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不知道你是怎麼看待朋友圈的?
你現在還經常發朋友圈嗎?
這篇文章,是屬于有感而發。希望記錄的這個瞬間能夠給你一些啟發。
那些被你鎖起來的朋友圈那些被你鎖起來的朋友圈,藏着很多被你遺忘的精彩。或許你自己都不知道……比起客觀規律遺忘曲線,記憶本身可能更能遺忘。
朋友圈,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它被設計的初衷就是記錄并展示自己的生活狀态。
還記得微信朋友圈剛剛興起的那幾年嗎?那時候,大家每天都不知所倦地曬着美食、美景、萌娃,分享着今日趣事、倒黴事。
圖源:瘦瘦圖文控
評論區更是好不熱鬧,大家你一嘴我一嘴,體驗着唠家常的快樂。
而越往後面,你會慢慢發現很多人都會把朋友圈鎖起來了。
如果,你有一個許久不怎麼聯系的老朋友,沒怎麼說過話,好長時間沒打電話了。
你突然很想找這位老朋友聊聊天,但此刻夜深人靜的,你也不好意思打擾人家。
于是,你就自然地打開朋友圈,想要了解了解這位老朋友這段時間的生活狀态。但是,迎面而來的卻是一條“僅展示三天朋友圈”的提示。
看着空白的背景,而四下無人,那一刻,你會有些沮喪。
但是也能理解老朋友的做法。
哎!就是太忙了,再說,現在大家都有很多工作,朋友圈裡面可能會有一些不太熟悉的人,比如領導啊、業務合作夥伴啊……
會有人覺得說,自己每天發一條朋友圈都會猶猶豫豫編輯好久,會想是分組還是不分組,越想越糾結,算了!索性就不發了。
然後還安慰自己:生活,又不是過給别人看的。我自己覺得開心就好了。
長此以往,可能朋友圈更新的頻率越來越少。
來源:煮字少女
當然,發不發朋友圈,想發多少,這完全是個人自 由。
有的人确實不喜歡發朋友圈,覺得自己的生活被活生生地展示,心裡隐隐約約覺得不舒服。
也有的人會擔心自己發的朋友圈會不會引起别人的看法。
也有的人會經常發朋友圈,但是會設置三天可見,“這樣就減少别人窺探我生活的機會了,而且我也能快樂地分享”。
那些朋友圈的變化小編也曾經想過這個問題,我的朋友圈起初就是默認的全部可見。
那時候可真開心啊,想發什麼就發什麼。
哪怕是我随手曬的一杯奶茶,都會收獲喜悅,還會被底下評論逗笑了:“诶!在哪買的?給你三秒鐘,快告訴我。”
但是後面慢慢長大,在翻閱朋友圈的時候,會覺得以往的朋友圈展示的那個我,怎麼會這麼幼稚呢!
不想直視!這太不符合現在的我了——還是鎖起來吧。
所以修改後設置的一直是半年。那時候想着能把過去的我“隐藏”起來,隻展示現在的我。
後面也就慢慢習以為常了。
直到有一天無意翻開一位老朋友的朋友圈,跟她已經很久沒聯系了。
一直翻都沒翻到頭,一直翻啊翻,後來卻在朋友圈的盡頭發現了我倆的高中合照。
那一刻,有些怅然所失。
因為她把朋友圈設為全部可見,這條被展示的朋友圈才能被我看見。
那時合照的場景畫面的記憶一下子不受控制地撲湧而來。
圖源:樂晨
遺忘本身這才發現,原來,比起科學家已經證實的記憶遺忘曲線,記憶比我們想象的還能遺忘。
我早已不記得我什麼時候擁有過那個珍貴的時刻。
那些被記錄的瞬間,真的很珍貴。
被展示的朋友圈,被愛的人看到,也真的很珍貴。
圖源:柚子文案館
很羨慕那一波人有時候啊,是真的很羨慕那些大大方方360度無 死角地公開朋友圈的那波人。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人本來就有包裝、美 化自己的天性成分。而他們卻對于自己的過去,照單全收,哪怕記錄了一個并不那麼完 美的他們,也照收不誤。
人,哪能一直完 美呢?皆是過去的種種,塑造了現在乃至未來的我們。不否認自我,難能可貴的是去正視自我。
除了接受包括容貌在内的生理自我,他們不再局限于社會自我,就是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包括在地位上、角色上……
更多地,他們渴望的是心理自我,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性格、心理上的成長。
今天的我也沒有開心一點點,也沒有收獲一點點?比起昨天的我也沒有進步一點點?
盡管生活有時候很忙很累,你也别忘了停下腳步,去記錄,去沉澱。
不知道現在的你,還經常發朋友圈嗎?#朋友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