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肅宗至德二載(757),長安城于這年9月份為大唐官軍收複,10月肅宗從鳳翔行在駕辇歸京,11月杜甫攜家從鄜州(今陝西富縣)返回長安繼續擔任他的左拾遺,此時的他已經被皇帝所厭棄。從至德二載(757)11月到乾元元年(758)6月,杜甫困頓的守在長安城中,繼續他的“百僚底”生涯,竭忠進言不為所用,還因此杵怒皇帝,歸隐又無去處,于是他整日的在曲江池畔飲酒避世。“縱飲久判人共棄,懶朝真與世相違。吏情更覺滄洲遠,老大徒傷未拂衣”(《曲江對酒》)。“自知白發非春事,且盡芳尊戀物華”(《曲江陪鄭八丈南史飲》)。“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曲江二首》)。均寫于此時,足見詩人心中郁積的苦悶之情。6月份,肅宗皇帝将杜甫貶為華州(今陝西渭南華州區)司功參軍,他再次從長安城西金水門出發,先去拜别友人,途徑金水門時他想到了去年(757)這時候長安城還在亂軍之手,自己身陷賊城時就是從這裡逃出奔竄至肅宗鳳翔行在的,皇帝看到他在這麼兇險的局勢下還一心想着君王,看到他的時候都哭了,于是授予了他左拾遺官職,沒想到不久就因自己上言救房琯而被皇帝斥責。現在終于被皇帝貶黜了,又是從這金水門出發,“近侍歸京邑,移官豈至尊。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椽與親故别因出此門有悲往事》這是詩名)”。
秋天,他到了華州任上,無比繁重的案牍工作以及自己的許多建言不被上級采納,他徹底對仕途絕望了。冬天,官軍收複洛陽,他告假赴東都尋找親人,“汝書猶在壁,汝妾已辭房。舊犬知愁恨,垂頭傍我床。”(《得舍弟消息》)但不久九大節度使在邺城圍困安慶緒潰敗的消息即傳到洛陽,洛陽民衆又四散逃亡,杜甫跟着潰散而來的兵勇一起向西奔竄至潼關内。回到華州杜甫終于對仕途再無留戀,于是他“辄棄官去”,帶着妻子家人一路向西,尋找另外的栖息地。
秋天,他們來到了秦州(今甘肅天水),杜甫在秦州羁留三月有餘,但卻留下了無數令人歎賞的詩歌,這首《月夜憶舍弟》即作于此時。
月夜憶舍弟
唐代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我們來仔細解讀: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傍晚嘹亮的戍鼓聲響起,路上的行人們都慢慢地回到了各自的歸處,邊地的秋天到了,大雁開始南飛。起始兩句便把衰飒的邊塞秋景營造出來,使讀者立即進入到一種悲秋的氛圍中,亦或是是一種憂愁幽思的氛圍裡。此時的詩人,也像這邊地之秋一樣,進入了潦倒衰頹的暮年,“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濁酒杯”便是他從今往後的人生寫照。此時的國家,也進入了一種頹勢盡顯、難以中興的局面,九大節度使圍困邺城,安史叛軍已到了行将覆滅的時候,卻因肅宗皇帝的錯誤決定導緻潰敗;朝廷中一度顯示出中興勢頭,卻又因肅宗皇帝寵幸宦官李輔國和皇後張良娣而功敗垂成,這一切似乎都預示着這個曾經榮耀無比的大唐王朝再也無法恢複到往日的繁華,就像南下的大雁一樣,隻剩下了文人們哀鳴的嘶叫。在營造氛圍上老杜已臻化境,這兩句詩還有一種安靜的悲壯感,你看不到來往鼓噪的軍士,也并無血戰疆場、馬革裹屍的肅殺,這不是一副場面沸騰的邊塞秋景圖,而是一副略顯平靜又極不平靜的圖景,你仿佛能從中讀到每一個人都心事重重,每一聲嘹亮的軍号和哀鳴的嘶雁都使整個秦州越來越安靜。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哀而不怨,這兩句是美學意義上的極品。霜露從今夜開始變的蒼白,而月亮還是故鄉的明亮。對于讀詩的人來說,有些詩是必須做詳解的解讀方能懂得其中美妙,比如晚唐詩人鄭谷那首《鹧鸪》;而另一些則是多解讀一句都會減分。比如東坡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比如李白的“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還有杜甫這兩句。杜甫賦予了霜露和明月以人格,它們仿佛也有了人的悲歡離合,霜露在等待那個不知道還會不會到來的人,明月刻意照亮了在家中倚着戶牖思念遠方的人。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杜甫有弟四人,分别是穎、觀、豐、占,此時隻有最小的弟弟杜占與杜甫同行,其餘三人皆分散流落在河南、山東、河北等戰争核心區域。在這一年(乾元二年)年初時杜甫去洛陽尋訪過親人,“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無家别》)家鄉的慘境更令他心憂,人世無常也就罷了,命運不濟也就認了,可是這亂世之中,親人們毫無音信,不知死活,這種無能為力更令人傷心。
