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憶澄
由上海戲劇學院的五名學生組成的“416女團”以一曲《探窗》火遍全網,被觀衆譽為“戲曲改革的希望”。《探窗》是一首京劇元素的歌曲,不僅歌詞帶有濃濃的古詩詞韻味,曲調更融合了京劇唱腔,加入了戲曲的表演程式,成員演繹歌曲時身着傳統服飾,以複古妝發造型驚豔亮相,強勢“出圈”。
事實上,在流行歌曲中融入傳統戲曲元素,已有先例。1989年杭天琪的唱臉譜,一句“藍臉的窦爾敦盜禦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深入人心。1992年劉佳慧的《北京一夜》、2003年陳紅的《深夜走過長安街》、2007年魏晨的《少年遊》等都是戲曲元素的流行歌曲,這些作品不僅是一時的熱點,也成了傳唱度很高的歌曲,同時在推廣和普及傳統戲曲文化方面,也是一種勇于開拓、大膽創新之舉。
在帶有戲曲元素的流行歌曲大放異彩的同時,傳統戲曲音樂的改革之路也在不斷探索向前。2021年,粵劇電影《白蛇傳·情》成為戲曲電影史上的票房冠軍,獲得了觀衆的追捧和媒體的熱評影片對傳統粵劇的歌曲化改革,也成為業内人士和觀衆關注的焦點。歌曲化使戲曲在通俗化的過程中更符合人們的欣賞趣味,有利于傳播,但也在如何保持戲曲“原汁原味”上引發了争議。“小衆”的戲曲如何能夠在多元的藝術市場突圍,成為流量時代觀衆的“新寵”,又能維持傳統文化的格調和韻味,不至于淪為傳統文化的“空殼”和轉瞬即逝的“噱頭”,是戲曲藝術探索創新發展的重要議題。
新時代,戲曲改革之路依然任重道遠。傳統戲曲的流行歌曲化固然不是戲曲創新發展的捷徑,但觀衆的喜愛和稱道至少讓我們看到了人們對傳統戲曲的喜愛。近年來,河南衛視的《唐宮夜宴》、自得琴社的古琴和民族音樂表演,紛紛通過互聯網平台強勢“出圈”,在流量時代成為社會的流行時尚,引領着人們的欣賞趣味和審美價值。
在各大網絡平台,“國風”“古風”“民族風”的藝術社團呈現了多元的原創作品,音樂、舞蹈、廣播劇、文學、戲曲等,可謂包羅萬象、異彩紛呈。傳統文化成為了年輕人的流行時尚,創作、欣賞、讨論、分享,是他們的歡樂聚會,也俨然成為了一種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生活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新“國潮”藝術“單品”的受衆和消費者中,“Z世代”是其中頗具活力、特征鮮明的群體,對流行文化、“二次元”文化等有着包容的态度,同時又憑借對互聯網的熟練掌握,将傳統文化演變成生活的一部分。他們穿着漢服,披着長衫,拿起二胡、琵琶,吟誦着唐詩,哼唱着昆曲……在他們眼中,傳統藝術不再是束之高閣、布滿灰塵的文化遺存,而是煥發新生的流行時尚。
當傳統藝術不再隻是教科書裡的圖片和文字,不再隻是影視作品中的符号和元素,也不再隻是博物館裡的展品,而是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甚至變為一種新的流行時尚。傳統藝術的傳承、改革和發展也就成為了一種新常态,一種文化自信的自然流露。面對紛繁豐富的文化市場和藝術産品,我們不再彷徨、逡巡,而是充滿向往、盡情享受。
(作者陳憶澄系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理論專業博士後)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