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拼音? 在讀古詩文時,我們時常會遇到一些詞語古今讀音有異的情況,十分糾結,讀今音怕人譏為淺陋,讀古音恐人聽而懵懂,我以為,詞語“古讀”要适度,切莫自設“藩籬”,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咬文嚼字拼音?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在讀古詩文時,我們時常會遇到一些詞語古今讀音有異的情況,十分糾結,讀今音怕人譏為淺陋,讀古音恐人聽而懵懂,我以為,詞語“古讀”要适度,切莫自設“藩籬”。
在幾千年的漢語發展過程中,語音是變化最快、最大的語言要素,漢語聲母由36個變為普通話的21個,聲調由平上去入變為普通話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韻母的變化則更為複雜,況且“古”是個相對概念,對于宋代而言,唐代為“古”,宋代為“今”;對于今日,宋代為“古”,所以,“古讀”并非最早的初讀,也不可能把漢語的語音系統拉回古代。
試舉幾例:
《論語·雍也》中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名句,其中“樂”應讀yào,有“喜愛、欣賞”之意,《現代漢語詞典》“樂lè”有“樂于”的義項,含有“興趣愛好”之意,且出現在“樂此不疲”的成語中,因此不必拘泥“古讀”。
成語“葉公好龍”,“葉”舊讀shè,強調“古讀”,要麼是跟百姓過不去,要麼有點孔乙己炫耀“茴”多種寫法的味道。
國家語文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對普通話中的異讀詞進行了審定,頒布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根據“從衆”的原則,将異讀詞用“統讀”進行規範,如“卓越”原讀zhuōyuè,現統讀為zhuóyuè;“确鑿”原讀quèzuò,現統讀為quèzáo.
古音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今天的古音也多是文獻研究的結果,研究就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如“阿房宮”一詞,今天的教師一定不會讀為āfánggōng,而會讀為ēpánggōng,真就颠撲不破嗎?我們知道,阿房宮是秦代宮殿名,據考古資料證明是一座未完成的大型建築,其名也是臨時稱謂,關中方言有兩個詞“zhībang”“wūbang”,即“這邊”“那邊”,阿房宮會不會是關中人用方言稱“那邊的宮殿”?也許未可得知,另為一說。
唐代白居易不也正是因為不了解方言,在《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中把“下馬陵”誤聽成“蛤蟆陵”,留下千古話題。
這裡讨論不是要禁絕“古讀”,我以為過猶不及,取舍自應有度。
1.古代詩文中表示人名、地名、國名、官職的詞語,固化在文獻中,大多不再流通,其讀音多是根據當時各民族語或方言的漢譯音,所以應讀古音為宜,例不贅述;
2.具有區别詞義的“古讀”應該保留。比如“拾級而上”
“拾shè”同“涉”,有“曆,經由”之意,與“拾shí”,“撿、收”意義有别;又如“力能扛鼎”“扛gàng”“雙手舉物”,與“扛káng”“肩部承擔”意義有别。
至于意義無别,還是舍“古讀”取“今音”為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