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辨别的辨還有什麼同音字

辨别的辨還有什麼同音字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13:11:36

象思維(64)驗證方法

01

驗之以事

因為多方驗證的需要,從而派生了驗證方法的多樣性。謹擇要述之。

1.驗之以事。用事實來驗證。《後漢書·張衡傳》: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驿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地震果然發生的事實,驗證地動儀所測的正确性,這就是驗之以事。

夫視鍛錫而察青黃,區冶不能以必劍;水擊鹄雁,陸斷駒馬,則臧獲不疑鈍利。發齒吻形容,伯樂不能以必馬;授車就駕而觀其末塗,則臧獲不疑驽良。觀容服,聽辭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試之官職,課其功伐,則庸人不疑于愚智(《韓非子·顯學》)。韓非說,判斷刀劍是否鋒利,可用刀劍去宰殺動物;挑選馬匹,可将馬駕上車跑一次;辨識人才,可讓他去試着做事。韓非重視認識和事實的一緻性,事實可以驗證認識的正确性。

驗之以事有一種特殊形式:符驗。凡論者,貴有辨合,有符驗(《荀子·性惡》)。辨,通别。别,古代借貸所用的一種憑證,别分成二,兩家各執其一。符也是一種憑證,一分為二,雙方各執一半,比如虎符。兩者都是相為勘合之物。這裡意思是說:議論必須如别之合如符之驗,然後可施行。辨合、符驗是借助于特殊的信物驗證事情的真實性。

辨别的辨還有什麼同音字(辨和别兩個漢字)1

攝影 斯培光

02

驗之以理

2.驗之以理。用事理來驗證。《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例如,關于“樂正夔一足”,魯哀公問孔子:樂正夔隻有一隻腳,真的嗎?孔子說:從前舜想用音樂向天下百姓傳播教化,就讓重黎從民間舉薦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樂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諧和五聲,用來調和陰陽之氣。因而天下歸順。重黎還想多找些象夔這樣的人,舜說:音樂是天地間的精華,把握得失的節度。隻有聖人才能做到和諧,而和諧是音樂的根本。夔能調和音律,從而使天下安定,像夔這樣的人一個就夠了。所以說一個夔就足夠了,不是夔隻有一隻足。因為“一足”文字有歧義,魯哀公顯然是誤解了,幸好他把疑惑問出來了,孔子的回答,還原了具體語境,獲得了正确的解釋,這就是驗之以理。

文章又舉一例: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訴别人說:“吾穿井得一人。”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全國人都把“鑿井得一人”這個消息相互傳說着,一直傳到宋君的耳朵裡。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麼都沒聽到來得好啊。文中所舉二例,都是不合情理,驗之以理就是要合乎情理。

辨别的辨還有什麼同音字(辨和别兩個漢字)2

圖源網絡

王充則更進一步,重視推理等理論思維的作用。他提出了“耳目”與“心意”的問題,夫以耳目論,則以虛象為言,虛象效,則以實事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開心意 (《論衡·薄葬》)。王充批評墨家不用心去思考事物的原理,隻相信所見所聞,雖然看上去效驗明了,卻仍然失實。因為耳目所接觸的很可能是虛象,反而把實事掩蓋住了。失實的理論難以用來教化,隻能愚弄百姓,不合智者的心,這就是“墨術”不流傳的原因。

他強調不徒耳目,必開心意,認為僅憑感覺經驗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而是要以心原物,經過心的分析、探究,人們才能獲得正确的認識。有趣的是,王充在《知實》篇中,列舉了16個方面,論證聖人不能神而先知,先知之間,不能獨見,聖人不能像神一樣先知,在先知的人中間,也并非隻有聖人才能預見。

聖人也是根據一定的迹象和征兆,考察推究事物的本源,然後經過判斷而得出結論。即所謂聖人據象兆,原物類,意而得之。其意而得之絕不是主觀臆測,是要據象兆,原物類,象兆和物類雖客觀存在,但并非輕易可知,須得有敏銳的眼光和深刻的思想,王充将理論思維放到了很高的位置上。

03

以類為驗

3.以類為驗。按類别來驗證。類,從犬,頪( lèi)聲。種類相似,唯犬為甚。從犬頪聲(說文段注)。因而,類的本義:種類。類,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思維方法。《周易·系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周易·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易經八卦和六十四卦分别代表八大類和六十四小類,這是先人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卦象是凝聚着先祖千萬年經驗類型,通過象思維,象的直接類比和象的寓意聯想推類求證。

荀子說:物各從其類也(《荀子·勸學》);聖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類度類,以說度功,以道觀盡,古今一也。類不悖,雖久同理,故鄉乎邪曲而不迷,觀乎雜物而不惑,以此度之(《荀子·非相》)。所謂以類度類,就是根據某一類事物去推斷同類事物,類不悖,雖久同理,隻要是同類而不互相違背的事物,那麼即使相隔久遠,它們的基本性質仍然相同。這是以類為驗的思想基礎。

辨别的辨還有什麼同音字(辨和别兩個漢字)3

看看“以類為驗”的案例。

王充堅信:人,物也,雖貴為王侯,性不異于物(《論衡·道虛》)。根據這一論斷,王充駁斥了儒者神化帝王、聖賢的種種奇談怪論。儒者稱聖人之生,不因人氣,更禀精于天。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禼母吞燕卵而生禼,故殷姓曰子;後稷母履大人迹而生後稷,故周姓曰姬(《論衡·奇怪》)。儒者鼓吹帝王、聖人都是由各種神奇怪異的東西與人交配或感于人而産生的。

對此,王充反駁:含血之類,相與為牝牡,牝牡之會,皆見同類之物,精感欲動,乃能授施。若夫牡馬見雌牛,雄雀見牝雞,不相與合者,異類故也。今龍與人異類,何能感于人而施氣?(《論衡·奇怪》)王充反駁的依據是“物生自類本種”,牝牡之會,同類相合,異類不相與合。所用之法,也是以類為驗。《感類》篇中還有“以類之驗見”“見類驗于寂漠”說。

為您鍊接

象思維(63)以史為鑒

象思維(62)周聽稽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