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八年七月,東坡過潤州,準備到金山寺拜訪佛印,以答謝對方幫其買地之情。《苕溪漁隐叢話》前集卷五七中載:“《僧寶傳》雲:東坡元豐末年,得請歸耕陽羨,舟次瓜步,以書抵金山了元禅師曰:‘不必出山,當學趙州上等接人。’元得書徑來,東坡迎笑問之,元以偈為獻曰:‘趙州當日少謙光,不出三門見趙王,争似金山無量相,大千都是一禅床。’東坡拊掌稱善。”
蘇轼到達金山寺前,先給佛印寫了封信,他讓佛印不要出山迎接,以此效仿趙州從谂禅師迎接上等人的做法:“大王禮拜師,師不下床。侍者問:‘大王來,師為什摩不下地?’師雲:‘汝等不會。上等人來,上繩床接;中等人來,下繩床接;下等人來,三門外接。’”(《祖堂集》卷十八)
繼續上行
東坡用此掌故戲谑地說自己是上等人,佛印要用接待上等人的方法來接待他。但是佛印還是出山來迎接東坡,東坡以為這是調笑他為下等人,于是問之,佛印用一首偈語來說明衆生平等。東坡聞後大為誇贊佛印的觀念。此次東坡居住在寺内作了數首詩,其中有《金山妙高台》:
我欲乘飛車,東訪赤松子。
蓬萊不可到,弱水三萬裡。
不如金山去,清風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雲峰自孤起。
仰觀初無路,誰信平如砥。
台中老比丘,碧眼照窗幾。
巉巉玉為骨,凜凜霜入齒。
機鋒不可觸,千偈如翻水。
何須尋德雲,即此比丘是。
長生未暇學,請學長不死。
飛檐
東坡對金山寺内的妙高台頗為喜愛,他另外還寫過一首《過金山寺》,亦歌詠了此台:
明月妙高台,盤渦月照開。
琳宮龍久住,珠樹鶴能來。
雲霧空中繞,帆樯檻外回。
無言卷石小,江左拟蓬萊。
而今此台仍是金山寺内的著名景緻,于是我前往該地去一觀。2020年10月24日,這是我第三次前往金山寺,雖然是疫情期間,遊客仍然熙熙攘攘。購票之後,多了一道程序:出示健康碼。正門之前被鐵護欄隔斷,所有的遊人都要從左側的檢查口入内,入園的速度因此減慢了很多。
下視
走到金山寺門前,一隊隊遊客都站在那裡聽導遊講着幾乎一個字都差的故事,這裡所講主要是那塊“江天禅寺地”匾額。據傳訪寺原名龍遊寺,寺名的來由是因宋真宗趙恒夢遊此寺。徽宗即位後,将其改為道觀神宵玉清宮,後來又改回龍遊寺。清康熙帝遊覽該寺時,賜名為江天禅寺,故此匾乃玄烨所賜。
法海洞
金山寺不僅被改做過道觀,還有一度成為了基督教堂,馬可·波羅在《東方見聞錄》中說在鎮江見到過兩座基督教聶斯托利派的教堂,該派在唐代時被稱為景教。唐武宗會昌五年,皇帝聽從道士趙歸真的建議,對佛教、摩尼教、景教等均予以打擊,而後将拆毀的寺廟建材用于修複太廟。各個寺院内的金銅佛像用于鑄造錢币,此後景教在中國很少有流傳,然到元代時,又再度興起。按照元至順版《鎮江志》所載,當時的鎮江府路總管馬薛裡吉思,此人即《東方見聞錄》中所載的馬爾·薩爾奇斯。據說此人某天做了一個夢,他夢見天門打開了七重,有位神人告訴他,應當建七所教堂,于是他辭掉官職,在鎮江建起七所“十字寺”。其中的雲山寺和聚明寺乃是金山寺的一部分。
金山山頂
後來,元仁宗崇尚佛教,于是金山寺想拿回被基督都所占的一部分,此事得到了朝廷的批準,為此,元仁宗命趙孟頫撰寫《金山般若院碑記》來證明此事。
這些記載都說明了金山在曆史上為各個教派必争之地,太平天國戰争期間,鎮江乃是金陵的屏障,故被視為兩軍必争之地,經過多次激戰,金山寺淪為一片廢墟。清同治八年,兩淮鹽商捐銀三萬兩千兩重修金山寺。1948年,金山寺再遭火災,僅慈壽塔幸免,此後又得以修複,故總體看上去,如今所見的金山寺大多是新近修複的建築。
盡收眼底
