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今年22歲,近1年來出現月經不調,面色發黃,嘴唇和指甲蒼白,還伴有失眠、胸悶、心悸等症狀,令她十分困擾。她去看了中醫之後,醫生說她是血虛,需要補血。
亮亮今年6歲,最近臉色蒼白,沒精神,容易煩躁,還總跟媽媽說頭暈。他的媽媽很着急,帶他去醫院檢查後,他被診斷為缺鐵性貧血,需要補血。
45歲的白先生,最近失眠多夢,頭暈盜汗,還有心悸的症狀,他懷疑自己是貧血,于是去做了血常規檢查,發現并沒有什麼問題。然而最後醫生還是告訴他需要補血。
所以,補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如果我們百度百科一下“補血是什麼”,會發現有很多說法,有直接推薦補鐵藥的,有讓人治血虛的,有的讓人改善營養的,等等。而且我們會發現同樣是補血,這些回答裡面推薦的補血的藥品、食物、甚至治療方法都不盡相同。其實,這跟“補血”的概念有關。
中西醫學裡邊補血的方法和思路都不一樣,其根本原因是中西醫學中關于“血”這個概念的差異。
中醫中所指的血,它不僅僅指的是血液,還包括高級神經系統的許多功能活動,它由營氣和津液所化,由氣推動,運行于經脈中,滋養人的全身,維持人的正常生理活動。
而不再參與在經脈中循環運行的血以及排出體外的血,叫做離經之血。中醫認為,離經之血是沒有活力的血,是喪失了功能的血。這一點尤其證明了中西醫對“血”認知的差異。就是說在中醫醫學中“血”這一概念更加受到重視的是“血”所具有的濡養功能,而“血液”隻是這一功能的載體。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就是說血液的運行與很多因素都有着關聯。當氣虛、失血過多、久病陰血虛耗、人的脾胃功能失常不能化生血液或者血液的濡養功能減退時,人就會血虛。中醫醫學裡邊需要補血的病症,一般來說就是血虛症。血虛一般會出現面色蒼白或者枯黃、舌苔和指甲發白、脈象細弱、心悸、頭暈、女性月經推遲、閉經或經量少、色淡等等症狀。
西醫醫學裡邊的“血”指的就是現代醫學大衆認知裡的“血液”,即流動在人的血管和心髒中的一種紅色不透明的粘稠液體。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細胞有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闆,而血漿裡包含着水、蛋白質、激素、酶、細胞代謝産物以及各種微量元素。
其中,紅細胞是血液中非常重要的組成成分之一,主要負責運輸人體需要的氧氣。當紅細胞數量減少或者血紅蛋白缺少時,人體就會出現貧血。一般來說,西醫醫學裡,補血針對的情況就是貧血。
貧血的人根據貧血程度的輕重身體會出現不同的症狀。輕度貧血症狀比較輕,可能僅僅是乏力、疲倦;重度貧血症狀會比較明顯,而且因為貧血不是一種獨立性疾病,而是身體的某個組織器官産生病變時引起的并發症,所以會因為貧血病因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症狀。
貧血常見的症狀有皮膚黏膜蒼白、頭昏頭疼、記憶力減退、食欲減退、容易氣短心悸等等,如果是缺鐵性貧血可能會出現吞咽異物感和異食癖;如果是巨幼細胞性貧血或者惡性貧血可引起舌炎、舌萎縮、牛肉舌、鏡面舌等;還有其他類型的貧血症狀,這裡不一一列舉。
如上文中西醫對血這個概念的差别所述,中醫裡的血虛症和西醫裡的貧血顯然不是一回事,那麼中醫裡的補血和西醫裡的補血在概念、治療方法方面自然也不同。
中醫的補血治療着重從全局考慮,補血的同時要注重補氣、補精、補陰。從藥理學上來講,中醫治療血虛用的藥,有的能增加白血球、血小闆、紅血球、血紅蛋白,有的能促進骨髓造血,有的與補充鐵離子有關,部份藥還有抗衰老的作用。中醫補血最終達成的效果就是對人體血液系統、免疫系統甚至神經系統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而西醫中的補血比較具體,因貧血的判定标準是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在血液中的含量多少,所以治療的目的是提升它們在血液中的含量。貧血因其病因大緻分為三大類:紅細胞生成減少性貧血、紅細胞破壞過多性貧血和失血性貧血。這三大類又細分為很多種類型,但是治療方法大緻從這幾種病因出發。
紅細胞生成減少引起的貧血類型中,像缺鐵性貧血一般來說會通過口服鐵劑來治療,以提升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在血液中的含量;巨幼細胞性貧血會口服葉酸和維生素糾正紅細胞合成異常,增加紅細胞數量;紅細胞破壞過多性貧血中,自身免疫溶血性貧血可給予糖皮質激素、使用免疫抑制劑等來降低紅細胞破壞速度,必要時還需要輸血;失血性貧血可以通過輸血或者口服鐵劑來治療。
總的來說,中醫的血虛症與西醫的貧血在概念、檢查、診斷、治療上都是不一樣的。除此之外,血虛症和貧血在防治方面也不一樣,中醫以營養髒腑與食物補養為主,西醫則是基礎治療為主,輔以補血制劑。在日常生活中,血虛症或者貧血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需要選擇性地吃特定的食物來“補血”。
紅棗紅糖能不能補血平時大家說到補血的食物,首先想到的就是紅棗和紅糖,尤其是女性在經期和産後都會喝紅糖水來“補血”。那麼根據上文的思路,不妨來分析一下紅棗、紅糖對血虛症和貧血的作用。
