山羊無償借給貧困戶發展産業,在村裡帶頭興辦了資金互助社,并監管着互助社每一分錢都花到“刀刃上”。為了幫助村裡的貧困孩子讀書,他利用各種進城開會的機會四方“化緣”,還動員大女兒把給父母的養老錢拿出來助學……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和帶動着周圍的老百姓。

“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廈需要四梁八柱來支撐,黨中央是頂梁柱。在基層就是黨支部,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必須夯實基層。這讓我們基層幹部,更覺身上的責任重大。”匡後明說,在農村,一方面村民與村民之間更多地依靠鄉規民約和鄉村禮儀進行社會規範,因此,基層黨員幹部的一言一行都影響着身邊的每一個村民,另一方面也需要村民從思想意識上轉變觀念,去學法、懂法、守法,用法律解決問題,用法治為鄉村振興“護航”,“這就要求我們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結合起來,以此來構築鄉風文明、推動鄉村振興。”

讓好人文化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

“一個好人就是一面旗幟,他們用平凡事迹感動着鄉鄰,滋養着民風。”巫溪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稅明斌表示,近年來,巫溪通過群衆自主推薦、新聞媒體發現、活動評選等多種形式發掘身邊的道德典型,建立“巫溪好人”存儲、推薦、宣傳、幫扶、回訪機制,已先後選樹各級“巫溪好人”4500餘人。“我們把各級幹部群衆中的優秀人物、感動人物評選出來,使他們的事迹走向全市、全國。”稅明斌說,把好人培養成為名人,把名人培養成為帶頭人,通過他們的帶動作用來提振幹部群衆的精神風貌,形成良好民風和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态,這對當地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生态旅遊建設、招商引資等都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他表示,該縣将通過培育“好人文化”,在廣大幹部群衆中弘揚“敬業奉獻、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誠實守信、孝老愛親”的精神,以此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結合起來,引導老百姓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镌于心呈于行,弘揚良好的社會風尚。

記者 龍丹梅

一種力量 永川新鄉賢 憑盡心竭力的公心熱心赢取民心

“文容,兒媳婦又‘訣’我了。”“婆媳要相互理解,家庭才更和睦。”3月16日,永川區雙石鎮複生橋村七社,74歲的鐘婆婆又扭到李文容讓其幫自己調解家庭矛盾,這已是李文容第三次為此來到老人家裡。因辦事公平公道,擔任社長多年的李文容被村民們選為新鄉賢。

類似李文容這樣的新鄉賢在永川有近1000名,他們或調解糾紛矛盾和諧鄰裡,或不求回報做好事引人向善,或回饋家鄉修路建橋發展産業,或以身作則重家教作垂範。這些新鄉賢都是村民們自己選出來的,在引領鄉村價值取向、推動基層善治和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激活了農村發展的“一池春水”。

在過去,維系鄉村社會穩定的,主要是以退休官員、讀書人、德高望重者為主的“士紳”。“城鎮化浪潮中,農村優秀人才大量流向城市,鄉村面臨着空心化和邊緣化。”永川區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說,為應對鄉村治理新挑戰,近年來,該區大力弘揚鄉賢文化,一大批農村優秀基層幹部、老黨員、退休教師、返鄉能人等,通過村民評選、鎮街認定等程序,成為新鄉賢,成為弘揚農村社會新風尚和建設美麗鄉村的新鮮“血液”。

在永川區合埂鎮倉寶村,72歲的蘇祖才是遠近聞名的新鄉賢。蘇祖才長期在外辦企業經商,但始終牽挂家鄉。為改善老家落後的交通條件,蘇祖才先後投入100多萬元為村裡修了水泥路。2012年,他又利用自己的人脈為村裡引入一家企業,使60多名村民“洗腳上岸”當上了産業工人,村民們向他贈予了“德布鄉鄰”的錦旗。

2014年蘇祖才返鄉定居,建了一座農家院取名“蘇源”,并購置了書桌、椅凳、各類圖書,将其作為村裡的文化中心。在這裡,蘇祖才給村裡的孩子們講傳統文化,講家國情懷,講夢想與感恩。“小時候受‘耕讀當勤、賦稅當納、鄰裡當和’的家規陶冶,後來又讀《曾文正公全集》,可以說傳統文化影響了我的一生。”蘇祖才說,自己打算在村裡開設“新鄉賢課堂”,給年輕人講傳家風家訓和傳統文化,還準備請老師、專家為村民培訓技能。

“喝酒失言,口無遮攔。語中帶刺,六月心寒。鄰裡關系,以和為貴。”這首打油詩是臨江鎮新鄉賢陳久述在調解完一起鄰裡糾紛後寫下的。每調解完一起糾紛,他就寫一首打油詩作總結。兩年多來,陳久述共調解了80多件民間糾紛,寫下了80多首打油詩。

陳久述以前在四川做生意,2002年回到老家發展,2004年成立了臨江鴨業協會,将養殖技術無償分享給鄉親們,帶動當地2000餘名群衆搞養殖增收。作為返鄉創業能人,陳久述被大家選為新鄉賢。去年,永川區組織有精力、有意願、有條件的新鄉賢設立“鄉賢評理堂”,陳久述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協助相關部門化解基層群衆矛盾,調解糾紛成功率超過95%。

不久前,陳久述與其他107位新鄉賢參加了永川區鄉賢評理員專題培訓,并獲授鄉賢評理員證書。他表示,自己将堅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在黨的領導下學法律、練口才、講故事、知規範、育新人,當好群衆表率,發揮積極作用,讓小事不出院、矛盾不上交、鄰裡更團結。

