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有什麼勁爆的曲子

有什麼勁爆的曲子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9 04:08:05

​​​【一聲驚歎開欄語】

浩如煙海的曆史間,有先賢的腳印,亦有普通人的生活。

在日複一日的勞作中,人們發現了天空與大地的規律,知曉了風的方向,歸納出日月星辰的走向,總結出指導植物種植的24節氣,種植這個農耕文明的秉性,在曆史傳承中愈發鮮明。

時至今日,當國人探索的腳步已經踏入太空,社交媒體上“月球究竟能不能種植?”“火星的土壤怎麼樣?”依舊是大衆最津津樂道的話題。

在漫長的過往中,人們在生活中發現美,追尋美,誕生了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産生了傳統藝術和實踐。一代一代人們适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曆史互動,這些文化傳統被不斷地再創造,最終形成了滿足人類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順應可持續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10月1日起,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推出非遺美文欣賞欄目“一聲驚歎”,自混沌而來的這一聲驚歎,劃破了人類直立行走之前的漫漫長夜,于是,愛與工具、大地、技藝一同誕生。

那麼,此刻,我們與非遺共在。

唱三月的時候,你同樣能感覺到魚兒在水中歡騰;唱六月的時候,滿眼都是黃澄澄的麥子,從南邊的山梁一直黃上了西邊的山梁。

曲子戲

作者:草川人

“正月裡凍冰二月裡消,三月裡魚兒水上漂,四月裡楊柳枝擺出村,五月裡雄黃鬧端陽,六月裡麥子遍山黃……”小時候每年過春節鬧社火時,總能聽到那些經過化妝的秧歌手們提着或舉着彩燈,一邊扭着,一邊唱着。

那時候,雖然不懂他們或她們在唱什麼,但聽着的時候,似乎每個月的氣息都會撲面而來,仿佛民俗中最質樸和最古老的詩歌。唱二月的時候,似乎就能聽到冰雪融化的聲音從河面上緩緩傳來,讓人精神抖擻;唱三月的時候,你同樣能感覺到魚兒在水中歡騰;唱六月的時候,滿眼都是黃澄澄的麥子,從南邊的山梁一直黃上了西邊的山梁。

你說,這難道不是詩嗎?等多年以後,我再回味《十二月滿》這首古老的謠曲時才發現,不僅是詩,而且是從曆史民俗深處一路傳下來的好詩,一直在民間閃耀着明亮的光芒。我曾經問父親,這詞曲流傳了多少年?父親的回答是:“我也不清楚,從小就跟着大人們每年唱。”

同樣在社火上,還有很多很多項目值得回味,比如“跑竹馬”“十對花”“劃旱船”“務牛”等等,簡直多的數不勝數。尤其是表演“劃旱船”“務牛”和“老妖婆”時,必須有專人穿着不同的戲服,将自己武裝起來,一邊表演,一邊唱歌。“老妖婆”是一個醜角,是一個由男人裝扮的老太太,把自己化妝的十分誇張,口中叼着旱煙袋,彎着腰,走起路來搖搖晃晃,表情滑稽,一出場就惹得觀衆捧腹大笑。

從小由于學業的問題,我沒有跟着村裡人鬧過社火。父親給出的答案是,鬧社火太浪費時間,不如坐在家裡好好學習,那些都是沒用的。

等多年以後,我步入非遺行業,對身邊的非遺項目進行梳理時才發現,比如我前面提到的,那其實都是民間小曲戲或曲子戲的一種。它們不僅有演唱、對白,還有精彩的表演。比如“劃旱船”時,坐船的“媳婦”要在全村十四五歲的男孩子當中挑選,經過精心化妝後,一邊表演一邊演唱“船曲”。如今想來,那就是典型的曲子戲,有簡單的情節,有表演,有唱詞。

幾年前,我曾帶着甘肅非遺代表團去成都參加國際非遺節,親眼見識了“民勤曲子戲”的精彩。當時柳生軍和潘紅兩位演員一登場,頓時吸引了滿場觀衆的眼球。柳生軍先生一身小醜的裝扮,着長袍,外罩藍色短大襟棉襖,腰圍裙帶,頭戴“涼殼”,手持羽扇;女角則上身穿紅大襟襖,腰系花裙,頭梳髻,腦後垂以發辮,手持花帕。他們在一唱一和、一舉一動中演繹着民勤曲子戲的精髓。

他們表演《下四川》時,你一句我一句地唱,每一句唱詞都帶着精彩紛呈的表演。台下的觀衆被精彩的表演深深折服,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台下有些女性觀衆,被表演逗的抱着腹部在那裡一個勁地笑。這樣說吧,當時他們的表演,就像電影或電視裡經常看見的東北二人轉一樣,想不笑都由不得人。

