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65年,釋迦牟尼在古印度出生,35歲在菩提樹下開悟後創建了佛教,其宗旨是引導衆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傳授離苦得樂的方法,為的是讓人們能獲得長久的幸福和平和。如果從東漢永平七年即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的那個夢開始,佛教傳入中國已經近2000多年了,上千年的時間内,佛教和中國的儒家、道家、以及民間傳說習俗相融合,産生了不少讓人誤會的地方。今天就挑出一些典型、常見的問題和網友們解釋讨論一下。
誤會一:佛的稱謂
電視劇《西遊記》中經常出現一個詞:如來佛,導緻很多人以為如來佛是一尊佛,其實不是的。《妙法蓮華經》中提出了佛的十大稱号,包括:“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就是說如來和佛是一個意思,就像漢語中“媽媽”和“娘”一樣,要麼叫媽媽,要麼叫娘,而不稱呼自己的母親為“媽媽娘”。所有的佛都可以稱為“如來”。例如釋迦牟尼佛,也可稱作釋迦牟尼如來、鬥戰勝佛也可以叫做鬥戰勝如來。
誤會二:和尚的性别
很多人認為,和尚指的是男性出家人。“和尚”從梵文中來,到了西域一帶被讀成“烏阇”,到了漢地被叫做“和尚”,意思是“師”。和尚原本是個尊稱,有一定資格的人才能為人師,才可以被叫做和尚,這個稱呼并不限于男性,出家的女衆也有資格被稱呼為和尚。但佛教經過演變和流傳,在中國和日本等地區,和尚慢慢成為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詞彙,指出家的男性僧人,這和原先的字義是不相符的。
誤會三:佛是神,佛離普通人很遙遠
佛不是神。創立佛教的釋迦摩尼,大約出生在公元前6世紀,和中國春秋時期的孔子同時代。他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屬于當時的釋迦族。釋迦摩尼就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佛教認為人人平等、萬物平等,所以人人皆可以成為佛,隻是因為妄想、分别、執着而不能證得。所以佛離每個人都不遙遠,隻是成佛之路對于擁有七情六欲、貪嗔癡慢的普通人來說太過艱難了。
誤會四:僧人吃肉、吃素的問題
比丘戒律中沒有規定僧人不能吃肉,南方國家的僧人吃飯時,一般是托缽到别人家乞食,或者附近的人家輪流給僧團送飯,所以人家給什麼,僧人就吃什麼,不産生分别心。這個不能吃、那個我不吃是不存在的,同理也有沒有說不能吃肉。漢傳佛教因為梁武帝的提倡,吃素漸漸就流傳了下來。中國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孟子也提出過:君子遠庖廚,其實和梁武帝的觀點也有相通之處,加上中國大乘佛教有反對僧人食肉的條文,所以僧人吃素也就沿襲了下來,很多居士也都堅持吃素。蒙古僧人雖然也信奉大乘佛教,但是由于蔬菜短缺和地理環境的原因,他們和南方僧人一樣,對漢地的素食文化都加以贊歎。
誤會五: 南方國家的比丘吃飯要居士将盤碗送到他們手上,是不平易近人、高傲的表現。
不少人去東南亞國家旅遊會看到這種現象,覺得那裡的僧人簡直太賴了,要被普通人這樣供奉。這完全是誤會,因為比丘要守“不與不取戒”,就是漢傳佛教五戒中的不偷盜戒律,不僅僅是吃飯時需要居士們把飯菜送到他們手裡,供養任何東西都是這樣,你不親自交到他們手中,他們是不能拿的。
誤會六:印度信佛教
公元12世紀,佛教在印度就已經滅亡了。今天的印度佛教是公元19世紀由斯裡蘭卡重新傳入的,在此之前的700多年中,印度和佛教是沒有關系的。現在的印度主要信仰印度教。全球範圍内,印度教信徒大約10億人,基督教信徒15億人。佛教徒因為太佛系,不争不搶教徒,隻有3億人左右,真正的随緣而來。
佛教博大精深,到了中國之後和我國的儒家、道家相融合,有很多有趣、相通又不同的地方,有機會希望繼續和大家探讨學習。亞洲地區不少人都愛拜佛,但是最近日本僧人說了一句話,值得深思:你拜的不是你的私欲嗎?
圖文皆來源于網絡,内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