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敦煌舞的類型

敦煌舞的類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6 15:53:50

“敦煌舞”是近四十年來一個新興的舞種。它具有我國西部特色,屬于中國古典舞範疇,來自“敦煌藝術”中的壁畫舞姿。

“敦煌藝術”是中國西部文化藝術的一朵絢麗奇葩,它承載着我們西北地區所具有的獨特風貌,是西部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民風的藝術載體。=

“敦煌舞”的創立使“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耀眼明珠,所指即是著名的敦煌石窟藝術(我們統稱為“敦煌藝術”),當今在“一帶一路”倡議視野下,它顯得尤為重要,更加輝煌。

敦煌舞的類型(敦煌舞的創建與發展)1

“敦煌藝術”中所含樂舞更是一個最大亮點,舞姿獨特别緻,高雅恬靜,千姿百态,異彩紛呈。敦煌舞來自敦煌壁畫舞姿,被譽為人類文化聖地的敦煌石窟藝術中,壁畫是主體、是瑰寶。它是敦煌藝術中最大量、最集中、最豐富、最精粹的遺存。最主要的敦煌莫高窟,就有492個洞窟,窟窟有壁畫,拼接起來長達45000多平方米,有世界上最大畫廊之稱。這些壁畫中,幾乎每幅都有舞蹈形象,如在窟頂、龛楣、藻井邀遊的飛天,憑欄上的天宮伎樂,經變畫中的娛佛、敬佛的獻舞者——伎樂天,出行圖中跳着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世俗樂舞,以及富有舞蹈美感的彩塑菩薩、天王力士等,真是琳琅滿目,精妙絕倫。

敦煌舞的類型(敦煌舞的創建與發展)2

以莫高窟為主體的敦煌石窟藝術,是建築、壁畫、彩塑三者互相結合而成的。它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涉及面非常廣闊。對它的研究主要分為石室文物和莫高窟藝術兩大類。我們對其中壁畫舞姿的研究,當然是屬于後者。

敦煌莫高窟是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産名錄的,使這一古絲綢之路上的“咽喉重鎮”再度輝煌,響徹全球。但它的價值不在于今日提供鑒賞、審美之用,更為重要的是這些舞蹈形象充分反映了從十六國北朝至元代千餘年來不同曆史時期的舞蹈服飾、形态、風貌,為我們挖掘、整理、弘揚我國優秀舞蹈傳統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形象資料。依此創建的“敦煌舞”,雖不是直接的非遺内容,但它是對非遺的研究性、開發性的傳承。如何将敦煌舞教學和研創與非遺保護、傳承結合起來,也即是把敦煌壁畫固态舞姿活化出的具有濃厚敦煌色彩的“敦煌舞”發揚傳承,将用心血創造的這一精神财富留給世人和後人,則是我這個創建實踐者的心願!

屬于中國古典舞範疇的“敦煌舞”的起源,是中國舞蹈史學家們智慧的發現和設想,建議甘肅省藝術團體把敦煌樂舞藝術搬上今日的舞台,讓偉大的敦煌樂舞藝術在當代民族舞蹈事業中放射出光芒!這一非同一般的建議,得到了甘肅省相關領導的支持并付諸實踐。著名的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就是這樣産生的。緊接着從教學角度深入研究,開啟教學體系的創建,形成新興舞種,命名為“敦煌舞”。

敦煌舞祥和端莊,古樸淳厚,風格獨特。它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又是當代的新創造。筆者認為,一個舞種或流派的形成,它需具備教材、人才、劇目三大要素,這也正是筆者創研敦煌舞教學的初衷。

敦煌舞的類型(敦煌舞的創建與發展)3

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再版并拟收入中國舞精品大系之中的《敦煌舞教程》包括三個部分.第一,元素訓練三節呼吸與眼神,肋、胯、膝,肢體曲線。第二,基本動作技術訓練十節:手、臂、單腳、腳位、腿、腰、步法、跳躍、旋轉、琵琶舞動。第三,性格組合訓練七段:思維菩薩、蓮花童子、武伎、舞綢伎樂、飛天女神、舞姿組合、反彈琵琶。這是自1974年秋後開始,至今已38年的研創,在教學實踐中不斷修訂完成的。