我前來此寺,首先想看的是東坡的玉帶,我在網上搜得該玉帶展呈于金山寺的四寶室,然我在平面圖前查看一番,上面沒有這個标注。因此我走入大雄寶殿内,先去找僧人了解情況。
大雄寶殿内有一位僧人在給信衆解簽,我向他請問四寶室在哪裡,此僧人頗為和藹,他說四寶室已改為博物館,而後很耐心地告訴我,不要出寺一路向上走,就能找到該館。
跟着導遊下行
我感謝了他的指點,而後沿着右路步步登高,走到山腰時,偶然看到右手有一個院落,門匾為“妙高台”。于是想進内去探看東坡當年的登臨之地,然這裡的大門卻關閉着,看來不屬于開放區域。我試着推了一下門,竟然推開了,剛踏入院中,就看到右手屋内走出一位中年人,告訴我這裡不是開放區域。我向他耐心解釋,自己來此寺就是為了尋找東坡遺迹,而妙高台為重要一處,不會給其添亂,僅想在此拍幾張照片。此人沒再言語,我感謝其的美意,而後迅速探看妙高台。
又回到原處
其實妙高台比我想象的小許多,我估計其占地僅有一百多平米,而其中一半建成了一座仿古建築,前方僅餘二十多平米的空地,台的兩側靠近山體,另兩側懸于空中,有石護欄保護,餘外,台上僅擺着一盆植物。右手的牆上嵌着一塊漢白玉質地的刻石,但上面的字迹磨泐嚴重。
起舞
我正準備用相機拍下來放大細看,此時從室内走出一位年輕僧人,其頗為生硬地說:“這裡不開放,你趕快出去。”我隻好耐着性子又向他解釋一番,邊解釋邊拍照,而後轉身向他請教博物館在哪裡,他問我有何事,我說想看東坡的玉帶。此人瞥了我一眼說:“玉帶不是給一般人看的。”而後繼續催促我趕快出去。遇此況,頗無奈,隻好走出妙高台,繼續去尋找博物館。
無法入内
出門後細想,妙高台應該不是這個模樣,因為此台太有名了。宋建炎中,金兵南下破揚州攻鎮江,宋将韓世忠率領幾千水軍在黃天蕩圍困金兵,兩軍對壘之時,韓世忠的夫人梁紅玉就是在妙高台上擂鼓助戰。宋軍由此士氣大振,在此将金兵擊退。那個時候沒有擴音器,如此推論,當年梁紅玉所擊之鼓一定體量很大,而今見到的妙高台小門根本進不去大鼓,就更不用說那塊空地面積之小了。
無意間看到了留玉閣
妙高台的這組建築與左側的廟宇相連,中間有個圓拱門,後面是登山的台階,門楣的匾額匾額是紫金浮玉,不清楚此匾是否隐含了梁紅玉的故事。可能是因為金山整體不大,使得本寺在山體上幾乎蓋滿了房屋,不知在複建之時是否擠占了妙高台的面積。當年幫着朱棣奪取天下的謀臣姚廣孝曾來過金山寺,為此,他寫了首《與友人登金山寺》的詩:
八月涼生白苧袍,偶同多士過江臯。
楞伽室中尋舊迹,妙高台上聽秋濤。
霭霭渚煙迷去鳥,依依沙柳系回舠。
人生無事須行樂,莫問頭邊有二毛。
寶帶名藍
姚廣孝在此參觀了楞伽室,同時登臨了妙高台,于此聽到揚子江濤拍岸之聲,但是我所見到的妙高台卻面沖鎮江市區,向下望去,全是金山寺的廟宇,而長江在金山寺的另一側,不知道姚廣孝何以能聽聞到濤聲。而他說的楞枷室也與東坡有關,當年東坡在此抄寫《楞伽經》,同時出錢三十萬刊刻此經,東坡在《書楞伽經後》中說道:“且以錢三十萬使印施于江淮間。而金山長老佛印大師了元曰:印施有盡,若書而刻之則無盡。轼乃為書之,而元使其侍者曉機走錢塘求善工刻之闆,遂以為金山常住。”
留玉閣内景
從曆史文獻看,很多人詠歎妙高台的月色,比如王陽明在成化十八年所寫一首《金山寺》的詩中稱: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徹洞龍眠。
遇到和善之人
金山雖小,但妙高台上的月光卻照遍人間,清中晚期,麟慶在其著名的《鴻雪因緣圖記》中專有一圖就是“妙高望月”,麟慶在文中稱:“丙申六月十有七日,餘放棹瓜步,遙望修廊傑閣,金碧交輝,與夕照江光相激射,登山入丈室,觀蘇東坡所留玉帶及禦賜法物。”
