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來網絡上有個詞挺火,“薅羊毛”,指的是那些利用店家失誤或漏洞攫取利益的行為,操作這種行為的人被叫做“羊毛黨”。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不用“薅羊毛”這個固定短語來表示這種行為的話,那用什麼詞語可以替代它呢?
還有一個問題,‘薅羊毛’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對于這個問題相信很多70.80.90後估計都會會心一笑,可能隻有少數年輕人不太知道它的起源,這就是筆者今天要聊的,那些來自于相聲和小品,尤其是趙本山小品帶來的固定短語。
所謂固定短語,是指比“流行語”更深入一層的語言,它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使用這個固定短語時不會考慮它是怎麼來的,隻需要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就行了。
比如,我們管足球比賽裡球員和對方門将一對一叫單刀赴會,簡稱單刀。這就是固定短語而不是流行語,試想一下,如果不叫單刀就叫一對一,是不是少了很多趣味和戰鬥的意味,這就是固定短語的語言魅力所在。
一、 靴子落地
先說這個是因為這個詞影響比較大。這是股市裡常見的固定短語,指的是利空消息确認或執行當天。如果在利空消息剛出來還沒有得到證實或者執行時,一些專家會說等“靴子落地再看‘’。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利空消息傳來,如果還有一個沒落實,那就叫“還有一隻靴子”或者“等待另一隻靴子”。
這個固定短語出處是蘇文茂的相聲小段《扔靴子》,這個段子是他從聽來的一個外國故事改編成相聲小段的,沒想到流傳太廣,“靴子落地”成了股市專用名詞。
二、關公戰秦瓊
關公戰秦瓊一般用來形容牛頭不對馬嘴或者天馬行空不着邊際的事情。這大概是相聲行業對社會貢獻比較早的一個固定短語了(應該晚于馬大哈)
這個固定短語其出處是侯寶林的相聲《關公戰秦瓊》,但其原始作者是“張傻子”張傑堯,和這段相聲類似創意的還有《張飛打嚴嵩》《羅成戲貂蟬》。張傑堯将《關公戰秦瓊》這段相聲傳給侯寶林以後,侯寶林進行了一些修改,比如将張宗昌換成了韓複榘(冤枉老韓了),然後通過廣播電台一炮打響,這個固定短語就誕生了。
三、馬大哈
這個固定短語一般指的是辦事馬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無所謂的人。
“馬大哈”的出處是馬三立在五十年代表演的相聲《買猴》,其作者是著名相聲作家何遲。在當年《買猴》曾風靡一時,劉寶瑞等人也曾經說過,後來該相聲曾一度被拿下,但“馬大哈”的名字已經深入人心流傳了下來。
事實上相聲行業不僅從相聲作品中貢獻了這些固定短語,同時從相聲春典裡也有很多詞語成為社會上通用的固定短語。比如“大腕”出自春典“大蔓兒”,還有形容明星走紅的“火了”,還有現在流行的相聲商演,就相當于以前的“走穴”,性質上和形式上都差不多。
相聲行業貢獻了這麼多固定短語,後起之秀的小品行業也不遑多讓,随着趙本山的崛起,他在小品表演中的很多台詞也變成了固定短語。
四、 忽悠
“忽悠”原來的意思和晃蕩差不多,指的是一種不穩定的狀态,有時候還可以特指心态,應該屬于形容詞。而現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被用在“欺騙”上,成了動詞。
“忽悠”的走紅則是拜趙本山所賜,他在2001年春晚小品《賣拐》和下一年春晚的《賣車》裡把“忽悠”才能發揮得淋漓盡緻,從此“忽悠”這個詞就變了身份。
在東北這邊(其他地方筆者不太了解),“忽悠”的變種還有“忽悠,接着忽悠”(語出範廚師),繼續的變種還有“嘚瑟,接着嘚瑟”這樣的句式,形容一種冷嘲熱諷的意思。
