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端午節由來關于端午的詩

端午節由來關于端午的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13:26:17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N°生活工作室】

端午節由來關于端午的詩(端午習俗知多少)1

又是一年端午至,蘭條薦浴,菖花釀酒,天氣尚清和。人們吃粽子、飲雄黃、插艾草、戴香囊、劃龍舟……“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在這個與偉大詩人相關聯的節日裡,我們不妨讀讀古詩古詞,讓粽香伴着書卷氣,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品讀傳統文化、過好傳統佳節。

  • 賽龍舟憶屈子

競渡詩

盧 肇(唐)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驿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隐隐,獸頭淩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争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标歸。

端午節由來關于端午的詩(端午習俗知多少)2

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大型龍舟在三峽大壩前水域表演。鄭家裕 攝

一條龍舟貫通古今。龍舟的特征表現在龍頭、龍尾上,此外還有各種裝飾。每逢端午,事先要修龍舟,訓練水手,到節日再進行龍舟比賽。

關于端午的起源,說法甚多。過去比較通行的解釋為了紀念屈原。近代學者研究證明,端午節的許多活動早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其起源可能是為了祭祀水神或龍神,賽龍舟與古人對龍的圖騰崇拜有關。後來各地又根據自己的曆史文化對端午起源作了自己的解釋,而紀念屈原是比較流行的說法。

  • 包粽子吃五黃

乙卯重五詩

陸 遊(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端午節由來關于端午的詩(端午習俗知多少)3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湖源鄉窈口村村民在包傳統灰湯粽。徐昱 攝

《荊楚歲時記》記載:“夏至節日,食粽。”這裡的“粽”就是粽子,後來改在五月初五吃。說明吃粽子的習俗最早應是在夏至。

據載,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所以粽子又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所以又有“筒粽”的稱呼。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用菰葉包黍米,因水中含堿,稱堿水粽。到了唐代,粽子更有顔值,出現了錐形粽、菱形粽。宋朝時,已有果品入粽,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狀造型的時尚。元、明時期,粽葉從菰葉變革為箬葉,以後又用蘆葦。到如今,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紅棗;南方則有鮮肉、火腿、蛋黃等。

除了粽子,江南各地流行吃“五黃”或“五紅”。五黃一般是指5種帶有“黃”字的食品,比如黃酒、黃魚、黃鳝、黃瓜、鹹鴨蛋黃等。五紅是指5種紅顔色的菜,譬如苋菜等。

  • 插菖蒲懸艾草

浣溪沙·端午

蘇 轼(宋)

輕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挂綠雲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端午節由來關于端午的詩(端午習俗知多少)4

5月29日,山東省棗莊市龍山路街道君華園小區一居民在家中陽台上展示挂的香囊,迎接端午節的到來。孫中喆 攝

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民間習俗認為五月有“五毒”,即毒蛇、蜈蚣、蠍子、壁虎、蟾蜍。

進入農曆五月,長江流域是梅雨季,雨多、溽熱、潮濕,易産生黴變。在黃河流域,害蟲現身,北方最怕幹旱,旱則百蟲生。艾草和菖蒲具有提神通竅、健骨消滞、殺蟲滅菌的醫藥功能,因而受到青睐。今天許多地方的民俗中,仍延續着相關傳統,如門前插菖蒲、懸艾草,喝雄黃酒等。

  • 浴佩蘭畫童額

漁家傲

歐陽修(宋)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绡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鹂時一弄,猶瞢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端午節由來關于端午的詩(端午習俗知多少)5

浙江省義烏市三溪堂國藥館舉行的端午非遺傳統文化節上,長輩們正為孩子點雄黃。呂斌 攝

蓄蘭沐浴和懸艾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除毒之俗。據《大戴禮記》載,五月,“蓄蘭為沐浴也”。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端午也被稱為浴蘭之月。一般來說,人們是用煎蒲、艾等香草沐浴。比如,在嶺南地區,苦草麥藥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比較常用;在湖廣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

畫額,是指用雄黃塗抹小孩子的額頭。孩子不可飲酒,故用雄黃抹在小兒額頭,借雄黃以驅毒。

  • 鬥百草采雜藥

學士院端午帖子

蘇 轍(宋)

尋芳空茂木,

鬥草得幽蘭。

歌舞纖絺健,

嬉遊玉佩珊。

端午節由來關于端午的詩(端午習俗知多少)6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井崗鎮湖公館幼兒園的孩子們鬥草過端午。葛宜年 攝

端午節有許多遊戲,除劃龍舟外,還有射柳、擊球、鬥草等。鬥草時,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赢;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紅樓夢》第六十二回“香菱鬥草”就是此類遊戲。端午采藥由來已久,浙江某些地方稱端午為“送藥節”。

碧艾香蒲處處忙,細纏五色臂絲長。端午在曆史長河中踏浪而行、至今不辍,其豐富的節俗内容不僅蘊含着深邃厚重的文化底蘊,更承載着一代代人的鄉愁記憶。

出品|人民日報N°生活工作室

策劃|孟揚

編輯|唐中科 曹怡晴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N°生活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