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引用古詩的作文素材文庫

引用古詩的作文素材文庫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6 13:19:10

引用古詩的作文素材文庫(古詩詞當作文标題)1

01

「此生太山重,勿作鴻毛遺」

适用于有價值的生活,奉獻等,意思是生命像太山一樣重,别把自己像鴻毛那樣輕易遺棄。

出自蘇轼《和陶詠三良》

02

「雖是見春遲,還免逢秋早」

适用于禍福相依,轉換;不利和有利,不幸和幸運。原詩為:青青牆下草,經霜未枯槁。雖是見春遲,還免逢秋早。

事物都具有兩重性,矛盾着的雙方都能向其對立方面轉化。牆下草雖不得先占春光,可免卻早枯槁的命運。有了這認識,就能正确對待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不利條件,盡量使之轉化為積極的因素。

出自高啟《歎牆下草》

03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适用于謙虛,不要誇耀。伐,矜,皆為誇耀之意。“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出自《老子·第二十四章》

04

「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

适用于順應時勢,看清時局,抓住規律等。聰明的人能順應時勢制定計劃,愚蠢的人卻違背道理采取行動。

出自《後漢書·朱浮傳》

05

「白日莫閑過,青春不再來」

适用于珍惜時間。意思是白晝不要白白地度過,青春一去不複返。

出自翟灏《風俗編·時序》

06

「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

适用于借助外物(路),奮鬥,前行等。詩句意思是,隻要有可以向上攀登的路,更高的山,人也能攀登上去。詩句雖然說的是登山之事,但有豐富的哲理情趣。

出自唐龔霖《老學庵筆記》

07

「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

适用于可持續發展等。原詩為: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詩明白如話,但哲理深刻。一派青山風景恬靜幽美,這是前人的田地為後來的人占有,但是占有田地的人不要得意不已,還有想占有這田地的人在後面呢。山河依舊,人事更替,得失不是永遠不變的。今天的得會轉化為明天的失,事物總是按着這樣的辯證規律發展着的。

出自範仲淹《書扇示門人》

08

「物各适其天,夫豈論大小」

适用于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生活,盡自己的最大的努力就好。原詩為:“昆鵬奮雲霄,尺鷃栖野草。物各适其天,夫豈論大小。”

出自方景山《雜詠》

09

「生材貴适用,慎勿多苛求」

适用于适合自己最好。原詩為:“駿馬能曆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就短,智者難為謀。生材貴适用,慎勿多苛求。”

出自顧嗣協《雜興》

10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适用于志向,自信,自強等。原詩為:“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苔藓多寄生于陰暗潮濕之處,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而喪失生發的勇氣,詩人能看到這一點并歌而頌之。

出自袁枚《苔》

11

「英雄不失路,何以成功名」

适用于挫折、失敗,意思是英雄如果不經受挫折,怎麼能成就功名!

出自屈紹隆《贈朱士稚》

12

「欲窮大地三千裡,須上高峰八百盤」

适用于不斷攀登,不斷奮鬥,自強不息等,意思是想把數千裡之外的大地盡收眼底,必須登上盤旋曲折的高峻山峰。

出自劉過《登白雲絕頂》

13

「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适用于珍惜,世事多磨等。世上好的東西大多數都不堅固牢靠,彩雲絢爛卻容易飄散,琉璃明麗但質脆易碎。

出自白居易《簡簡吟》

14

「年少當及時,蹉跎日就老」

适用于珍惜時光,可以替換“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原詩為:“年少當及時,蹉跎日就老。若不信侬語,但看霜下草。”

出自南朝《樂府·子夜歌》

15

「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

适用于學習,知行合一等,意思是擔心自足而不學習,擔心學習了不去實踐。

出自韓愈《贈别元十八協律六首》

16

「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

學到了道理卻不實踐,讀萬卷書也是沒有用的,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原詩為:“儒生好奇古,出口談唐虞。倘生羲皇前,所談乃何如。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遺書。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我願但飲酒,不複知其餘。君看醉鄉人,乃在天地初。”

出自林鴻《飲酒》

17

「舉世人生何所依,不求自己更求誰」

适用于自己奮鬥,自立等。原詩為:“舉世人生何所依,不求自己更求誰?絕嗜欲,斷貪癡,莫把神明暗裡欺。”

出自呂岩《漁歌詞·方契理》

18

「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蒼生?」

适用于要經曆磨難,才能成長;要經受漂泊,才能有所作為。原詩為:溪漲巨魚出,山幽好鳥鳴。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蒼生?

出自俞大猷《秋日山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