小品《賣拐》中還有一個北方常用的固定短語“要啥自行車啊”,使用語境是告訴對方别貪婪或别妄想得到什麼東西或達成什麼不該有的願望。
此外,“走兩步,沒病走兩步”中的“走兩步”也算是一個流傳一時的流行語。
五、 薅羊毛
前文提到,“薅羊毛”現在被用來特指專門趁人之危占小便宜的行為,說實在的,如果不用“薅羊毛”這個詞,筆者還沒想到什麼比較好的替代詞。有人曾說可以用“割韭菜”,但“割韭菜”一般形容的是B2C,而“薅羊毛”則像是C2B和C2C的模式
“薅羊毛”出處是1999年春晚上趙本山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原話是“你薅羊毛别可一個羊薅,把羊薅得跟葛優似的,誰看不出來。”從此“薅羊毛”一詞不胫而走成為一個流行語,繼而在近些年成為了一個固定短語。
該小品中還有一個常用語境,那就是“大城市鐵嶺”,語出“去去比較大的城市,去趟鐵嶺,度度蜜月”,現在“大城市鐵嶺”已經成了鐵嶺市的名片和宣傳語。
至于另外一個“秋天的菠菜”,雖然知名度也高,但在生活中并不常用,因此沒有成為固定短語。
而在《昨天今天明天》的續集小品《說事兒》中,宋丹丹的一個句式“那是相當的……”也成為一個固定句式,表示一種戲谑式的誇張。
六、 馬甲
“馬甲”原來當然指的是穿的馬甲,不過在網絡世界裡,“馬甲”還可以用來形容“小号”之類的僞裝性ID,比如前一段時間曝出的劉慈欣出名前曾在論壇裡開小号怼給他的書差評的網友,這個小号就可以叫做劉慈欣的“馬甲”。
“馬甲”一詞出自趙本山2000年春晚上的小品《鐘點工》,原話是“你以為你穿了馬甲我就不認識你了?”和“你穿上馬甲我照樣認識你!”
在該小品中,還有兩個走紅的短語,一個是“傷自尊”了,表示一種自嘲,如果需要加大效果還可以換成“太傷自尊了”。
還有一個短語在東北經常用,不知道其他地方用不用,那就是“唠十塊錢的”,日常使用表示閑聊一會兒不會占用太長時間。
七、 不差錢
“不差錢”的意思比較直白,就是不缺錢,有的是錢,一般用在請客或送禮物之類的場合,表示區區一點小錢對自己是九牛一毛的意思。不過在一般使用語境中,很多時候都是一種暗示心虛或打腫臉充胖子的狀态。
“不差錢”就是出自趙本山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錢》,在該小品中,趙本山的“不差錢”在小品中就是心虛的意思,也許這也影響了這個固定短語後來的使用語境。
在該小品中還有一個被人們經常使用的流行語,基本上也算固定短語了,那就是“這個可以有”,表示一種強調,自己正需要的意思。在實際使用中,有時候可以隻用這一句,有時候對方還可以接“這個真沒有”,那就是對方強調不管你需不需要我也沒有。
除了以上這些固定短語以外,趙本山在2003年春晚上和高秀敏範偉合作的小品《心病》中也是金句頻出。比如“我滴心啊,拔涼拔涼的啊”和“我滴媽呀,還有意外收獲!”。
而在趙本山和宋丹丹、牛群合作的小品《策劃》中,宋丹丹一句“太有才了”在當年成為流行語,不過熟悉情景喜劇《東北一家人》的觀衆都知道,這話最早還是劇中順子的口頭禅“那是相當的有才”。當年愛管閑事的董路還就此事專門去采訪了順子的扮演者王玉甯。
順子的回答是,這些口頭語都是來自于東北民間日常說話,不是劇本裡寫好的,也不是誰刻意加的,就是表演時順口秃噜出來的水詞,屬于外插花。隻不過通過趙本山和宋丹丹以及春晚的影響力在全國觀衆那裡推廣開了。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然後生活又将藝術擴大化并在生活中固定下來,于是我們就聽到了這些來自于小品和相聲裡的固定短語和流行語。
甚至有的人為此還改了名字,比如蓬蓬頭趙英俊,你知道他的名字從哪兒來的嗎?
你還記得哪些從相聲小品裡來的固定短語?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