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到一部叫《決裂》的電影。影片中一位大學教授在課堂上講解“馬尾巴的功能”,諷刺專家關門教學,不務正業。其實動物的尾巴确實有你不知道的故事。
說起動物的尾巴似乎人人皆知,其實不然。所謂“尾巴”,是指動物肛門後方的那一部分,動物學家稱其為“肛後尾”。這“肛後尾”隻有脊椎動物才具有,因此它是脊椎動物的一個顯著特征。當然,脊椎動物中也有沒有尾巴的動物,如蛙、猩猩和人,但這是一種次生現象。因為在脊椎動物的發展史上,它們原本是有尾巴的,以後逐漸退化、消失了。青蛙在幼齡蝌蚪時期,還有尾巴的特征。
脊椎動物最初起源于水裡,原本像魚一樣都是有尾巴的,尾巴本來是一種運動器官或運動輔助器官。離水登陸後随着脊椎動物的進化,尾巴便由粗大變得細弱,運動功能也就逐漸退化,以至消失。仔細觀察魚的尾巴,它不僅粗大有力能左右擺動,還能借助尾鳍擊水向前,操縱着遊泳的方向。顯然,魚尾是真正的運動器官。
爬行動物中的蜥蜴,其尾巴緊貼地面,以左右搖擺來推動軀體前進并控制運動方向,從而将運動功能退居為輔助地位。鳥尾輔助運動的功能已為尾羽所取代,因此,鳥的尾羽稱舵羽,由它“掌控” 着飛翔的航向。至于“馬尾巴的功能”,充其量在奔跑時能平衡身體,在靜止時能驅趕一下蚊蠅的騷擾罷了。
脊椎動物的尾巴在由運動功能、輔助運動功能逐漸弱化并進一步消失的過程中,由于适應不同的生活環境,尾巴發生了種種變化,真是千 姿百态,功能各異。
比如壁虎在遇敵走投無路時,可以自己忍痛斷尾而逃,以跳動的斷尾迷惑敵人。
鳄魚潛伏水邊一動不動,當豬、鹿、牛、羊一旦來臨,那粗大的尾巴會如彈簧出擊,迅速将其掃入水中,成為其腹中的美食。
澳洲的大袋鼠,其前肢短小而後肢特長,休息時以粗大的尾巴配合後肢席地而坐,如三足鼎立的香爐,十分穩固。
大尾綿羊的尾巴,因貯存着豐富的脂肪而變得異常肥厚,能較長時間忍饑挨餓而不緻餓死。
卷尾猴的尾巴是它的“第5隻手”,長而靈活,富有纏繞性,既能攀爬樹木,又能将身體倒挂在樹上睡大覺。
環尾狐猴的尾巴上有黑白相間的斑紋,它會直直地樹在空中,像一個特色旗杆,告訴它的夥伴們,我在這兒!
小松鼠的尾巴毛茸茸的,它睡覺時用尾巴當作棉被蓋在身上,暖洋洋才能睡得舒服。
最沒有用的當數豬尾巴了,又短又小,隻能作為小擺設而已。現在的現代化豬場,總是在豬很小時就将其尾巴剪掉,免得在生長過程中相互咬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