《本草求真》中指出:“人棗味甘、性溫,為補脾胃要藥,能潤心肺、補五髒、豐肌肉、悅顔色、生津液、治虛損。大棗甘能補中,溫能益氣。”
從藥理學來講,它富含維生素、環磷酸腺苷和多糖,其中環磷酸腺苷能減少血小闆的聚集,具有抗血栓作用;而其中的多糖和豐富的維生素能促進免疫系統的活性。這就是說紅棗的功效正符合現代醫學解釋下中醫學所說的“補氣血”的要求。
在中醫醫學臨床上,紅棗通常被用來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營衛不和、心悸怔忡等症狀,我國衛生部也将紅棗列為“藥食兩用”的食物。可見,紅棗對血虛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而“紅棗不能補血”這一說法講的是紅棗對缺鐵性貧血沒有顯著效果,這可能是因為有人将中西醫中補血的概念混淆,将治療缺鐵性貧血與補氣血混為一談而得出的結論。因為紅棗中的鐵含量并不高,隻有2.4mg/100g,遠遠不如動物肝髒中的鐵含量,所以紅棗對于治療缺鐵性貧血沒有動物肝髒那麼有效。
中醫典籍中記載:“紅糖具有潤肺氣、助五髒、生津、解毒、助脾氣、緩肝氣的功效”,《本草綱》中 記載:“紅糖利脾緩肝、補血活血、通淤以及排毒露”。
紅糖是一種非分蜜糖,即沒有經過分蜜處理的糖,在我國古代被認為是保健品。它保留了甘蔗中的多種營養成分,如礦物質、維生素、酚類物質、有機酸、長鍊脂肪醇、稀有糖等,是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良好載體。其中的長鍊脂肪醇、酚類物質能夠起到調節血脂、抗氧化的作用。所以紅糖對于人體來說确實有保健作用。
但是紅糖同紅棗一樣,其中含鐵,但是作為補鐵劑并沒有動物肝髒那樣出色,因此對缺鐵性貧血也沒有很大的效果。
吃什麼食物補血分析完了紅棗和紅糖的功效,知道了紅棗和紅糖對血虛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對缺鐵性貧血效果并不顯著。那麼下面就從更專業的角度來講,改善血虛和貧血需要吃什麼食物。
補氣血的食物中藥裡面,常用的補血益氣的藥材主要有當歸、熟地黃、白芍、制首烏、阿膠、枸杞子等。而在中醫裡被認為能補氣血的食物常常是動物類食品,即“血肉有情之品”,如豬雞鴨血、墨魚、鲫魚、烏雞、豬蹄、牛肉等等;植物類食品則有龍眼幹、桑葚、大棗、胡蘿蔔、葡萄、荔枝等等。
若要通過食療來補氣血,可以用補氣血的藥材搭配食物做藥膳。推薦幾道補氣血的食療選方:
豬肝粥
豬肝粥是由豬肝和大米熬制的一道菜粥,其中豬肝性溫,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具有健脾益血、養肝明目的功效。适合血虛、脾胃虛弱、夜盲、營養不良的人群食用。
首烏烏雞湯
首烏的功效是補血,益精,用現代醫學來解釋具有改善造血功能、抗衰老、抗氧化、調節糖脂代謝、調節免疫和保護神經系統的功效。烏雞的營養價值比普通的雞肉要高,是補血補氣的佳選。
當歸生姜羊肉湯
這道方劑出自《金匮要略》。其中當歸能夠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生姜能驅寒健胃;羊肉能大補氣血。三者結合在一起能夠溫中補血,祛寒止痛,十分适合血虛體弱的人在冬天進補。做這道藥膳的時候還可以加入其它有益氣血的藥材和食品,如黑芝麻、黨參、枸杞等等。
不同類型的貧血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如果貧血嚴重應盡早在正規的醫院就醫。而通過食物改善的貧血一般來說會分為兩種:
缺鐵型貧血應當補充含鐵量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髒、瘦肉、海鮮、雞蛋、木耳等等;
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應當食用富含葉酸和維生素b12的食物,如大多數綠色蔬菜和水果,都含有葉酸;而維生素b12則主要在肉類和動物内髒中存儲。
另外貧血患者平時應該适當多吃一些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的食物。
結論紅棗、紅糖對人體确确實實有補氣血的保健功能,卻因為有人對中西醫“補血”這一概念的混淆而将補血簡單地歸為補鐵,認定紅棗、紅糖沒有補血功效。中醫藥、西醫藥同為人類生命健康做出貢獻,應相互包容,互相借鑒,取長補短,發揮各自的優勢、特色。
但是紅棗确實對治療缺鐵性貧血效果不顯著,如果盲目食用會适得其反。所以補血的時候一定要明白自己是血虛還是貧血,不要盲目亂補,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物或保健品。
參考資料:
[1]《血虛非貧血,補血需同時補氣》營養飲食 2016年第1期
[2]《血概念的中西醫比較及其跨文化交流初探》中醫藥學報 2006年第34卷第6期
[3]《貧血臨床分類與 ICD-10 編碼 》中國病案 2017年第18卷第6期
[4]《紅棗補血作用的物質基礎探讨》中國食物與營養 2005年第2期
[5]《紅糖營養成分評估與健康功效研究進展》中國調味品 2022年第45卷第9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