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筋肉論治頸椎病
頸椎病因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病理改變引起周圍組織結構(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等)刺激或受壓而出現相應臨床表現,具有持續性、反複性、難治性等臨床特點。傳統治療主要關注椎間盤變性、骨贅形成、椎體移位、椎間孔縮小等骨性改變。近年來開始從單一重視骨性改變向骨性改變和軟組織改變并重轉變,尤其重視頸肌改變在頸椎病發病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長時間低頭工作、操作電腦、駕車等慢性勞損緻使頸部肌肉處于長期疲勞狀态,容易發生頸部肌肉損傷。随着現代伏案工作模式日益增多,頸椎病發病率不斷提高,且發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
頸肌改變與頸椎病相關的觀點與中醫經筋理論相吻合。經筋包括現代醫學中的骨骼肌及由肌肉周圍的結締組織分化形成的腱鞘、韌帶、筋膜等附屬組織,在頸部走行相當于頸後伸肌群、前屈肌群、韌帶及筋膜等組織。
從經絡循行部位看,頸部與手三陽經筋和足三陽經筋的聯系最為緊密。
我認為,頸椎病的病位在頸部筋肉不利;病性不離氣、血、寒、瘀,為本虛标實之證,虛在氣虛、血弱,實在寒濕、氣滞、血瘀。臨證根據發病個體各有不同,虛實輕重各有側重。青壯年發病常因長期低頭伏案工作,氣滞血瘀于項背筋肉,形成頸椎病,故以實證為主,虛證較少。年老體弱者,或氣虛血瘀,或血虛受寒,或寒濕痹阻筋肉而發為本病,故多虛實夾雜。治療總以舒筋活肌為原則,常用葛根舒筋解強、白芍柔筋解痙、甘草緩急活肌。在此基礎上結合辨證施治,如氣滞血瘀者,配用活絡效靈湯以活血行氣通絡;寒濕痹阻者,伍用烏頭湯以溫經祛寒逐濕;氣虛血瘀者,合補陽還五湯以補氣活血通絡;血虛受寒者,以當歸四逆湯養血溫經散寒。
典型醫案
薛某,女,67歲,患頭昏、頭暈、頸肩部痹痛1年餘,有高血壓病史。曾用降壓片及止痛片等治療均未見效。刻診:頭昏、頭暈,勞後加劇,頸肩痹痛,遇寒則增,雙手指時感麻木,握物無力,面色萎黃,精神不振,舌質淡暗,舌苔少,脈弦大。頸椎X線示:第4至6頸椎前緣增生,前縱軸帶骨化,第6至7頸椎後緣增生,椎間隙正常。
頸椎退行性變。揆度病機,證屬督脈筋肉氣虛血瘀。治以益氣活血,通督柔筋。用補陽還五湯加味。
處方:
當歸,川芎,生黃芪,桃仁,赤芍,紅花,炙甘草,炙地龍,骨碎補,金毛狗脊,補骨脂,珍珠母。8劑,水煎服。并輔以頸椎保健操。
二診時訴頭昏、頭暈較前好轉,頸肩痹痛亦減,守法繼進原方25劑,頭昏暈、頸肩痛基本消失。
本案患者年事已高,腎精虛衰,元氣本虧,督脈筋肉氣虛血瘀,以緻頸椎骨質退變,而見頸肩痛、頭暈諸症。故方以補陽還五湯益氣活血,祛瘀通絡,加補骨脂、金毛狗脊等味以補腎通督。俾元氣得複,運血有權,腎充督通,筋肉得養,則頭暈肩痹痛盡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