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為什麼有那麼多文曲星下凡

為什麼有那麼多文曲星下凡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2 17:42:03

為什麼有那麼多文曲星下凡(都說文曲星下凡)1

頤和園雪景(攝影:郭曉鐘)

頤和園昆明湖東堤北端的文昌閣,為一座城關式的建築。“文昌”就是文昌帝君,是道教衆仙人的一員,為道教神明,在道教中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舉。文昌閣是目前頤和園園内六座城關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城基上原為三層樓閣,光緒十七年(1891)改建為二層。

實際上文昌帝君就是文曲星,文曲星就是主管文運的星宿,代表有文藝方面的才能或者愛好文學及藝術的人。中國民間普遍認為,文昌帝君的原型是張亞子,但也有很多人認為李白、範仲淹、包拯也是文昌帝君。

現文昌閣閣内一層北側有須彌座,上坐文昌帝君銅像(坐北朝南)。文昌帝君頭戴文昌冠 ,身穿蟒袍,腰束玉帶,體态雄偉。在文昌帝君兩側各肅立一童子像(東側為天聾、西側為地啞),西側為文昌帝君的乘騎銅特。民間俗稱為“能知者不能言(地啞),能言者不能知(天聾)”。銅特為文昌帝君的坐騎,長着驢面、騾身、馬耳、牛蹄,俗稱銅騾子。天聾、地啞、銅特是文昌帝君的三個幫手。在皇家園林的原始設計中,萬壽山西麓的宿雲檐城關供奉關聖帝君,東面的文昌閣供奉文昌帝君,取文武輔政的寓意。

1860年前的文昌閣(供圖:郭曉鐘)

中國自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國以來,藩鎮割據現象十分嚴重,武将擁兵自重,往往自立。宋太祖趙匡胤就是在此情況下嶄露頭角,他在後周擔任統領禁軍的殿前都點檢,力量逐漸發展壯大起來,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宋代周。趙匡胤本人對藩鎮割據和軍将掌握軍事大權對皇權造成的威脅有深刻的感受,藩鎮割據使得戰亂不斷,社會經濟、文化等遭到嚴重破壞,他認識到要想使社會重獲安甯,就必須消滅藩鎮割據,将軍将的兵權收回中央。

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高級将領的軍權,消除了藩鎮割據依靠的軍事力量,使節度使成為虛銜,繼而加強禁軍,取消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等重要禁軍職位,由三衙分掌禁軍領兵權,實行将兵分離,不讓武将充任樞密院長官,規定武将不能參與最高軍事機密,武将見同級文官必須揖讓執禮,從而抑制了武将的社會地位。同時朝廷擴大仕途,取消釋褐試,一中進士立刻做官,讓更多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治。取士不論門第,這使民間價值取向發生重大變化,民間意識到通過科舉可以改變社會地位,遂形成“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并使文昌帝君的崇拜廣泛在民間流行。

為什麼有那麼多文曲星下凡(都說文曲星下凡)2

修葺一新的文昌院(供圖:郭曉鐘)

元、明、清三朝繼續重用文人,從而減少了内部的反叛,特别到了清乾隆年間,中國的文官官僚集團已經十分成熟,乾隆皇帝為了籠絡文官官僚集團,消除文官官僚集團對清王朝的反叛思想,對文官官僚集團加以禮敬、重視、培養,最高統治者在皇家園林清漪園中修建文昌閣也就不足為奇了。

(本文資料主要引自《北京志·世界文化遺産卷·頤和園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