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唐詩蟬蟬的賞析

唐詩蟬蟬的賞析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1 07:51:17

唐詩蟬蟬的賞析(鳴蟬居高多遠韻)1

鳴蟬居高多遠韻

——詠蟬古詩詞賞析(一)

王傳學

蟬,雅名蜩,俗稱“知了”,在夏、秋季鳴叫,聲音響亮,吸樹汁為食。它本是一種昆蟲,但由于它常居高枝,古人誤以為是靠餐風飲露為生;又因它體态嬌美,聲音連續悠揚,于是人們發揮想象,賦予了它優良的品質。

晉代文學家陸機在他的《寒蟬賦序》中認為蟬有六德:“夫頭上有緌,則其文也;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食,則其廉也;處不居巢,則其儉也;應候守時,則其信也;加以冠冕,則其容也。君子則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豈非至德之蟲哉!”古代詩人,更是結合社會現象、自身經曆和感受,在蟬這一意象上多有寄托,使原本微不足道的蟬,具有了豐富的文化意蘊。

蟬高居樹枝上,餐風飲露,與世無争,詩人常把它作為高潔的象征,并往往托物言志,寄寓自己高潔的情懷。

隋朝舊臣虞世南,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後,由于才高學廣,為人正直,深得器重。于是,他筆下的鳴蟬就成了具有高标逸韻人格的象征,成了詩人自己是因為立身高潔,而不是因為憑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在題為《蟬》的詩中,詩人寫道: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

這首詩先寫蟬的形貌和生活習性。它的頸垂着高貴冠纓那樣的須,飲的是天上的清露。這裡,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和食性,實際上意含象征。“垂緌”,暗示身份,顯其“貴”;“飲清露”,暗示品質,昭其“清”。屈原早在《離騷》中用“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來表達高潔的情懷。蟬“飲清露”,品格當然高潔。接着寫它的居處和聲音。“鳳翺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它的鳴叫是從高大疏闊的梧桐樹間傳出來的,像神鳥鳳凰一樣非同凡響。“流響”狀蟬鳴不已,悅耳動聽;“疏”則更見高拔清遠;聽到這鳴聲,使人仿佛見到了蟬那種清華隽朗的高标氣韻。後兩句是托物寓意的點睛之筆,闡釋了一個深刻的哲理:立身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短短的二十個字,形神兼備,情景交融,事理相通,物我一體。堪稱佳作。

“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寫過一首《在獄詠蟬》詩: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亦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駱賓王天資聰明,七歲能寫詩,被譽為神童。唐高宗鳳儀三年(678年),他在侍禦史任上,多次上書論事,因而觸怒了武則天,被誣下獄。在獄中,他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詠蟬抒懷之作。

首聯寫獄中聽到蟬鳴而勾起深沉的客地鄉思。“西陸”指秋天,點明季節;“南冠”,典出《左傳•成公九年》,指代囚徒,點明詩人此時的身份和處境。恰在這滿目凄涼的深秋季節,在這失去自由的獄中,凄切不絕的蟬聲怎不牽動蒙冤者的沉沉怅懷?颔聯續寫聞蟬見蟬的感受。“玄鬓”即蟬鬓,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把鬓發梳得像蟬翼。“玄鬓影”,在這裡指的就是蟬。“白頭吟”, 這裡語意雙關,一是指漢代卓文君的棄婦詩。葛洪《西京雜記》載,司馬相如要娶茂陵女,卓文君有感而作。以男女關系比君臣關系,象征詩人自己被君主所棄。二是指自己已垂垂老矣,哪能禁得起黑色的蟬對着白頭的自己哀吟呢?頸聯由對蟬的埋怨轉寫對蟬的同情哀憐,同情它在露重風多的險惡環境裡有翅難展,有聲不揚的遭際。而實際上,寫蟬憐蟬就是喻己哀己:言路阻塞,有志難酬;身陷囹圄,有冤難申;自己的不幸與蟬的遭際竟何其相似!尾聯又把詠蟬和抒懷交融在一起,傳達出兩者共同的苦悶,抒發心懷高潔而不被人相信,滿腹心事卻無處表白的怅恨之情,同時表現出詩人不亢不卑的性格,表達了對黑暗世道的控訴和不滿。用典貼切,雙關自然,對仗工穩,風骨凝練,亦屬上乘之作。

