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小雅·大東》裡提到了織女星和牽牛星,但和七夕沒有關系,那這首詩是幹什麼的呢?
一言以蔽之,這首詩是一首騷怨詩,滿腹的牢騷,沖天的怨氣。
1 “睠言顧之,潸焉出涕”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睠言顧之,潸焉出涕。
雙耳圓簋:台北國立北京博物院藏品
“簋”是古代一種青銅或陶制食器,隻有地位高貴的人才可以用。詩人看到“簋”裡面裝滿了熟食,放着棗木做的彎彎的長長的勺子。
但他隻能看,不能吃,因為他沒有資格。
于是他想到了那條平坦得像磨刀石、筆直得像箭竿一樣的大道,那些高貴的“君子”在這條道上來來往往,而“我”等小民隻能瞪眼看着。心裡真是悲傷呀,禁不住潸然淚下。
真是奇了怪了,食器沒有資格用,路也沒有資格走,這什麼世道?
補充一下曆史背景。
周武王滅商以後,封了商纣王的兒子武庚,同時封自己的三個弟弟于管、蔡、霍三地,以監視武庚。沒想到,武王死了以後,自己的兩個弟弟管叔和蔡叔竟然發動叛亂,武庚也趁機聯合一些原屬商朝的東方小國起兵反周。周公率兵東征,三年後平定了叛亂。然後讓魯、齊、衛等大國監視這些被征服的東方小國,距離周的都城鎬京近的東方小國叫小東,距離較遠的各小國叫大東,題目中的“大東”就是這樣來的。周朝的統治者還從鎬京到各個小國修了一條大路,被叫做“周道”“周行”,來自各個小國的貢賦就沿着這條道路被運回都城鎬京。
明白了“周道”的用途,詩裡面說的“君子所履,小人所視”就比較容易理解了,這裡的“君子”是指周王朝的官吏,“小人”是指被征服的東方小國的臣民。同時也就明白了詩人為什麼潸然淚下了。
2 “既往既來,使我心疚”小東大東,杼柚其空。糾糾葛屦,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來,使我心疚。
詩人接着哀歎,說東方各個小國織布機上的布帛被征斂一空,小民們穿着破草鞋,怎能踏霜過冬?周王朝的公子們,得意洋洋地坐着車子在大道上來來往往,看了真是讓人心裡難過。
3 “契契寤歎,哀我憚人”有冽氿泉,無浸獲薪。契契寤歎,哀我憚人。薪是獲薪,尚可載也。哀我憚人,亦可息也。
本章以薪作喻,說薪柴不能水浸,隐喻疲病的人民應該休養生息。應該是應該,但事實呢?肯定是因為不能如此,才整日憂傷,難以入眠。
4 “東人之子”與“西人之子”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試。
詩人說,東方各國子弟的處境與周朝的那些公子們的處境是多麼不同呀,東方各國的子弟辛苦勞役,周朝的公子們遊手好閑,各個衣服光鮮亮麗。即便是船夫的子弟,也穿着皮袍;家奴的孩子,也可以在官府任職。
5 問天
牽牛星與織女星
或以其酒,不以其漿。鞙鞙佩璲,不以其長。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
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維南有箕,載翕其舌。維北有鬥,西柄之揭。
箕:東方第七宿;鬥:北方第一宿;畢:西方第五宿;牛:北方第二宿;女:北方第三宿
接下來四句繼續牢騷不公平的待遇,說有人可以飲美酒,有人喝不上米漿。那些身上佩戴寶玉的人,可不一定是有才有德之人。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寫詩人擡頭看到天河裡星光閃爍,璀璨奪目,就面向燦爛星空,馳騁想象,憤而發問。
他說,那三顆小星組成的織女星座,一天之内移動了七次,雖然你不停地忙碌,卻織不成布帛。看那亮閃閃的牽牛星座,你不能拉車,也不能載箱。金星早上在東方的時候叫啟明星,晚上在西方的時候叫長庚星,畢星的八個小星像一張張在大路上的網。你們這些星星呀,在天上閃爍,對我們這些勞苦小民而言,又有什麼用呢?
“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是說簸箕星不能簸米揚糠,南鬥星不能舀酒漿,也都是徒有虛名,不能替我解憂。
“維南有箕,載翕其舌。維北有鬥,西柄之揭。”意思是簸箕星張着大口,好像要吞噬什麼東西一樣;南鬥星,它的柄舉向東方,好像要像東方攫取一樣。
想想現實的處境,周朝的統治者不就像長着血盆大口的老虎一樣,要把東方小國的子民吞進肚子裡去嗎?不就像一個伸着長長勺柄的大勺子,要把東方小國子民的血汗一勺子舀走嗎?
結語本詩既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征,又有瑰麗奇幻的浪漫主義特色。清代吳闿生《詩義會通》總結說:
文情俶詭奇幻,不可方物,在《風》《雅》中為别詞,開辭賦之先聲。後半措詞運筆,極似《離騷》,實三代之奇文也。
《詩經·小雅·大東》确為别具一格的作品。從内容上看,它是被征服者的牢騷怨憤之作;從風格上看,它能以問天的形式來表達憤懑難抑的感情,實開屈原《離騷》《天問》的先聲。
從詩裡看出,織女、牽牛和箕、鬥、畢一樣在詩人眼中僅僅是天空中的星宿,他借此以表達自己的牢騷哀怨之情。牛郎、織女、天帝、鵲橋、七夕相會的傳說元素在《大東》裡都不存在,這個傳說的形成隻能是秦漢時期神仙信仰形成以後的事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