等一場表演結束,一旦下了台,他們會被觀衆緊緊包圍,合影留念,問長問短。甚至還有觀衆要求他們上台繼續表演其它的曲目。

在中午閑下來時,我曾與柳生軍先生和潘紅女士進行過一些簡單的了解。潘紅是民勤縣大灘鎮北西村人,是民勤曲子戲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自幼喜愛民勤曲子戲,早年拜彭寶瑞、吳開誠等老藝人為師學習民勤曲子戲,後來又跟随柳生軍學習演唱民勤曲子戲。

她擅長扮演民勤曲子戲的旦角,演藝熟練,動作優美,表情豐富,表演細膩。生活化、口語化、地域化、通俗化是其最顯著的特點。她飾演《下四川》中的幹妹子,演唱時搖搖擺擺,善用“扇子”“手帕”,“風擺柳”的走場,有豐富的肢體動作,把笑看人生的樂觀主義精神貫穿在歌詞中,并将調侃性和随意性發揮得淋漓盡緻。

而柳生軍先生早在2017年就已經被甘肅省文旅廳評定為農村實用文化人才高級職稱,即“副高級民間戲劇藝術師”。

他擅長演生角和醜角,演出的角色還有老生、須生、老旦。他扮演的生角蹦蹦跳跳,又走又唱,生動活潑,動作大方自如,語言通俗樸實,既風趣又幽默。扮演的醜角動作千姿百态,幽默滑稽;老生動作大方,走場自如,帶有實際生活中的老人形象;須生亦苦亦樂,動作大方優美,演出了劇中人的喜怒哀樂;老旦在角色中有苦有甜,情節感人,把風土人情、亦苦亦甜的生活演繹的活靈活現。

那麼,什麼才是曲子戲,到底有怎麼樣的起源呢?曲子戲,主要流傳在中國西北五省地區的漢族民間小戲,是由漢族民間小戲演變而成的。曲子戲的調有很多,一向有三十六小調,七十二大調的說法,根據老一輩的說法,曲子戲的腔調還不止這些。有人說,曲子戲源出眉縣、戶縣,故曲子戲又稱“眉戶”,眉縣和戶縣一帶位于秦嶺太白山麓,自古盛行民間歌曲,眉戶曲起源于這些民間歌謠,古稱“清曲調”。

曲子戲從明朝開始就已經在甘肅廣闊的土地上開始繁衍生息了,并占有主要位置。從敦煌莫高窟遺書中可知,早在唐宋時,甘肅河西一帶就流傳着一種曲子。在演出時,有歌、有舞、有詩,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從傳世的幾百首曲子詞遺書看,句式長短不齊,句數與所用曲牌的句式相适應,韻腳、平仄也與曲調相一緻。這些曲子詞大部分為叙述體,也有個别的用代言體。

曲子戲在甘肅有兩個流派,其中一種是從敦煌到天水的漫長絲綢之路上各地唱的曲子,這些曲子戲因各地方言不同,都分别冠以本地地名,如敦煌曲子、蘭州鼓子、平涼曲子、華亭曲子、秦安老調、通渭曲子、隴中小曲、武山秧歌、靜甯曲子、清水曲子等。

而前面我們提到的“民勤曲子戲”,形成與甘肅境内其他地方曲子戲有所不同,《中國戲曲志·甘肅卷》載:“民勤曲子戲雖稱曲子戲,與甘肅東部、南部以及敦煌一帶流行的曲子戲,實非一脈。”民勤曲子戲獨具特色,遺産豐富,因其獨特的藝術特質而被戲曲專家贊譽為“兼具北風南韻,流傳西北五省”“融北方小曲的蒼涼剛健與南方小曲的柔美俏麗于一身”,是集民間音樂、舞蹈、美術、文學等諸多元素于一身的綜合戲曲藝術。

有什麼勁爆的曲子(很多人都聽過曲子戲)1

民勤小曲源于當地和從内蒙流傳而來的民歌“西調”、二人台,後又與江、浙、山、陝移民的俚曲小調相融合,在清之前期已形成。據《鎮番遺事曆鑒》載,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分溝胡兆庠是年創戲社,領五徒遊藝湖壩”。清同治間,民勤小曲進入興盛時期,職業性小曲戲班“容尤堂”,曾“遊藝于口外(今新疆一帶),凡曆三年乃歸。”

目前,“民勤曲子戲”已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相信在今後會獲得更大的發展。

其實,您如果足夠仔細,就會發現,您身邊也有曲子戲,一直在民俗文化中廣泛傳承着,像一隻隻喜鵲停留在枝頭,隻是你沒有去發現而已。比如我在前文中提到的很多社火表演項目,如果單獨列舉出來,稍微進行挖掘和整理,就會發現,那就是典型的小曲戲或者曲子戲。從服裝設計、化妝、表演到演唱,無不體現着曲子戲的各種要素。

時令已經步入冬天,距離春節不遠了。今年在回老家過年時,不妨看看社火,把家鄉的曲子戲好好聽一遍,可能您會得到意外的收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