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西岸美術館迎來特别的“藝術課堂”。滬上高校藝術教育專業課程學分評估首次移入美術館實施,大學生們自主研發課程,給孩子們上起課來。
這幅畫裡的紅色、黑色符号都讓你想到了什麼?圍坐在胡安·米羅《加泰羅尼亞》前,一群6-10歲的孩子跟着老師探索起了藝術大師“符号的秘密”。原來,這位米羅爺爺有着一套神秘的符号表,構成自己獨一無二的創作語彙。走出展廳,孩子們又走進工作坊,拿起畫筆、剪刀、彩紙開始“研制”自己的符号密碼,用創作變身小小米羅。
這場時長近一個半小時的兒童導覽及工作坊,是華東師範大學藝術教育專業《場館藝術教育實踐》課程的組成部分,帶領孩子們的老師,是該專業大四學生陸雅磊。
昨天在美術館進行現場實踐的,還有姚雨辰以夏加爾超現實主義作品《赤馬》作為導入的“以夢為馬,浪迹天涯”導覽與工作坊,針對10-15歲的青少年。
圍繞西岸美術館常設展“時間的形态——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中現當代藝術史裡程碑式作品,陸雅磊、姚雨辰和同學們在選修《場館藝術教育實踐》課程的一學期裡,以團隊合作的方式總共開發出八個主題課程,深度參與美術館公教活動情境化設計,完成從内容選擇、課件制作到實地開課、後期評估的全過程。
當天,就連該專業的《藝術概論與鑒賞》課程成果發表會也搬進了美術館,并向公衆開放全過程。這門課程以西岸美術館“時間的形态”展為基點,由學生在藝術現場實踐校内所學的藝術鑒賞理論,對展品進行深度讀解。觀展後,學生發表學習成果回應課程中習得的方法,結合親曆體驗,以音樂、美術、舞蹈和戲劇四種藝術形式,再剖析與演繹作品中的關鍵概念。此次這一嘗試從校園邁出,将校内課堂成果彙報帶入藝術現場新鮮展現,聯結起藝術作品、學生、教師、美術館從業者乃至公衆,搭建了維度豐富的對話空間,也開辟了新型藝術教育試驗場。
華東師範大學校外藝術教育課程實踐基地負責人、美術教育學博士汪洋告訴文彙記者:“想以這樣的方式探索高校藝術教育研究新理念與美術館優質國際美術資源的結合。這是一種基于藝術問題的探究式項目學習,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老師僅在其中給予技術、理念上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這類創新的,不僅限于選修課程的大學生們,也包括現場參與學習的孩子——他們将從藝術大師的視角出發,體會作品的内容、形式、文化情境等,最終通過創意實踐的方式呈現自己的理解。汪洋認為,這有别于以往通常就是老師介紹、孩子跟着畫的模式,能夠給孩子更多的啟發,幫助他們成長。
事實上,以館校合作的模式深耕當代美育,西岸美術館也已積累起一定的經驗。
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展開的五年展陳合作項目,多維度打開了探索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廣度和可持續性。現當代藝術史裡程碑式作品首次來到中國,人們足不出滬,就能奔赴一場跨越百年的藝術史。圍繞這些難得一見的藝術資源,該館曾在去年攜手同濟大學建築系,帶來基于蒙德裡安作品的兩場線上工作坊以及一場線下即興創作,也曾與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合作,推出“身體與視覺”駐館課程,公開招募公衆免費參與開啟身體的感知力。
這樣一系列嘗試,都将剝離美術館、高校以及公衆間的阻隔,突破美術館的圍牆、高校的象牙塔,讓公衆多角度見證和參與教育的發生與實踐,共同催生當代美育新方式,最終真正反哺公衆社會文化生活。
作者:範昕
攝影:葉辰亮
編輯:陸纾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