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一說起圓周率,大家就會想到那段被數學支配的美(kong)好(bu)時光吧。“可能沒有個數字像π那樣神秘、浪漫、被誤解或激發人們的興趣。”威廉舒哈夫在《π的自然與曆史》書中寫道。基于人們對τ的熱愛,國際上專門設立了π的紀念日。
雖然人們發現圓周率已有将近4000年的曆史,在南北朝時期,我國數學家祖沖之就已成功算出圓周率小數點之後七位數字。但是直到300多年以前,人們才開始用“π"這個符号來表示圓周率。
π日的來源可以追溯至1988年3月14日,舊金山科學博物館的物理學家 Larry Shaw,他組織人們圍繞博物館紀念碑做3又1/7圈(即22/7,π的近似值之一)的圓周運動,并一起吃水果派。之後,舊金山科學博物館繼承了這個傳統,在每年的這一天都舉辦類似的慶祝活動。
2009年,美國衆議院正式通過一項無約束力決議,将每年的3月14日設定為“圓周率日”。決議認為,“鑒于數學和自然科學是教育當中有趣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學習有關π的知識是一項教孩子認識幾何、吸引他們學習自然科學和數學的迷人方式T約等于3.14,因此3月14日是紀念圓周率最合适的日子。”
更有趣的是,3月14日也是愛因斯坦的生日。所以π日絕非ー個簡單的日期,它的存在提醒着人們應常懷探索之心,永持科學精神。
慶祝π的n種方式3月14日,全世界的π愛好者們都會舉行各種集會,一起讨論有關π的話題,吃以餡餅(餡餅英文pie發音與π相同)為主的美食,開展π背誦比賽等一系列活動。在美國,人們通常組團吃派,必勝客門店會在當天挂出普林斯頓 John HConway教授出的數學題,為答對題的幸運兒免費提供3.14年的披薩。
在加拿大,作曲家 Michael Blake)将圓周率的數字逐一“翻譯"成音符,創作出圓周率之歌《 What I Sounds Like》(不是初音的那首WwW)。在中國,人們将背誦園周率作為一項對自我的英勇挑戰。
德國數學家科伊倫( Ludolph Van Ceulen)使用紙筆計算圓周率用了幾乎一生的時間,最終在1609年得到圓周率前35位。1768年,德國數學家朗伯( Johann Lambert)證明π是無理數,也就是說,π不能表示成整數之比。
1949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計算機 ENIAC花費70小時計算出圓周率2037位。2011年10月16日,日本公司職員近藤茂利用家中電腦将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10萬億位,刷新了他自己在2010年8月創下的記錄。
π,如同宇宙般神秘。康德曾說,頭頂的星空讓他感到敬畏震撼。那同樣的π,是否也值得我們去發現去探索?它那無止境的蔓延至時間深處的小數,像不像宇宙中一顆又一顆的閃爍恒星?
π日|數學也浪漫數學是世界上最真實最浪漫的東西,因為它從來不會騙人,更不會變節。
4對2說,我除了你還是你。
9對3說,我除了你還是你。
全角三角形對相似三角形說,你很像她卻又不是她。
反比例函數說,我越喜歡你,你就越疏遠我。
正比例說,你的付出和回報成正比。
數學中還有一個浪漫的句子:有且僅有。
一朵花怎麼來的?星星真的在眨眼晴嗎?你有多久沒産生疑問了,是否對身邊一切事物習以為常,不再對世界保持好奇心與探索精神?在現代社會壓力日益增長的大背景下,生存問題固然重要,但現今人文科學精神同樣值得被關注。在浮躁的追名逐利的環境中,又有多少人能坐下來潛心修學,追問萬個為什麼?
近日,屠呦呦入圍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的評選,堪稱與愛因斯坦并駕齊驅。這才是科學精神得以發揚的最好例子,科學永無止境,探索也オ剛剛開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