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眺洮兒河,河水蜿蜒流淌,與之相連通的一條條支流、一個個泡塘水滿豐盈,滋養着洮南大地。2013年以來,洮南市全力實施“河湖連通”工程建設,推動洮南生态環境改善及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如今的洮南,已然成為一座河湖連通,草茂糧豐,魚躍鳥鳴,欣欣向榮的生态新城。
依水而動,建好城市“後花園”
夏日的錦湖濕地公園,湖面波光粼粼,連片的荷花郁郁蔥蔥、競相開放,湖邊綠樹成蔭、景色怡人。
“這個地方原來可以說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到處臭水坑,讓人心發堵。現在你再看看,這裡每天都有很多人繞着北湖走圈鍛煉身體,尤其清晨和傍晚,這裡的人特别多。”在公園鍛煉的市民劉明說。
總投資9500餘萬元,占地面積44萬平方米的錦湖濕地公園,主要是引進洮兒河水對人工泡澤進行給水補充,完成城市水系建設,改善周邊生态,打造宜居環境,是洮南市實施“河湖連通”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洮南市‘河湖連通’工程主要是通過天然水系和興修完善的水利工程,采取提水、引水、分水的方式,将汛期洮兒河、蛟流河富餘洪水資源存蓄到湖泡和濕地。”洮南市水利局原副局長楊樹春說。
截至目前,洮南已累計投資4.3億元,完成“河湖連通”工程泡塘供水線路6條,連通四海泡、泉眼泡、創業水庫等大小水庫湖泡26個,多年不見的各種珍稀水鳥又陸續飛了回來,各種魚蝦蹤迹不再難尋,生态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逐步凸顯。
因水而富,鼓起群衆“錢袋子”
“這種小魚雖然特别小但也特别好吃,每年開始捕撈這種魚的季節我都來買點,自己留些,再給親戚朋友帶些,炒着吃、炸醬吃、做魚幹吃都行。”今年秋天,在洮南市創業水庫捕撈現場買魚的市民介紹說。
群衆口中的這種魚學名叫池澡公魚,是創業水庫的一種特色小魚,每年秋季集中捕撈後,收購商在水庫現場加工晾曬後發往全國各地,銷量很好,很受歡迎。除了這種魚,創業水庫還有青、草、鲢、鳙等多個品種魚類,銷量也都很好,水庫邊的竈台魚館還可現場加工美味魚宴。
洮南市“河湖連通”工程的落地實施,對推動水産養殖業發展,促進河流湖泡發揮經濟效益起到很大作用。“河湖連通”工程使洮南市現有蓄水的水面面積達16萬畝,年可生産水産品1500噸,不僅豐富了城鄉居民的菜籃子,調整人們的飲食結構,還可實現年創産值1500萬元的經濟效益。同時在蘆葦增值上,工程完工後,可有效地恢複改善濕地面積近19萬畝,為0.8萬畝蘆葦主産區提供充足的水源,年可生産蘆葦0.8萬噸,實現産值250萬元。
治水而興,改善區域“小氣候”
水是農業的命脈,水是農業發展的根本。洮南是國家産糧大縣,農業特色明顯。而洮南市北部半山區氣候幹旱,水資源匮乏,立地條件較差,土質為石質型栗鈣土,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灌溉用水困難,成為當地農民發展生産的瓶頸。
“我們這每家都有很多山地,每年春耕時,如果不下雨,基本就得荒着,打井很多時候都是空眼兒沒有水,從遠處拉水來種地一天種不了多少,費用還太高。不過這兩年雨水好,每到播種前後,都會下場透雨,現在種地基本機械化,雨後有個一兩天就種完了。我們這雖然缺水,但地也保水,隻要不是太長時間不降雨,收成就不會太差。”聚寶鄉金蟾村村民崔常龍說。
“河湖連通”讓洮南市風沙幹旱區植被條件有了較大改善,沙漠化面積減少,區域水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區域空氣濕度有所增加。洮南區域内地下水水位擡高1米左右,農田灌溉水量增加2000餘萬立方米,很多原來因井深不夠而廢棄的農田井恢複灌溉能力。
“近幾年,地下水位上來了,澆水稻的機井水一直都夠抽,水位高了還省油呢。”福順鎮農民徐本山說。
為确保各河湖及各項水利工程持續惠及民生,洮南市全面推行河長制系列工作,建立了以市、鄉、村三級“河長”為主要内容的“河長制”組織體系,将洮南市境内河流、湖泡列入河長制管理範圍,及時清理河道垃圾、違建,進行黑臭水體治理、工業企業污水深度防控等,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管水治水方針。
改善人居環境,促進糧食增産豐收,漁業産量突破,改善局部小氣候,持續為缺水處補水……“河湖連通”帶來的一個個改變,正在使洮南越來越好。
(白城日報 鄭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