這一年,投降于朝廷的史思明在範陽又反,很快他就侵占了東都洛陽,從河北一直到河洛一帶的百姓們複遭蹂躏,大書法家顔真卿的弟弟顔杲卿、侄子顔季明便是在河北與亂軍戰鬥時殉國,窮苦的老百姓們更是生靈塗炭,“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無家别》)在這樣的亂局中該如何活命呢?“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緻詞,三男邺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石壕吏》)前一年,郭子儀等九大節度使奉肅宗命圍困安祿山之子、此時已是亂軍首領的安慶緒于邺城(今河南安陽),安慶緒已經走投無路,北方的史思明也與他内讧而計劃歸降朝廷,形勢對官軍來說一片大好,杜甫時在洛陽尋找親人,寫下了著名的《洗兵馬》“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以期此後再無戰事。就是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九大節度使大敗于困獸猶鬥的安慶緒,官軍從邺城潰退而來,從安陽往南過黃河一直往西到洛陽,一路上都有潰敗走散的官軍,《石壕吏》中“三男邺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便記錄下這一悲慘曆史。杜甫在洛陽尋親不得,便與這一部分人流一起逃奔到了潼關,“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請囑防關将,慎勿學哥舒!”(《潼關吏》),此時的關中平原,卻是在大饑荒的災難中掙紮,人民沒有活路!杜甫看着這一切,在這樣的亂世洪流中,他對着自己的政治生涯也絕望了,于是他回到華州,辭掉了官職,堅決地切斷了自己一直以來熱衷政治、鐘情仕途的理想,他離開了朝廷,走向了人民,從此以後他的思想便從“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變成了“窮年憂黎元,歎息場内熱”。光耀千古的“詩聖”便是從這樣苦難的世事與掙紮的命運中一步步走出來的。
交代完背景再回到詩中,便覺出這兩句所透露的憂愁,“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到哪裡去問呢,都不知道還活着沒有!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可以用杜甫另一首詩中的句子來給這兩句做注解,“寄書問三川,不知家在否。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後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沉思歡會處,恐作窮獨叟。”(《述懷》),這首《述懷》中描述了戰亂分離後自己思念親人的心理變化過程,先是給家裡寄書,心裡會有擔心,希望家鄉還沒有被亂軍侵擾;家書是寄出去了,不曾想到現在十個月了還未收到來信,詩人不由得胡思亂想,這首《月夜憶舍弟》最後兩句便是這一“禁不住胡思亂想、憂愁滿懷”的階段,他想控制自己不往最壞處想,但他打探到的所有消息卻都把心緒往最壞處引導;最後他害怕了,害怕哪一天家書突然到來,告訴他親人們的情況,這其中有個心理權衡的問題,即未收到家書,心理還想着他們都在呢,隻是消息中斷無法通音信而已,最怕是家書到了,告訴我家人都已不再了,苦難的詩人已沒有精神上的支撐可以使他再接受這些壞消息了,索性就希望不要有家書到來吧。
杜甫在秦州過了三個多月的流寓生活,便攜家前往成都投奔高适、嚴武等,那又是另一種境況下的詩人,我們此後再慢慢解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