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最近,一名讀者私信,尋求咨詢,内容是:我與父母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差了,過去,父母曾強迫我承擔弟弟婚房的首付,現在又要求我贍養他們,我的生活節奏被完全打亂了。
我感覺自己幾乎要被拖垮了,父母已經成為了我的累贅,我很希望徹底遠離他們,我是一個沒有道德、沒有孝心的人嗎,我應該怎麼辦呢?
其實,這個問題相當寬泛,我們不能以非黑即白的思維得出草率的結論。首先,父母是我們生命之中至親之人,但是,終究有一天,他們也會老去,會退出我們生命的舞台。有的人和父母榮辱與共,有的人卻容不下自己的父母,這背後是一種怎樣的心理呢?
獨立的子女與控制欲強的父母
一般來說,雙方關系的惡化主要由兩方面原因導緻,一方面,子女比較獨立,凡事有自己的主見,不願意接受父母的安排,而他們的父母恰恰控制欲很強,并沒有給他們太多的自由空間,于是矛盾産生了。
如果這種矛盾沒有通過合理的溝通、互相理解等方式解決,就會進一步激化,造成父子、母子關系的惡化,最終到達一個無法挽回的地步。
自證預言
另一方面,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方式也會對雙方關系造成影響。例如,父母總是用命令、指責的口吻和孩子說話,而不願意傾聽孩子的想法與感受,作為子女,自然會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無法交流。
于是,他們會盡可能的回避與父母之間的交流,而在父母眼中,這種回避會被擴大為拒絕交流,容不下自己,在後續的交流中,父母會認為自己的擴大是正确的,雙方就真的互不相容了。
心理學上将這種現象稱之為自證預言,我們經常會将心理暗示與現象相比較,一旦出現某種契合,我們會肯定的認為自己之前的想法是正确。
群體接觸
其次,有的人起初和父母之間關系不錯,但是,由于生活環境的轉變,與父母之間的接觸減少了,關系也越來越疏遠了。父母,作為最早出現在我們人生曆程中的親密他人,也是陪伴我們成長的人,在我們成年早期起着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
而在個體成年之後,會接觸到家庭以外的學習環境、工作環境,以及與朋友、同事、戀人等,與父母的相處機會也就随之減少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對某個群體接觸越多,就越能互相理解,更好的融入其中。
正如這位讀者所述,既然願意為自己的弟弟承擔婚房首付,說明他與原生家庭的緊密度、融入度很高。不過,在他完全步入社會以後,會發現,原生家庭隻是人生的一部分,自己更多的精力會注入在自己的小家庭中。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并不是他不孝順,而是他的社交柔韌度不足,缺乏和父母的有效溝通,與其說容不下父母,其實是和父母之間的接觸少了,相互之間缺乏了理解。
在我們步入社會之後,大量的時間、精力都花費在工作與人際交往中,與父母的相處機會越來越少了,關系開始生疏,出現一些矛盾都屬于正常現象,
比如,在節假日回老家後,會覺得父母唠叨、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問題,總是給自己提出一些無關痛癢的建議。對于父母提出的一些要求,我們會覺得無理取鬧,甚至會對他們感到不耐煩、容不下他們。
另外,有的人容不下父母,是因為太過自私,這種人就屬于我們平常所說的不孝子。他們在自己成家立業後,會将全部注意力放到自己的生活上,會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會覺得父母影響了自己的生活,會覺得父母就是累贅。
如果有一天,你容不下自己的父母,建議你看看這篇文章,相信你可以找到答案。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參考資料:
《有吸引力的心靈》
第一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