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釋義]形容作品寫得非常好,再讀多少遍也不使人厭倦。
[典故出處]北宋蘇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詩。
成語故事安惇,字處厚,北宋廣安(今四川省廣安縣)人。大約在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安惇貢舉未遂,準備離汴京(今河南開封),西歸廣安。當時蘇轼在汴京任職,便寫下了這首送别詩。全詩十六句: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遲那可追。
我昔家居斷還往,著書不複窺園葵。
揭來東遊慕人爵?棄去舊學從兒戲。
狂謀謬算反不遂,惟有霜鬓來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種,行且挨矣歸何時?
萬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甯非癡。
與君未可較得失,臨别惟有長嗟咨!
這首送别詩,可謂别開生面。作者對送别的落第之人,不是直接勸慰,隻是用自己為官十年不得意的種種遭遇,對其進行語重心長的安慰。
全詩隻在前四句裡贊揚了安惇是個善于熟讀深思的人,并說不要因落第懈怠學業外,接着便講了自己為官十年的經曆和認識,認為做官也不見得是件好事,是得是失,難以估計。
這也反映了蘇轼的失意怅惘的心情。全詩以真摯的感情、委婉的語言真切地打動了衆人。
詩的前四句的大意是:書讀百遍也不算多,對于你這個善于熟讀深思的人來說,自然是會懂得這個道理的。
将來做官恐怕是難免的事,如果今日隻閑散遊息,不讀書上進,将來名宦也是追求不到的。
後來,“舊書不厭百回讀”這句詩,被簡化引申為“百讀不厭”這個成語。
啟示小朋友們百讀不厭不僅是說讀書刻苦勤奮、精讀領悟,也是說閱讀的書目的應該是含義豐富的經典著作,才能經得起百讀不厭。這個成語對于當下有重要的意義。我們現在讀書,談不上百讀,隻是泛泛而讀,還少精讀。如果能夠學習古人的智慧,選擇經典著作,百讀不厭,這樣才會有所收獲。
《華夏少年夢》欄目,用純真的童心,撫慰平凡的感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