晚唐詩人李商隐的《蟬》,也非常出色: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落寞凄涼。他七歲時,父親去世,家境極為艱難。二十五歲中進士,走上仕途。但此後由于李牛黨争的原因,被人排擠,四十六歲便郁郁而死。他的作品,大多抒發仕途潦倒的苦悶和揭露當時政治的黑暗。他的這首《詠蟬》就表達了這種怨憤。

首聯借蟬寫自己的懷才不遇。蟬居高卻難飽,得到的是不公平的待遇;聲音傳得很遠卻無人欣賞,也是徒勞。這居高和聲遠,說明自己具有拔俗的品行和高超的才能,理應得到重視和重用,以施展才華,幹出一番事業。但“難飽”何以高飛,隻是徒存壯懷。詩一開篇就表露出對現實的極大不滿。颔聯緊接“徒勞”進行具體描述。盡管蟬悲痛欲絕地呐喊,但看似青翠的樹木卻無動于衷,并不理會,比喻自己不能被人理解,知音難覓。頸聯則由蟬轉向自己,用兩個典故直接表達内心的憂傷。一典出于《戰國策•齊策》桃梗和偶人的對話,桃梗說土偶(泥人)原是西岸之土,淄水至,就會潰散。土偶則對桃梗說,我确是西岸之土,即使潰散,仍然在西岸;而你,是東國桃梗,如果削為木偶,淄水至,則漂流不知所至。用這個典故,意在比喻自己的官宦生活像桃梗一樣,無法擺脫飄零之苦。一典出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田園将蕪胡不歸”,表達了詩人的歸隐之念。尾聯,感謝蟬對自己的啟發和警示:情志高遠的人在污濁的社會是難以生存的,同時也表白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心志。

以上三首詠蟬詩被稱作唐代“詠蟬三絕”,都是托物言志之作,歌頌了高潔的品格。但由于作者地位、遭際和氣質的不同,使之面貌各異,構成了各有個性的藝術形象。虞世南是高官,聲望自大, 以蟬暗喻品性高貴;駱賓王是囚徒,自哀自憐,顯其高潔;李商隐是落拓士人,悲蟬悲己,自歎高清。清人施補華說:“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重露飛難進,風多響亦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隐‘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岘傭說詩》)

以詠蟬來歌頌高風亮節,抒發胸懷的詩句還有很多。如唐代詩人戴叔倫的《畫蟬》:

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

斜陽千萬樹,無處避螳螂。

詩的意思是:蟬宿風餐露何等高潔,對風吟唱韻緻更長。縱使夕陽下有千萬棵樹可以栖身,也難于躲避螳螂的捕食。詩人從蟬的飲露餐風而贊頌其清雅高潔,由蟬迎風鳴唱而贊頌其韻緻悠長,從節操和風韻兩個方面禮贊了蟬。從更深的意蘊上說,詩人是借詠蟬贊頌了品質高潔、獨領風騷的賢人高士、志士仁人。最後兩句暗喻有高潔品質的人容易遭受黑暗勢力的摧殘迫害。

蟬聲響亮而高遠,對此古詩中有許多生動的描寫,如南朝詩人蕭子範就在其《後堂聽蟬》中寫道:

試逐微風遠,聊随夏葉繁。

輕飛避楚雀,飲露入吳園。

流音繞叢藿,餘響徹高軒。

借問邊城客,傷情甯可言?

詩中寫蟬在微風中嘗試飛遠,在繁茂的夏木中栖息。輕飛避雀,飲露入園。婉轉的清音萦繞藿叢,餘音響徹高高的亭軒。詩人最後感歎道:面對如此高風亮節的蟬,那邊城的遊子,還有什麼憂傷的情懷值得述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