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工的大爺
從全面脫貧到鄉村振興,從種糧直補到恢複撂荒地耕種,三農問題越來越受重視,政策天平也越來越傾斜。農民最有價值的資源當然是土地,但農民自身卻無法充分利用土地實現資源變現,畢竟,農業要産業化,受技術、水源、地形、天氣、市場諸多因素影響,且不說抗風險能力較弱的農民,便是資金和技術都完備的大公司,要在土地上尋求利益都有着太多不可控。源于此,農業,特别是山地農業,嘗試者也有,失敗者總是居多,漸漸也就成了冷門。
等待變黃的南瓜,下一波采摘
本村海拔1000以上,土地貧瘠,缺鉀,多為山地少有平地,大型農業設施設備無法使用,農業産業化規模化發展就成了個永遠在研究的課題。今年春,某種植大戶以60元/畝/年的價格,在村上租賃了200餘畝土地,用于南瓜種植。近日正值收獲季節,南瓜看起很喜人。今年大旱,如此極端天氣,談不上好收成,但居然小有收成,老闆還能有賺帳,很難得了!粗略算了筆帳,投入:土地租金1.2萬,栽種采摘管護的人工7萬,種子肥料4萬,計12萬包圓;産值:畝産0.6噸,共120噸(老闆說共200噸,長期和數據打交道的我是不太信的,打6折算吧),售1500元/噸,總産值18萬;利潤:18萬-12萬=6萬元。老百姓務工和土地租金收入8萬元以上。如老闆所言不太虛,他賺錢,百姓增收,倒是能形成良性循環鍊。
采摘後的瓜藤,應該可以用來喂豬吧?
我也做了個淺顯的分析。一是南瓜很“賤”,對土地要求不高,山地平地田坎岩縫,有土即長,且怕水不怕旱,如果今年雨水多,那結果就不同了;二是管護不難,種植技術要求簡單,藤蔓植物,一經長成,雜草不生,省了一大筆管護費用;三是投入不太大、見效周期短,做農業,這個投入是不算大的,4月種9月收,前後不足半年即見成效;四是成品易于保存運輸,模糊記得小時候,一個老南瓜是可以放一個冬的,不易腐爛,客觀上抗擊了短期賣不掉的風險;五是市場還行,未調研過,聽老闆說售往重慶成都大型菜市場銷路不愁,蔬菜嘛,一日三餐總是要的,不過如果采用“訂單式、保底價”種植銷售,是否更托底一些呢?
務工百姓,每天每人100元
盡管農業難做,山地農業更加艱難,但土地總得充分利用,飯碗總得端在自己手上,所以我們總得不斷努力,不折騰也不試錯,尋到一條老闆賺錢、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共赢之路。
南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