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标 收聽朗讀音頻
文/儒風君
生命的意義在于付出,在于給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索取。
給予别人鮮花,自己也會收獲餘香和美好;給予别人知識,自己也會收獲總結與思考。懂得給予,人生才能富足愉快。
學會“給”,是我們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必修課。
多給予“理解”
《莊子•人間世》裡,有一個關于愛馬人與馬的故事。
因為酷愛駿馬,所以他對自己的馬特别好,他用精緻的竹筐來裝馬糞,把珍愛的大貝殼用來給馬當尿壺,可以看出其用心。
這一天,有一隻蚊子輕輕地落在馬背上。愛馬人一巴掌拍了上去,馬疼得擡起後腿,朝着愛馬人狠狠地踢了一腳。愛馬人很委屈,他對馬兒這麼好,馬兒為什麼不領情呢?
莊子說:“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學會理解别人,是善意的開始。如果不懂得尊重别人,不懂得換位思考,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勞。
如果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文明人的起碼品德,它反對的是對他人的故意傷害,主張自己活也讓别人活。
那麼“己所欲,勿施于人”便是一個文明人的高級修養,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獨立人格和精神自由,進而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也讓别人按别人的方式活。
家長不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孩子,自己不把自己的道理強加給他人。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因為不同,所以理解;學會理解,方能共生。
多給予“方便”
季羨林曾在書中寫道:“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
生活之中為他人着想,是善良;為自己着想,是自愛。懂得換位思考,将心比心,方便他人的人,相處起來更讓人如沐春風。
網上有人問:那些舉動會讓你對陌生人産生極大好感?
有人說,當手上拎了很多東西不方便開門時,有人幫你開門的那一瞬間;自己一個人拖着沉重的行李箱趕火車,有人幫忙把箱子搬到行李架的時候;還有人說,下雨天,外賣小哥騎電動車路過我身旁水坑時減速的那一刻……
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我們對别人的好與善意,最後成全的都是我們自己。
多給予“贊美”
一名旅遊者,在車站附近遇到一個街頭賣藝者,其琴聲悠揚,吸引了不少行人。
拉完一曲,周圍的人紛紛向錢罐裡丢錢,轉眼工夫,錢已裝滿了罐子。但賣藝者臉上并沒有一絲欣喜的表情。
“已賺到不少錢了,他為什麼還不快樂?”遊客望着賣藝人那依舊憂郁的面孔,疑惑地問身旁的朋友。
“也許他需要掌聲吧。”朋友淡淡地說了一句。
旅遊者被觸動了,她緩緩擡起手來,為之鼓掌。聽到掌聲的賣藝人擡起了頭,那張黯淡瘦削的臉慢慢綻開了。這是賣藝者心底的最終期待。
欣賞和贊賞别人,是一種氣度,一種發現,一種理解,一種智慧,一種境界。
許多時候我們可能不會知道,一個不經意的贊美和鼓勵,會帶給對方多麼正向的影響。同時我們也可能估量不到,那份肯定和贊賞,會為他人擋去生活裡多少流言和傷害。
欣賞的力量在于,給别人帶去溫暖和鼓勵的同時,也讓自己成為一個心中有愛,内心有光的人。學會欣賞、贊賞别人,學會給别人喝彩,你會發現世界将會越來越精彩。
多給予“謙虛”
《史記》中曾記載,老子曾經告訴孔子:“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道德高尚的人,總是随時向人求教,看上去好像愚蠢笨拙。
這便是所謂的“大智若愚”。
一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不把自己當回事。很多時候,我們的驕傲是基于我們的無知。
人生就像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圓,見識越多,圓撐得越大,我們所接觸得未知就越多,便越會發現自己得渺小。
謙虛,就是用一顆平常心面對生活。不太把自己當回事,更不把别人不當回事。
低姿态,是終成其高,能成其大的生活智慧。懂得放低自己,才能在生活中沉澱自身,成就自身。
“給”是一種品格,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優雅,更是一種智慧。
為值得的人給予,為正确的事付出。山有峰頂,海有彼岸;漫漫長途,終有回轉;餘味苦澀,終有回甘。那些你給别人的甜,最終會化成希望與溫暖,照亮你前進的方向。
往期推薦:
夜讀丨“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便是人生捷徑夜讀丨懂得傾聽是涵養,明白分寸是教養,适時沉默是修養夜讀丨什麼都想要,很容易什麼也得不到
主播:夏雨
用聲音分享故事,願美好傳遞給你
文章來源:儒風大家(ID:rufengdajia)
作者:儒風君,儒風大家,讀懂中國文化。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編輯部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