敦煌舞的類型(敦煌舞的創建與發展)4

下面簡單講四個問題:

01

如何認識壁畫舞姿

莫高窟在千年曆史長河中随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的變動、風俗習慣的變化以及審美标準的不同,不同時代的壁畫、彩塑是有着不同的題材、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風貌。其中,敦煌壁畫舞姿受西域的影響也随之變化。因此,筆者認為,對敦煌壁畫舞姿及彩塑,既不能看作一個混沌的整體,又不能把不同時代的舞蹈造型截然分開,而應從中找到它們的發展、演變,從發展演變中去研究它們的内在聯系。正是這種内在聯系使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敦煌壁畫舞姿有着一種共同的特色。也就是說,不管哪個朝代的壁畫舞姿,都有其共同的基本格調。如第272窟(早期)聽法菩薩群中的一個提腕推掌舞姿同第148窟(盛唐)經變中的伎樂菩薩相比,前者外來味濃,後者民族味濃,但兩者身體傾向手的位置,是基本一緻的。類似的比較很多,還有另外一種狀态:有些早期洞窟壁畫中呈舞态的一排排菩薩造型,第297窟北周壁畫中供養伎樂造型,同唐代經變畫中舞蹈菩薩的造型,雖然三者動作差異很大,但在身韻神情上卻依然使人明顯感覺有其共同點,一眼即能判定它們是敦煌的東西。這不同中的同,正是敦煌的獨特風格,也是應該細心研究、認真掌握的地方。

敦煌舞的類型(敦煌舞的創建與發展)5

概括起來,敦煌舞姿的外部特征如下:

1.手的形态豐富多樣,纖細秀麗,富有中國的古典美。

2.手臂柔曼、棱角、多彎。

3.赤足而舞,腳的形态為勾、翹、歪,腳的位置也豐富,它是形成特殊舞姿的重要環節。

4.體态多為下沉,出胯沖身形成三道彎,有圓潤、直角兩種類型(推胯、坐胯所形成),也有多道彎的肢體曲線。

5.使用長綢、腰鼓、琵琶等道具的舞姿。

敦煌舞的類型(敦煌舞的創建與發展)6

02

如何将“靜"變“動”

因為要建立敦煌特色的舞蹈,創編其訓練教材,隻有風格掌握準了,才能真正再現敦煌壁畫舞蹈藝術。明确它的外部特征,固然是确立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更重要的是舞姿之間的起承轉合(動律),也就是怎樣使靜止在洞窟裡的舞蹈姿态,變成活的舞蹈,在這重要的環節上,筆者的思路是:依據壁畫舞姿特點,參照有關舞蹈史料對唐代樂舞的介紹(敦煌壁畫舞姿是以唐為核心的)。筆者認為,隋唐時期所制定的九部樂、十部樂中具有三結合特點的《西涼樂》(西域、中原和當地民間相結合的舞樂)在敦煌壁畫藝術中得到充分的反映,有敦煌一帶的地域特色,也可說是我國的西部特色。因為它是中國古代西部文明的象征,因此,把它确立為“敦煌舞”的主要風格去捕捉,創編會比較準确。

敦煌舞的類型(敦煌舞的創建與發展)7

(一)從地理條件和曆史條件來看敦煌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曆史上東晉王朝遷徙江南時期,北方先後出現的一些封建政權,其中在甘肅一帶的前涼、後涼、北涼三個王朝,曾建都于涼卅I(今武威),西涼王朝即建都敦煌。當時西涼是内地通往西域的交通孔道。自漢代以來,随着絲綢之路的開拓,西域、印度遠至歐洲,各國的商隊、使者、學者就在河西一帶來往頻繁。涼州敦煌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鎮。中原文化經過這裡向西域、印度傳播,西域印度文化也通過這裡介紹到中原。《西涼樂》既吸收了漢族樂舞又接受了西域樂舞的影響。這就說明由于當時的地理和曆史條件,西涼地方樂舞,很容易接受中原和外來樂舞的影響,經過長期的吸收融合,逐漸形成了具有“三結合”特點的風格獨特的《西涼樂》。可以肯定的是,産生在這一帶的《西涼樂》(敦煌一帶),是一定會反映在敦煌壁畫樂舞圖中的。因為壁畫中的樂舞藝術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雖然服務于佛教,有着很大成分的神奇幻想和藝術誇張,但它仍是以現實和生活為依據的。從幾幅大型《出行圖》壁畫,以當時當地(河西的)現實生活為題材,反映河西一帶上層社會的現象,就證明了這一點。敦煌學者史葦湘先生在《絲綢之路上的敦煌與莫高窟》一文中談道: “這一千年中敦煌地方的曆史在莫高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離開了河西與敦煌的曆史,莫高窟藝術就無從闡述,也無法理解。因而敦煌佛教藝術在曆史上也是反映現實的一種形式。”敦煌學家常書鴻先生也曾說:著名的敦煌石窟,是中古時代我國西北各民族地區文化藝術、語言文學、宗教思想的總彙。敦煌,《後漢書·郡國志》引《耆舊記》說它是“華戎所交,一都會也”,說明這個曆史名城很早就已是我國西北各族人民聚居、活動和交流的地方。

