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海蒂和爺爺的故事發生在何時何地

海蒂和爺爺的故事發生在何時何地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2 03:46:54

因為搜索《海蒂性學報告》,順便給我推送了《海蒂》,順藤摸瓜似的找到了電影《海蒂和爺爺》。

首先,說一下小說《海蒂》,這是由瑞士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約翰娜·斯比麗在19世紀末創作的文學作品,是兒童文學史上的經典。

《海蒂》作品問世一百多年來多次被搬上銀幕,比較經典的影視改編有秀蘭鄧波兒版電影(1937年),有高畑勳和宮崎駿聯合打造的動畫連續劇(1974年),有迪士尼電視電影版(1993年),每個版本都讓其煥發出新的魅力,也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

2015年,德國電影導演阿蘭·葛斯彭納又将《海蒂》拍成了電影,于是我們有機會重溫經典,重拾感動。

有人說這部電影主要适合孩子們,因為這是一部天真的電影。“天真”對很多成年人來說太高了,高處不勝寒。但是我想說的是,對于我這種“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的人來說,《海蒂和爺爺》同樣不失真。無論你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可以去看看,希望你們能在那片純真可愛的天空裡,呆得越久越好!

海蒂和爺爺的故事發生在何時何地(世界上我最溺愛兩個人)1

即使無法改變周遭的人,也能保持内心的善良和真誠

看完《海蒂和爺爺》這部電影,會給人一種感覺:世界上我最溺愛倆人,一個是老人,一個是孩子,一個是過盡千帆的從容不迫,一個是處世未深的天真爛漫。天真無邪的海蒂像落入凡間的天使給了爺爺溫暖,包容慈祥的爺爺像海蒂的保護傘給了海蒂缺失的愛。

海蒂,在很小的時候父母雙亡,與姨媽相依為命。而她的姨媽要麼把她當成一個累贅,要麼把她當成撈錢的工具。在她7歲那年,姨媽把海蒂交給了獨自一人生活在阿爾卑斯山的爺爺,但爺爺起初并不願意接收這個突如其來的孩子。

爺爺性格孤僻,深居簡出,從來不和山腳下村子裡的人交往,而山下村子裡的人也都對他身懷偏見,一度将他視為異類。

但是,海蒂并不在意這些,她隻知道,這是她的爺爺,也是她唯一的親人。共同生活一段時間後,爺爺被海蒂的天真與純潔打動,打消了将她送到孤兒院的念頭。

很快,海蒂便喜歡上了阿爾卑斯山裡的生活。白天,她和同齡小夥伴彼得一起牧羊,漫步在青青草地上,日升日落,雲卷雲束,好惬意。晚上,海蒂誰在爺爺小屋裡的二層茅草屋,頭枕幹草,仰望星空,好迷人。

日子一天天過去,她愛上了這段幼小生命裡最為美好的童年時光。

正當海蒂沉浸在和爺爺相依為命的時光裡,姨媽又出現了,不經爺爺同意,擅自帶離了海蒂,坐上了前往德國法蘭克福的火車。姨媽把她送到了一戶有錢人家裡,陪伴家裡坐着輪椅的富家小姐克拉拉

離開了爺爺的海蒂,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海蒂有了新衣服、新鞋子,有了食物,有了溫暖的大床,她什麼都有了,可是沒有了爺爺、沒有了彼得、沒有了阿爾卑斯雪山和羊群。

她因為餐桌禮儀被管家罵,因為不認字被家庭教師嘲笑,因為頻頻闖禍被懲罰。無數的規矩和禮儀把海蒂壓得喘不過氣來,讓她産生了心病,不僅身體寸步難行,心也被牢牢困住。

海蒂和爺爺的故事發生在何時何地(世界上我最溺愛兩個人)2

看着大城市裡無邊無際的樓宇,她不止一次地想要打開富麗堂皇的大窗戶,想要看看自己曾經居住的小屋,海蒂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阿爾卑斯山上的一切,她思念着因走得太匆忙沒來得及告别的爺爺,以及爺爺那座雖不大卻寄托了她最美好時光的小屋。

有些孩子,注定是屬于山川、田野、河流、大自然的,你以為給了她物質生活她就會開心,其實她要的是精神生活,要的是親情和自由。你以為你給了她一切,其實你根本不知道她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海蒂一路經曆的,你能說比她更悲慘嗎?但她選擇的是在每一個階段用心的真誠的對待遇到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一個人心裡要裝下多少善良和真誠,才能時刻惦記着他人,特别是隻有一面之緣的人。但是,海蒂卻做到了,并教會我們即使活在一個不幸的環境裡,即使生活如此艱苦,除了苟且之外,還是可以用真心和真誠去面對。即使無法改變周遭的人,我們依然能保留内心的善良,守住快樂的淨土。

我們渴望做自己,又渴望得到别人的評價

當然,大城市也有善良包容的人,山裡也有人沒有見識。城市并非一無是處,山裡人也不一定都是對的。克拉拉奶奶、克拉拉、克拉拉的家庭醫生……人性之美好在電影裡表現得淋漓盡緻,我們或許可以說這種感情現實中可能不存在,可是,童話之美好,就在于此。

影片中有一則奶奶和海蒂的對話:

海蒂:“大家都笑我,因為我想寫故事。”

奶奶:“那是因為大家知道得太少,而你看過更大的世界。如果你覺得這個世界有那些東西會讓你快樂,就去做,無論别人說什麼。”

海蒂和爺爺的故事發生在何時何地(世界上我最溺愛兩個人)3

這讓我不斷反思當下的社會,當你想要追随自己内心的聲音,總是伴随着質疑聲甚至是嘲笑,然後我們害怕了,退縮了,便收回了邁出的腳步。

我們渴望做自己,同時,我們又渴望得到别人的評價,甚至難以判斷這些評價到底是對還是錯,久而久之,就轉變成一種渴望所有人認同自己的情緒,卻忘記了别人眼中世界和我們看到的根本不一樣。

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專家羅傑斯說過,自我實現的需要,就是成為你自己。這個“自己”是一個人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假如這些生命體驗你是被動參與的,或者是摻雜了太多别人的意志和壓力,那麼,我們就不是在做自己。

相反,如果這些生命體驗是我們主動選擇參與的。那麼無論最終的結果是快樂還是憂傷,我們都會感覺是在做自己。

美國著名女歌手“小甜甜”布蘭妮,可以說演唱事業極其成功,但這個成功并不是她個人意志的結果,而是她母親林得到的勝利。母親從她小時候開始,就帶着她輾轉美國各地演出,用盡各種方法為布蘭妮謀取演唱機會。

除了在13歲-15歲的兩年普通女孩的生活,可以說,布蘭妮是沒有童年的。林恩為了在女兒身上實現自己的夢想和野心,在各個方面操控着布蘭妮,導緻布蘭妮一度精神崩潰,甚至不斷對别人說:“我是騙子,我是冒牌貨。”

其實,觀衆在布蘭妮身上看到的種種光環和成功并不是她的,而是她母親的,是母親通過布蘭妮的身體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而已。布蘭妮看似成功,實則意志被剝奪的痛苦一直伴随着她,她遠遠沒有成為自己。

很難想象,一則童話故事曆經八十多年來一次又一次改編,到如今依然可以散發出這樣的魅力和共鳴。

世事變遷太快,太多的人和事情變得不一樣,但是人在追求那種簡單而樸素的品質和夢想,卻從來沒有因為世事變幻而發生絲毫改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