一位又一位新鄉賢活躍于永川的鄉土田間,推動當地鄉村發展呈現新面貌。在新鄉賢們的努力下,近年來,永川制訂或修改出200多條合法、合俗、簡便的村規民約,成立100多個“清明會”“紅白理事會”“禁賭勸導協會”,推進移風易俗;通過幫助鄉鄰學技術、建場地、籌資金和跑市場,先後培育緻富增收項目近200個。新鄉賢還牽頭修建道路400多公裡,累計開展志願服務2萬餘場次。

“我們的新鄉賢中近60%是共産黨員,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信仰堅定、立場鮮明,發揮了黨員帶領群衆、推動發展的模範作用。”永川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李世紅認為,新鄉賢作為民間力量介入鄉村社會治理,變“我給你講”為“商量着講”,順暢了黨群溝通紐帶,也提升了基層幹部的精神境界,他們以盡心竭力地造福桑梓的公心、熱心,赢得了聚力發展的民心。

記者 王亞同

一種傳承 忠義誠信 就是我們安身立命謀求發展之基

“他用長劍和鮮血刻寫了以‘忠誠、忠義、忠信、忠勇、忠孝’為内涵的‘忠文化’,這是忠縣百萬人民心中一座永恒的精神豐碑。”3月14日,忠縣作協主席秦勇談到巴蔓子,說起“忠文化”時激情滿懷。

巴蔓子是生于東周末期臨江城(今忠縣)的巴國将軍,是巴蜀兒女引以為自豪和驕傲的民族英雄。《華陽國志》記載了巴蔓子的英雄故事——“周之季世,巴國有亂,将軍蔓子請師于楚,許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國既甯,楚使請城。蔓子曰:‘藉楚之靈,克弭禍難,誠許楚王城,将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頭授楚使。楚王歎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為!’乃以上卿禮葬其頭,巴國葬其身亦以上卿禮。”

“忠文化”便是發端于巴蔓子“刎首留城、忠信兩全”的英雄壯舉,之後在巴蜀大地廣為流傳,感染和影響着世世代代的巴渝兒女。

三國時期,劉備派張飛攻打江州。時任益州的巴郡太守、忠縣人嚴顔拒不投降,直至被俘。面對張飛,嚴顔站立不跪,并豪言:“我州隻有斷頭将軍,沒有投降将軍。”

唐貞觀八年(634年),唐太宗李世民因感念巴蔓子刎首留城、嚴死不屈的精神,以“地邊巴徼、意懷忠信”之意改“臨江”為“忠州”。

千百年來,忠縣人沒有忘記巴蔓子,更沒有忘記“忠文化”精神的傳承。東漢除了忠勇不屈的嚴顔将軍,還有甘甯将軍;唐代湧現出劉晏、陸贽、李吉甫、白居易“大唐四賢”;宋代有“以我一腔熱血,守我寸土河山”的馬坤将軍;明末有千裡勤王的巾帼英雄秦良玉。到了近現代,更是湧現出吳恩鴻、餘永藻、吳毅、金少穆、秦德君、羅廣斌、羅廣文、馬識途等一批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革命事業的代表人物。

改革開放以來,“忠文化”孕育出“幫助别人我很快樂”的全國優秀共産黨員李淑娥、全國紀檢監察系統先進工作者張蘭權、洪水中勇救四孩子痛失兩親人的黃永明……

2300年傳承,忠縣人踐行、完善着“忠文化”的五大内涵,即:正氣浩然、義薄雲天的“忠義氣節”;勇往直前、開拓創新的“忠勇精神”;信念堅定、赤膽忠心的“忠誠品格”;孝老愛幼、和諧相處的“忠孝德行”;守信踐諾、殚精竭力的“忠信品質”。

“在當代,‘忠’的内涵不斷與時俱進,并積極影響着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忠縣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忠縣将“忠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體系中,持續開展“忠縣十佳文明”“十大孝星”“十大忠商”評選,逐漸形成了以“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于事業、忠于法治”的性格自覺、行動自覺、文化自覺。

近年來,忠縣湧現出黃一志、吳林香、鄭定祥、周澤武等全國道德模範,另有5位重慶市道德模範、9位中國好人、49位重慶好人、10位感動重慶人物。2017年,忠縣被授予“全國文明城市”稱号。

“‘忠文化’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力量。”梁文回是忠縣永豐鎮一名柑橘管理幹部。3年前,他開始探索使用生物農藥和有機肥的傳統種植方式,進行柑橘管理生産,并成功培育出綠色生态産品“忠州草橘”。他告訴重慶日報記者,作為黨員幹部,就要将“忠文化”踐行于工作、融入事業中,“用忠誠推進誠信農業建設,打造誠信品牌。”

塗井鄉的周澤武23年前帶着56名農民工前往湖北一工地打工,沒想到工程做到一半,老闆消失了,周澤武不但投入的300萬元本錢血本無歸,還欠下農民工93萬元工資。“我是忠縣人,‘忠文化’對我來講就是誠信,我這一生都要做到不辜負别人,不欠别人。”面對欠下的巨款,身陷困境的周澤武辛苦打拼19年,終于還清了農民工工資。

忠縣相關負責人稱,巴蔓子精神一直在傳承發揚,“忠文化”随着時代的進步,不斷豐富着新的精神内涵,可以說,“忠”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于黨、于國、于家,于親情、友情、愛情,甚至于商,都離不開一個“忠”字。“忠文化”應融于政德之中,踐行于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全過程。

一柄長劍,刎首留城。巴蔓子一腔熱血,镌刻出一個大大的“忠”字,流淌千年,且愈發鮮活。

首席記者 彭瑜

2018全國兩會重報集團全媒體中央廚房出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