敦煌舞的類型(敦煌舞的創建與發展)8

另外,敦煌樂舞研究家高德祥先生在他的巨著《敦煌樂舞》第29頁中也談道: “……值得關注的是曾經在中原風靡一時的‘西涼樂’是在吸收了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樂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據史書記載‘屈友(龜茲)……管弦伎樂,特善諸國’。早在公元384年呂光西征東返時就帶回了較為完整的龜茲樂舞,并且在河西地區與本地樂舞相互交流融合,進而發展形成的風格獨特的‘秦漢伎’,即‘西涼樂’。”從莫高窟的創建和所經曆的朝代,從它特定的地理條件和曆史的發展變化,從“絲綢之路”上中西樂舞的交流,從《西涼樂》的形成,再分析敦煌莫高窟中隋唐時期經變畫中的樂舞,就可以看出,敦煌壁畫中有《西涼樂》,而且占據一定數量。

敦煌舞的類型(敦煌舞的創建與發展)9

(二)從神韻氣質上來看

《西涼樂》适宜于表現節奏徐緩,情調優雅,氣氛和諧的抒情樂舞。壁畫彩塑主要是宣傳佛教思想的,但人類都是按照自己的面貌來造神;封建社會也是按照自己社會的物質生活形象與風俗習慣來制造神的世界。因此可以想見,畫工們描繪經變裡的舞姿,一定是選擇人間舞蹈中最美的造型為模特,以及把生活中婦女美的形象移入佛教圖畫中,即所謂“菩薩如宮娃”。從這一點來看,安徐、優雅、和諧的樂舞《西涼樂》,是十分适宜于表現“天國”中的舞蹈人的。

敦煌舞的類型(敦煌舞的創建與發展)10

(三)從《西涼樂》使用的樂器和壁畫中反映的樂器來看

據文獻記載《西涼樂》所用的樂器,在莫高窟經變畫中是經常出現的。從這種樂隊編制以及文獻記載來看,它是兼受西域、漢族音樂的影響而形成的一種風格獨特、曲調動聽的音樂,可想而知其旋律和它的舞蹈一樣,一定是非常優美抒隋的。唐代的九部樂、十部樂中所包括的樂器,在敦煌壁畫中都有所表現。盡管很難準确地具體分辨哪一幅經變畫的樂舞場面是哪一部樂的哪一個舞蹈,但敦煌壁畫舞姿中部分反映了《西涼樂》,是可以肯定的。

敦煌舞的類型(敦煌舞的創建與發展)11

(四)從舞姿的具體動作和樂舞形式來看

1.《西涼樂》中的主體是民間樂舞,它是在當時西涼(武威)、敦煌一帶的地方樂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動态(有出胯)、所持道具(蓮花)與今日流傳的“滾燈”近似。

2.《西涼樂》吸收繼承的中原漢族傳統舞蹈的成分《巾舞》。

3.《西涼樂》中的西域樂舞成分(印度、龜茲)表現在服飾(袒裸)、赤足、胯部動作、表演形式(中間獨舞、周圍樂隊)。

總之,筆者通過對數百個舞姿的琢磨、比拟,以及研讀有關文獻資料,采集當地流傳的一些民間舞蹈,研究探索敦煌舞主要風格及其内在規律的過程中,深深感到敦煌壁畫舞姿是兼有西域舞蹈(主要印度、新疆)、中原舞蹈和民間舞蹈三種成分。古代《西涼樂》就是三者合一,最能體現它的風格。

