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終極問題,是必然的,是不可知的,也是不可經驗的。
人們總是對未知的東西感到莫名的恐懼,人們害怕死亡,到底是在懼怕什麼呢?
我們又該如何可以不再畏懼死亡?今天的分享或許可以給你答案。
我們雖然厭惡死亡,但死亡也有其特殊的意義,死亡最大的價值是讓我們明白生的可貴。即使我們在活着的時候,經曆重重磨難,遭受種種痛苦,甚至讓我們覺得生不如死,然而,沒有人輕易的選擇死亡,哪些最終堅持下來的人,都會感恩自己能夠劫後餘生。
因為隻有活着,我們才有資格去繼續人生的道路,才有作出選擇的權利。就算我們被扔到一個永遠也走不出去的荒島,我們仍然可以選擇是拼死逃離,還是選擇待下去等死。雖然這兩種選擇看上去結局都差不多,但一旦死亡,我們就連這最後的選擇的自由都失去了。這就是活着比死亡更值得眷戀的地方。
睡眠是我們所有活着的人最接近死亡的形式了。我們雖然無法決定做什麼夢,也無法決定在夢中做出什麼樣的行為,但我們卻從來都不會在夢中死去。但一旦我們從睡眠中醒來,就重新擁有了自由選擇的權利,就重新擁有了體驗生命無常苦樂的機會。
我們從不害怕睡眠,因為我們堅信第二天一定能夠醒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恐懼死亡,并不是真的害怕死亡本身,而是懼怕死亡真正到來的時候,自己沒有足夠的生命力去鎮定自己,也就是說我們還沒有做好面對死亡的準備,我們不夠确信,我們能夠死而無憾了!
面對死亡,從思考死亡,認知死亡開始。無論是宗教徒們所說的生死輪回,還是哲學家口中的死亡就是無意義生命的終結。又或者無神論者宣言的肉體會消亡,但意識長存。
重要的不是争論哪種觀點正确,而是去用心感悟怎麼樣能夠讓我們心安,從而逐漸形成對死亡的認知,再結合現實世界中所經曆的死亡事件,強化我們的意識,一點點讓自己對死亡不再那麼敏感,不再那麼抗拒。
當我們在面對死亡的遭遇時,我們儲存在大腦潛意識層面,已經形成對死亡的認知,會自動出現,幫助我們撫平死亡所帶來的焦慮,這才是我們需要的面對死亡的态度,畢竟對死亡的無知隻會增長恐懼,抗拒死亡也沒有任何意義。
除了恐懼,我們對死亡的另一種體驗是不舍,這一點在親人離去時表現得尤為強烈。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出生,又孤獨的死去,親人的離去,就像是我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連接被強行的切斷,好像生命被世間熟知的一切關系給抛棄了,這種無助和絕望,是生命難以承受之重。
人天性中的害怕孤獨與害怕被抛棄,讓我們渴望有一個東西可以創造一個奇迹,哪怕是幻象,讓我們相信自己不是孤獨的,這就是愛。愛與被愛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它足以慰藉我們孤獨的靈魂與千瘡百孔的身心,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對愛這麼渴望,這麼向往,孜孜以求的原因所在。
不管是俗世紅塵的情欲之愛,還是宗教徒們所信仰的耶稣或佛陀的悲憫的大愛,都可以讓我們相信自己不是孤獨的,給我們以強大的精神支撐。
戰勝死亡的恐懼,讓生命鎮定的力量就來源于上述兩者,即我們對死亡的認知和我們愛的本能。
與其說我們害怕死亡,不如說是對自己人生過的虛無和無價值的恐懼,是對我們在活着的時候沒能充分的踐行我們本該自由選擇的權利,而感到遺憾;對我們沒有充分的付出愛、相信愛的追悔莫及,也就是我們生的太委屈,活的不盡興。
于是,将這種委曲求全和不盡興的感受,轉移投射到了對死亡的恐懼上來,希望可以在未來有機會獲得彌補與挽救。
生命隻有一次,死亡也隻有一次,我們與其感慨對死亡的無奈,不如在漫長的生命長河裡,充分踐行我們選擇的自由,挖掘我們愛的本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