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根發現基因的連鎖互換定律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1866—1945年)是美國進化生物學家、遺傳學家和胚胎學家。發現了染色體的遺傳機制,創立染色體遺傳理論,是現代實驗生物學奠基人。
摩爾根從一隻極為罕見的白眼果蠅開始,發現白眼基因跟随X染色體遺傳的現象,即“連鎖”現象;由攜帶白眼基因與小翅基因的果蠅開始,他又發現了“互換”定律。“連鎖與互換定律”是摩爾根在遺傳學領域的一大貢獻,并與孟德爾的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一道,被稱為遺傳學三大定律。為此,摩爾根榮獲了1933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仿佛就是命運奇妙的安排,就在孟德爾逝世的第二年,摩爾根出生了。正是他,繼承了孟德爾所開創的遺傳學說,将其發展成為現代經典的遺傳學理論。
童年的摩爾根簡直就是一個“博物學家”,大自然的一切,都對他有着強烈的吸引力,為了看昆蟲是如何覓食,如何生活,他會趴在地上半天都不起來。至于捕蝴蝶、捉蟲子、掏鳥窩、采石頭,更是他的至愛。
剛剛滿十歲,他就強烈地要求父母給他兩個單獨的房間,并親自動手,将房間粉刷一新,在這個“私屬領地”裡,擺滿了小摩爾根親自動手采集和制作的鳥、鳥蛋、蝴蝶、化石、礦石等各種标本,在這個自由自在的天地裡,他盡情地閱讀各種書籍,沉迷于知識帶給他的無盡驚喜與暢快中,以至于經常忘了吃飯。
癡迷于讀書與鑽研的摩爾根從小就不修邊幅,也不要求父母為他添置什麼新衣服,也從不為衣服破舊而感到難堪。
大學畢業後,為了進一步深造,他報考了霍普金斯大學。這所大學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希望通過實驗,可以讓學生具備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以及嚴肅認真的科學态度。正是這種強調基礎研究,強調動手能力的教學理念,使摩爾根逐漸形成了“一切都要經過實驗”的堅定信念,使他在今後的科研工作中從不盲目地崇拜權威,而更加信服自己從實驗中得出的結論。
在攻讀博士研究生期間和獲得博士學位後的10多年裡,摩爾根主要從事實驗胚胎學的研究。1900年,孟德爾逝世16年後,他的遺傳學說才又被人們重新發現。摩爾根熟悉孟德爾定律,但從一開始就很懷疑這些理論。因為他認為這些定律可能隻适合于豌豆而不适用于其他生物。他曾用白腹黃側的家鼠與野生型雜交,得到的結果五花八門。與此同時,德弗裡斯的突變論卻越來越使他感到滿意,他開始用果蠅進行誘發突變的實驗。他的實驗室被同事戲稱為“蠅室”,裡面除了幾張舊桌子外,就是培養了千千萬萬隻果蠅的幾千個牛奶罐。
果蠅屬于蒼蠅,但比一般的蒼蠅要小得多,體長不過半厘米左右。夏天的時候,水果一旦腐爛,就會看到它們一小團一小團的身影,因此得名“果蠅”。
摩爾根之所以把果蠅作為實驗材料,是果蠅具有許多其它生物無法比拟的優點。第一,果蠅飼養容易,一點點香蕉漿就可以讓它們飽食終日;第二,果蠅繁殖力強,1天時間卵即可孵化為蛆,2到3天變成蛹,再過5天羽化為成蟲,一年可以繁殖30代;第三,果蠅細胞内的染色體很簡單,隻有4對8條,清晰可辨。
1910年5月,他的妻子兼實驗室的實驗員發現了一隻奇特的雄蠅,它的眼睛不像同胞姊妹那樣是紅色,而是白的,它是突變品種!
為了得到這隻突變品種,兩年來,摩爾根和他的弟子們付出了大量艱辛的勞動。就在摩爾根幾乎陷入絕望的時候,這隻非同尋常的雄性白眼果蠅出現了,怎能不讓摩爾根興奮莫名呢?