所以在創編基本動作教材過程中,一舉一動,一招一式,就完全以壁畫舞姿為依據,把重點放在捕捉動作的韻律上,盡力體現“三結合”這個風格特點。因為“三結合”恰恰反映了敦煌莫高窟這個稀世瑰寶的迷人之處,這個迷人之處就在于它是中外交流的産物,是中外文化交流、碰撞而呈現出的火花。如前面所講:它具有很大的開放性,一定的兼容性,濃厚的民族性和豐富的創造性。這種偉大的敦煌精神,也是我們今天從事敦煌舞研究、教學和創作的指導思想。

敦煌舞的類型(敦煌舞的創建與發展)12

03

敦煌舞的風格特色

創編敦煌舞訓練教材,是對整個敦煌壁畫舞姿特色的提煉與概括,不局限于某個時代,而是對壁畫舞姿廣采博取,找出各朝代舞姿不同中的相同之處,即敦煌舞的特色。

敦煌舞的類型(敦煌舞的創建與發展)13

(一)帶有佛教色

彩敦煌莫高窟是佛教聖地,它的藝術是佛教的産物,修鑿洞窟的目的是供佛教徒頂禮膜拜,它的壁畫彩塑内容顯然從屬于宣傳佛教思想。不論早期壁畫中的“天宮伎樂”,還是曆代都有的“飛天舞伎”,以及唐代經變畫中的“禮佛伎樂”,都是關于弘揚佛教教義和教規。即使是在幾幅大型出行圖和一些故事畫中出現的世俗舞姿,内容依然為宣揚佛法和求佛賜福。這種佛教色彩是無法排除的,正因如此,在國内外,特别是中國台灣地區衆多佛教團體,非常熱衷敦煌舞蹈,還有一位韓國慈悲藝術團的團長竟然在贈送的禮品上寫着“大慈大悲,功德無量”的留言,原因就是看了敦煌舞的表演。筆者盡管主觀上總在避免宗教影響,而因敦煌舞來自佛教聖地的壁畫舞姿,佛教色彩必然是它的風格特色之一。正如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所講:石窟中的壁畫和雕塑,内容都是佛教的。佛教原産生于印度和尼泊爾,先傳人中國,又從中國傳入日本,佛教作為一個宗教,我們對它是有我們自己的評價的,但是,佛教對傳播文化有很大的功績,這一點也是無法否認的。

敦煌舞的類型(敦煌舞的創建與發展)14

(二)帶有西域風格

西域樂舞的輸入早在漢代以前即已開始。随着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原文化西傳,西域文化東漸更為頻繁密切,隋唐時代達到全盛期。隋置《七部樂》有五部屬西域;唐設《十部樂》有七部是西域的,即使《清商樂》也雜以龜茲樂音。在壁畫舞姿上,西域風格是十分明顯的,如緊身袒露的服飾,佩戴的璎珞串鈴,手勢的豐富,手臂的棱角,以袒腹、露臍、半裸、體态的S形和直角的三位體式,還有赤足而舞等特征,至今在我國新疆和印度舞蹈中是不乏其形迹的。

敦煌舞的類型(敦煌舞的創建與發展)15

(三)帶有唐風唐韻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其樂舞繁榮的局面,形成了我國舞蹈史上的黃金時代,并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在莫高窟中,唐代壁畫數量也最多,在畫有伎樂的全部經變中,唐代就占三分之二,舞蹈造型也最為完美。可以說敦煌壁畫是以唐為中心的。唐代舞蹈發達昌盛的主要标志,一是它成為一種獨立的表演藝術形式;二是中西樂舞交相融合,但它的民族風格是保持的,是以中原舞蹈文化為主要潮流,接受西域和涼州文化的影響,也即是中原、地方、西域“三結合”的特點。據此,脫胎于敦煌壁畫舞姿,經由當今舞蹈人所創建的敦煌舞,具有鮮明又多元化的獨特風格。

敦煌舞的類型(敦煌舞的創建與發展)16

04

敦煌舞的審美特征

它的美學特征同敦煌藝術的總體美學特征是一緻的:

