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走過,悄無聲息。隻是一街一景、一人一物,緩慢地在角落裡斑駁,如此這般留下一些似有若無的痕迹。時間如過眼雲煙,舊時街景物是人非,彈指一揮,百年滄桑。以下是一組杭州老照片,拍攝時間大約為1890-1920年間。
今天,就将帶大家一起回首百餘年前的杭城舊景,裡面一定有你去過的地方。
城隍山上俯瞰杭州古城,建築多是清河坊街一帶的房屋。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六和塔舊景。西德尼•甘博是當時之江大學校長費佩德的朋友,這張照片估計是站在當時的之江大學内拍攝的。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保俶如美女、雷峰如老衲。”寶石山上保俶塔。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何處結同心,西泠松柏下。”從西冷橋洞遙望保俶塔。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文瀾閣牌坊,今天的西湖孤山公園正門口。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錢塘江上的運貨帆船,比一般的貨船要寬厚,搖橹也更為粗大,人站在船闆上很難駕馭,所以需要站在木架子上。費佩德攝于1910年。
還未拆掉的清波門,不過城門的左側看上去有不完整痕迹,有部分被拆的迹象。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之江大學運動場,即現浙大之江校區。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杭州火車站院子裡擁擠的人群。西德尼·
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當時杭州中心最長最寬的街道,禦街(今中山路)。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當時杭州中心最長最寬的街道,禦街(今中山路)。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舊時延齡路,就是今天的杭州延安路。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基督教青年會,大方伯的臨時會所:打台球的、下棋的、看報的,在當時非常時髦。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清河坊上的小食鋪。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一家細木作坊,祖孫三代都在忙活。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杭州城裡的一位算命先生,身材魁梧,威風凜凜。頭帶九梁道冠,面似銀盆,目弱朗星,通關鼻梁,方海闊口,海下三柳須髯。飽經風霜、遺世獨立。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制作張小泉剪刀的工匠。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靈隐寺裡的解簽的和尚。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一位疲憊的運河勞工。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街頭賣荸荠的婦女。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杭州禮拜堂學校的男孩,冬天的時候,每個孩子都手提一個裡面裝着炭火的小銅爐去上學。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杭州城裡看熱鬧的女孩。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兩位女性香客,她們身着進香服,挎着進香口袋,正在去上香的路上。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馬路邊吃飯的路人。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杭州人家養孩子所用的嬰兒立桶。
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運河杭州段有不少船民世代以船為家,這是一個船民的小男孩。西德尼·甘博攝于1917-1919年間。
時間兜兜轉轉,來到開革開放之際,有人記錄下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杭州,這一次不再隻有黑白。
這個人的名字叫馬達羅。
他是“改革開放前夕第一位被允許以私人身份來華采訪的西方記者”,出于對“神秘”國度的向往和熱愛,馬達羅用一台相機記錄了他在中國大街小巷所看到的一切。
1976年4月底,34歲的馬達羅第一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自此拉開了他39年内往返 中國190次的序幕。
1981年夏天,馬達羅帶着來自意大威尼斯的小型代表團來到杭州時,記錄道:杭州的街頭很快就聚集了好奇的人們,他們既驚奇又開心地圍觀着車子上的“大鼻子”們。
改革開放初期的杭州城,還是一片樸實和貧窮的景象。大街上的人們,在“展示”着他們的手藝。照片上的車夫,用繩索将滿滿一車的陶罐結實地捆在一起,令人驚歎。
杭州路邊的一個自行車存車處。在那個時代,人們随時都可以停車:停在人行橫道上,倚靠在房屋旁,甚至停在十字路口。而保管車輛是一個足以維持一個家庭生計的小生意。
一個典型的國營副食店在售賣食品,這裡有雞蛋、臘肉、水果幹、蜜餞、烤雞、腌菜以及盒裝的産品。這樣的商店,現如今已經被超市取代了。
周六下午,杭州的街上擠滿了小商販和為了周末家庭聚餐而來采購新鮮食物的人們。1979年後,辛勤的農民将大量的農産品帶到城市銷售。
一群三輪人力車夫在聊天,其中一位也許在向他的朋友笑着告知我的出現。但是已經太晚了,我想都沒有想就已經把這一幕拍了下來。三十年後我将這些照片帶到杭州,這一幕幕已經成了遙遠的記憶。
杭州的人行道經常是家庭或鄰裡間聚會的場所,尤其是晚飯前後,人們在那裡消食聊天。這裡從來不會缺少茶杯——這是所有人都配備的。
一個“ 個體戶” 有着一個專業的裁縫鋪: 一台不一定是最新但是肯定比其他人的要好的縫紉機; 幾張供顧客坐着等待的小竹椅。 此時他正忙碌地為顧客加工一條褲子。
街頭臨時小販。改革開放後,農民被允許在自由市場做些小生意。 賣櫻桃的小商販對于我的出現很驚訝,他馬上招呼我來買他的水果。
杭州市中心的街頭食品攤,飯菜都是制作好的,帶回家即可食用。這樣的快餐花錢不多。那些年的杭州是一個充滿古老氣息的城市。
杭州的大街上充滿了歡笑:馬路邊,兩個女裁縫坐在舊式的縫紉機前工作。我的意外出現,我那張長着“大鼻子”的臉引起她們的極大好奇,她們的工作很忙碌,她們的臉上充滿無法抑制的喜悅。
一張小竹椅子,很有杭州和中國東部的特色。現在它了小孩子的玩具。這是杭州人的一件家具,那時候的居民是很貧窮的。
在一條隐藏在老房子之中的小巷裡,店主在露天展示他的商品——燒雞和其的熟食。
如今的杭州街頭
再見不到這般光景
一條條長街隻剩車水馬龍
要去哪裡才能看見
白天誠誠懇懇招呼人
黃昏搬着竹椅等日色的模樣?
編輯|阿Fa
内容|大視覺
設計|阿琳
頭條号 微信号|洋番壹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