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是中國獨有的書法繪畫工具(書畫用具),即筆、墨、紙、硯。
文房四寶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時期。
曆史上,“文房四寶”所指之物屢有變化。在南唐時,“文房四寶”特指安徽宣城諸葛筆、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紙、安徽徽州婺源龍尾硯。
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則特指宣筆(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縣)、宣紙(安徽宣城泾縣)、歙硯(安徽徽州歙縣)、洮硯(甘肅卓尼縣)、端硯(廣東肇慶,古稱端州)。
元代以後,湖筆(浙江湖州)漸興,宣筆漸衰,改革開放後,宣筆漸漸恢複了生機。
毛筆的種類不同,主要與其大小和筆毛有關。筆毛的好壞更是決定了這支毛筆的優良,相傳我國古代最早期出現的筆毛是用頭發、胡須等制成,後出土的第一支毛筆就是紫毫(兔毛筆)。
筆頭原料可分為:胎毛筆、狼毛筆(狼毫,即黃鼠狼毛)、兔肩紫毫筆(紫毫)、鹿毛筆、雞毛筆、鴨毛筆、羊毛筆、豬毛筆(豬鬃筆)、鼠毛筆(鼠須筆)、虎毛筆、黃牛耳毫筆、石獾毫等,以兔毫、羊毫、狼毫為佳。
筆頭要求達到尖、齊、圓、健(史稱四德)。尖利于鈎捺;齊利于吐墨均勻;圓指覆蓋毛均勻,書寫流利而不開叉;健指筆鋒在書寫繪畫時有彈性,能顯現筆力。
中國最為有名的墨是徽墨。宋徽宗宣和三年,歙州更名徽州,轄歙、休、夥、祁門、績溪、婺源六縣,制墨業形成了“家傳戶習”的盛況,自此,墨便統稱“徽墨”。徽州成為當時中國的制墨中心,徽墨也成為了墨中之精品,譽滿天下。
什麼樣的墨是上品呢。第一,質地堅細。所謂堅細是指質地緊實,磨出的顆粒細膩。第二,色澤黑亮,以黑得泛紫光為最上乘,純黑次之,青光又次之。第三,膠質适中,太重粘筆,太輕則不濃。
選墨以質地細潔,色澤光潤,膠水不重,上硯無聲者為佳。若膠重有雜質則不宜。初學寫字,為節時省事,不妨改用上等墨汁,但墨汁也要滲少許水用墨條磨一磨,以分散其渣滓。如寫宣紙屏幅,則必須磨墨,寫時可以揮灑自如,裱時亦不易漲墨。鋼筆墨水不可用。
影響最為深遠,馳名中外的要屬宣紙了。宣紙,始于唐代,因産于安徽宣城而得名。主要原料為青檀樹皮,輔以砂田稻草,既堅韌又柔軟,壽命又長,有'紙中壽千年'的美譽,宜于書畫。明清時成為宮廷及官府公文用紙和書畫用紙,至今盛譽不衰,成為書畫家首選用紙。
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着獨有的光彩。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
宣紙品類繁多,從配料來說,可分為棉料、淨皮、特淨皮三種;從厚薄分,又有單宣、夾宣、二層貢、三層貢等;從加工制作工藝又可分為生宣、熟宣、半熟化(生宣吸水性強;熟宣是生宣加以明礬等加工而成,質硬而不吸水;半熟宣能夠吸水,但不像生宣那麼易于滲化)。
書法用紙還有毛邊紙,竹簾紙,白關紙,七都紙,六吉宣紙,虎皮宣紙,臘箋,泥金箋,高麗箋等。
硯的整體俗稱硯台,結構比較簡單,概括起來,不外乎以下幾個部分:
硯堂:又叫硯心、墨堂、墨道。指硯的中心研墨處,即硯的核心部位。石質好壞,使用價值高低都由它決定。
硯崗:指硯堂中間稍高的部分,向四周漸漸低下去,使研墨時所得墨汁随時可向四周低窪處流下而貯存起來。
硯池:也叫硯湖、硯沼,指硯貯存已經研出的墨汁的低窪處,一般都在硯堂前端或周圍。
硯唇:也叫硯緣,指硯堂周圍略高的邊緣帶,形成硯的輪廓,好象硯堂的堤壩。
硯額:也叫硯頭,指硯的上部較其他三邊硯唇更寬,一般硯的主要工藝雕刻、紋飾都在這一部位。另外,端硯的石硯、雕琢設計也力求安排在這一部位,以提高硯的觀賞價值。
硯面:指硯的表面、上面或正面。
硯背:又叫硯底、硯陰,指硯的背面,即與硯面相反的那一面,經常在上面镌刻銘記詩詞。
硯側:又稱硯旁,指硯的周圍側面,也常在上面镌刻銘記。
說起硯台,那就不得不提起“四大名硯”,即:唐代時産于廣東肇慶的端硯,晚唐時産自安徽婺源的歙硯,東晉時産自山西绛州的澄泥硯,宋代時産于甘肅臨潭的洮河硯。
端硯
端硯取材于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又稱斧柯山)。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且有不損毫,宜發墨。
歙硯
其料取于江西婺源縣(唐屬歙州)龍尾山一帶溪澗中,故又稱之為龍尾硯。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幹,滌之立淨。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
洮硯
亦稱洮河硯。其料取于甘肅卓尼(唐屬洮州)一帶洮河深水處。洮硯因其石質細膩,紋理如絲,氣色秀潤,發墨細快,保溫利筆,北方最為貴重,宋時已經稀少,解放後又恢複了生産。
澄泥硯
澄泥硯,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制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摻進黃丹團後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幹燥後放進窯内燒,最後裹上黑臘燒制而成。
澄泥硯的制作始于晉唐時期,興盛于宋朝。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澄泥硯的顔色以鳝魚黃、蟹殼青和玫瑰紫為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