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讀魯迅《朝花夕拾》裡的一篇文章,《五猖會》,很受啟發。我不記得我做小孩的時候有沒有經曆過這樣的時刻,隻是告誡自己:如果以後有小孩,希望不要給他留下這樣的記憶,永久傷痛的陰影。
題目叫“五猖會”,但其實魯迅并沒來得及寫這場五猖會的盛況,盡管他對此非常非常期待。有多期待呢?他用了大量的篇幅寫小孩子對于迎神賽會的向往,過往每一次如何期待,現實如何潦草,以及對這次盛會的祈盼。
可這個期待,被父親一個小小的舉動而打破。
要知道,為了去六十裡開外參加這次五猖會,家裡準備得很充分,頭一夜便預定了“三道明瓦窗”的大船,一大清早,船椅,飯菜,茶炊,都一一搬上船去。臨行前“我”的高興也透過字裡行間傳達出來——
我笑着跳着,催他們要搬得快。
然而臨到頭,卻被父親“拿你的書來”以及“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的要求而按下了暫停鍵。
所有人都在等“我”。文章詳細地記述了“我”是怎樣在這樣的壓力下總算将書背下,而後終于踏上觀看五猖會的路途。可經過這一茬,願望達成,路上的風景,船上的點心,即将到來的盛會,于“我”而言,卻失去了趣味。
一腔熱情被當頭澆了個透心涼,期待有多高,就有多了了。文章沒有再描繪這場盛會如何繁盛,回憶到此戛然而止。說都忘了,其他事不留一點痕迹,隻記得父親讓背《鑒略》的這一段,格外清晰。
結尾魯迅寫:“至今一想起,還詫異父親為何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
是啊,父親為什麼要在那時候突然讓孩子背書呢?或許是因為這樣的會是讀書人不願去看的,或許是因為見不得孩子在玩耍時擁有如此的期待與熱情,誰知道呢?總之他這樣做了。這樣的情形,盡管書序裡說是反映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但于今天而言,也并不鮮見。且不隻在教育中,它反映了一種相對權威的關系中,處上者對處下者的壓制。
有時候,我們看似有“權”對一些人提出一些要求,可真的有“權”嗎?提出的要求又真的合理嗎?不過是在一定的規則中,有這樣約定俗成的慣例而已。
始終覺得,要做好孩子的教育太難了。孩子的成長,前期要靠大人去引導,可如何引導才正确?這到底是一門學問,是極難弄懂的事,唯有邊行進邊摸索,通過這一樁樁一件件,去反思、複盤、改進,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