紅眼果蠅與白眼果蠅
白眼果蠅畢竟是突變品種,身體異常虛弱,摩爾根極為珍惜這隻果蠅,精心地照料着它脆弱的生命。将它裝在瓶子裡,用果蠅最喜愛的發酵的香蕉來喂它,随時帶在身邊,睡覺時放在身旁,白天又帶回實驗室。終于同一隻正常的紅眼雌蠅交配以後才死去,它總算沒有辜負摩爾根的一片苦心——它留下來1240隻後代。留下了突變基因,以後繁衍成一個大家系。
十餘天焦急地等待之後,第一代雜交果蠅長大了,全是紅眼果蠅,按着孟德爾的遺傳規律,紅眼對白眼是顯性,子一代應該都是顯性性狀,而隐性性狀要等到子二代才能看得出來。所以說,面前的這1240隻紅眼的果蠅身體内,肯定蘊藏着它們共同的白眼父親的性狀。
摩爾根選用雜交一代的果蠅互相交配後,産生了雜交二代的果蠅,其中,3470隻是紅眼,782隻是白眼,基本符合3:1的比例,這說明,孟德爾從豌豆中總結出的遺傳學規律,也适合于果蠅。
摩爾根決心沿着這條線索追下去,看看動物到底是怎樣遺傳的。當摩爾根坐在顯微鏡旁邊,再次定睛觀察這些瞪着白眼的果蠅時,他發現了一個不同于孟德爾規律的現象。按照孟德爾的自由組合規律,那些白眼果蠅,性别應當是有雄性的,也有雌性的。然而這些白眼果蠅居然全部是雄性,沒有一隻是雌性的。也就是說,突變出來的白眼基因伴随着雄性個體遺傳。
摩爾根終于從果蠅身上看到了孟德爾在豌豆上觀察不到的現象。對特殊現象的解釋,就是建立新的定律。摩爾根把這種白眼基因跟随X染色體遺傳的現象,叫做“連鎖”,兩類基因——白眼基因和決定性别的基因——好像鎖鍊一樣鉸合在一起,在細胞中的染色體對分裂時一同行動,組合時也一同與另外的染色體結合。
基因連鎖
發現突變的白眼果蠅,花費了摩爾根和他的學生整整兩年的時光。而第一個突變果蠅發現後,另外的突變類型便接踵而至。摩爾根的學生又發現了一種突變性狀——果蠅的小翅基因,給摩爾根新創立的理論帶來了挑戰。這種突變基因是伴性遺傳的,與白眼基因一樣位于X染色體。但是當染色體配對時,這兩個基因有時卻并不像是連鎖在一起的,還出現了一些白眼正常翅和紅眼小翅的類型。又需要解釋現象了。
摩爾根提出,染色體上的基因連鎖群并不像鐵鍊一樣牢靠,有時染色體也會發生斷裂,甚至與另一條染色體互換部分基因。兩個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距離越遠,它們之間出現變故的可能性就越大,染色體交換基因的頻率就越大。白眼基因與小翅基因雖然同在一條染色體上,但是相距較遠,因此當染色體彼此互換部分基因時,果蠅産生的後代中就會出現新的類型。這就是“互換”定律。
“連鎖與互換定律”是摩爾根在遺傳學領域的一大貢獻,它和孟德爾的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一道,被稱為遺傳學三大定律。
1933年的一天下午,摩爾根正坐在家中院子裡看一本當年流行的小說,悠然自得。這時,家裡收到了一份電報,内容說的是正值諾貝爾誕辰一百周年之際,“摩爾根由于對遺傳的染色體理論的貢獻而被授予諾貝爾獎”。摩爾根并沒有到瑞典去出席頒獎儀式,借口是自己工作太忙。其實是因為他本人不喜歡一本正經地在公衆集會中出現,除了科讨論會,他對于政治和其他集會均不感興趣。
在得到獎金後,摩爾根執意一分為三,自己留下一份,兩個實驗室的學生每人一份。在摩爾根看來,榮譽和獎金應該屬于大家。
1941年,摩爾根以75歲高齡宣布退休,離開了實驗室。1945年底他因病去世。人們對他最好的紀念,也許要算将果蠅染色體圖基因之間的單位距離叫作“摩爾根”。他的名字作為基因研究的一個單位而長存于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