麟慶比我幸運,在金山寺内看到了東坡所留玉帶,當晚他住在了寺内,而後夜登妙高台。在麟慶的筆下,妙高台是何等之美:“适月出海門,其下波濤作水銀色,不可瞪視。俄而光及殿鸱,茂林延之,漾漾如镂玉葉。少焉,月升天表,影印于江,一水一月,所印皆雙,蕩為碎影,澂若淪光,靜觀自得,心物兩忘,覺外觀萬物而非我累,内觀一心而非我有。爰作歌曰:天地廓如兮境至明,山比砥柱兮頌平成,月明如晝兮江流有聲。”
不開放
可惜我白天去看妙高台都被轟了出來,若想體味妙高月色,恐怕更沒那麼容易,我還是先去看看東坡玉帶吧,于是沿着台階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一直走到了法海洞,關于他的故事流傳最廣的當然是《白蛇傳》,因為該故事已經達到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故他的惡僧形象深入人心。但曆史上真實的法海卻是金山寺的功臣,比如此洞的簡介中完全沒有談到《白蛇傳》的故事,講述的乃是他在東林寺得法之後前來金山,看到這裡殿宇荒廢,他就尋得此洞在此打坐并且燃指一節,發誓要重修廟宇。某天,他在江邊挖出一些黃金,地方官告訴皇帝此事,皇帝命其用黃金在此修殿宇,于是就有了金山寺。而法海也被尊為金山寺開山的第二代祖師。據說此洞内供奉有法海之像,可惜這裡大門緊閉,門口貼着因疫情暫時閉館的告示。
留玉閣外觀
跟着遊客一路登頂,站在平台上四望,鎮江街景一覽無餘。一直走到這裡,我方想起沒有找到博物館,此時聽到某位導遊跟他的團隊說要帶衆人去參觀妙高台。以此讓我覺得是否有第二個妙高台,說不定玉帶就藏在那裡,于是我尾随旅遊團一路向下走。
留玉閣下方偈是倉庫
沒想到走到山腰時,仍然是剛才我去過的那個院落,導遊站在門前跟他的隊伍講述着這裡的故事,而後說這裡不對外開放,讓我空歡喜一場。但有一位遊客卻大為欣喜,因為她發現了金山上少有的一塊平地,她立即拿出一塊紅布站在平台上旋轉了起來,她的一位同伴不停地按下快門,我看到這位女士的陶醉,但我卻無意間注意到平台的另一側有個跟妙高台同樣大小的院門,門楣上刻着“留玉閣”。我立即想到了東坡的那個玉帶,說不定他就是在這裡給出了玉帶。而此院的側牆上嵌着一塊石頭,上刻“寶帶名藍”,想來說的也是玉帶的故事。
碑額
這個院落的門也關閉着,我試着推了推,一下就推開了。進入院中,院内的平台跟妙高台大小相仿佛,但是這個院落的面積窄而長,所見廟宇也比妙高台内的房屋大。右側的屋内有一位女士正在疊衣服,我主動說知道這裡不是遊覽區域,隻是想拍幾張照片,她和善地點點頭。遇到如此通情理者,頗令我感到溫暖,但可惜在這裡未能看到玉帶。
寶塔
清初著名詩人王士禛寫過《登留玉閣二首》:
夢想金山寺,迢遙近十年。
遠遊思素侶,佳興阻通川。
六代人何往?三山事杳然。
臨流一揮手,怅絕渡江船。
缥缈淩雲地,三山望不遙。
莺花環北固,雲水錯金焦。
一抹海門樹,平分瓜步潮。
妙高台上月,今夜夢相招。
山景
這二首詩中均未談到留玉閣中藏有玉帶,歌詠的還是妙高台上月。不知道他前來此寺參觀進,是否看到了東坡玉帶。
不能忘
拍照完畢後,感謝了女士的好心,而後轉到留玉閣的下方,其台下是幾個窯洞狀的門,但每扇門都是用的金屬防盜門,說不定這裡是金山寺的藏寶室。
清淨了許多
沿着路徑又轉到了七峰亭,此處的側牆上刊刻着古人浮雕,登旁後看到簡介,原來雕像上是嶽飛和金山寺名僧。沿着這一側一路往下走,又回到了金山寺的山門。未能找到博物館,也未看到東坡的玉帶,這乃是此程最大的遺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