敦煌舞風格中本土美質的體現是壁畫自身所決定,是西部曆史文化性所決定。

真、善、美體現了敦煌舞内在豐厚的價值蘊藉和非凡氣質。北大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教授在一次講課中談道:興味蘊藉品質(對一藝術品的評價)應具備身心勃興、含蓄有味、餘興深長三個要素。這恰是敦煌舞的審美核心,也是對審美情趣在精神層面的表達。

“敦煌舞”不是對壁畫藝術的簡單複制,而是以敦煌壁畫舞姿為母體,融合現代追求,凝聚中國自身文化傳統的力量創造出來的,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美善長存的道德理想和本土美質。

敦煌舞的類型(敦煌舞的創建與發展)17

它的審美特征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滿和諧、甯靜的美和諧從古至今都是美的理想。這一特征在敦煌藝術中體現得尤其明顯。因為它是佛教藝術,描繪的是西方淨土、天堂美景、極樂世界,沒有沖突,沒有矛盾,洋溢着一片和諧、甯靜、安詳、莊嚴的氣氛,當我們走進莫高窟中,就會感受到一種和諧、甯靜的美好心情。

敦煌舞的類型(敦煌舞的創建與發展)18

(二)充滿傳神的美無論壁畫彩塑,所塑造的人和物,都很講究神态,給人以活的動感。例如,佛的涅槳(卧佛)彩塑,因為它并非塑造死亡,而是表現他的永生,所以神态安詳,似乎有種内在的喜悅和安慰,同樣栩栩如生。其他如坐佛、菩薩、護法神以及舞蹈菩薩等各種性格的人物,都表現不同的内心世界。如佛的向下俯視和半閉目眼神,給人以完全超脫的安甯感;菩薩深情的溫和眼神,給人以無限的親切感;護法神的睜眼瞪目,給人以威武莊嚴感;而舞蹈菩薩的眼神又是妩媚、恬雅,給人以舞動傳神的美感。另外,還有一些聽法菩薩的各種神情,充分表現出聽法入神和興奮狀态。

敦煌舞的類型(敦煌舞的創建與發展)19

(三)充滿抒情的美在千姿百态的舞姿造型中,有的舞姿神情開朗奔放;有的舞姿神情溫婉妩媚;有的舞姿造型疾馳矯健;有的舞姿造型輕盈柔曼。而壁畫舞姿的基調是優美輕曼的軟舞風貌。無論是哪一種形态,都是充分抒發情懷,給人以美的想象和感受。根據這些審美特征,筆者在創編敦煌舞基本訓練教材時,從宏觀上緊緊把握和諧、甯靜、抒情的特點,在微觀上十分注意動作的柔曼、溫婉和節奏的多種變化,力求使敦煌舞這一新興的舞蹈能符合并充分體現壁畫舞姿本身的審美要求。

在教學中特别重視起承轉合之韻律,形态動律的協調一緻以及動作風格的獨特性。

敦煌舞的類型(敦煌舞的創建與發展)20

宏觀上注重深沉肅穆、甯靜和諧、幽寂含态的氣質;微觀上掌握舞姿優美不媚,節奏穩而不平,造型動律協調,以追求北魏的古樸渾厚,大唐軟舞的溫婉恬靜,健舞的騰跳飛舉以及西夏和元代的矯健豪放,形成中國傳統舞風具有的剛健、婀娜兼而有之的氣韻特征。我們傳承敦煌舞的同時,即弘揚敦煌舞的核心審美特征。這一核心審美特征,就是内在興昧蘊藉品質。即身心勃興(内外一緻);含蓄有味(體現真、善、美的内在價值蘊藉);餘興深長(使人觀後持久感發,反複品味)。總之,外在之美出于心靈之美,内外結合方能“美美與共”。

敦煌舞的類型(敦煌舞的創建與發展)21

“敦煌舞”能具備這樣的核心審美特征,就因為它是來自敦煌的藝術,是民族的、中國的、西部的,蘊含着傳統、文明、和諧、美好的思想精神品位。所以,必須保持自己獨具的特色,獨有的風格。不能打着“發展”的旗号,改變自己,丢失核心,被人同化,一定要發揚敦煌精神:包容一切,不失自我。

(來源:“舞蹈名師”公衆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