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晴好,夏收正酣。
截至今天16時,安徽已收獲小麥超過3600萬畝,進度過八成。與此同時,一些高産攻關片的實打實測數據陸續出爐,屢屢刷新小麥單産記錄,令人關注。
6月5日,農業農村部組織國家小麥産業體系等相關專家組成專家組,對亳州市渦陽縣三個鄉鎮的三塊小麥高産攻關田進行實收測産。“這三塊攻關田平均單産均超過800公斤,最高的是位于新興鎮的‘谷神麥19’小麥田塊,單産達860.6公斤。另外兩個地塊平均單産分别達到847.1公斤和823.81公斤,均刷新2020年我省小麥單産819.85公斤的紀錄。”全程參與測産的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局一級主任科員曹高飛介紹。
6月5日,農業農村部專家組在渦陽縣測産。
高産田塊不止于此。為推進優質專用小麥生産,提高單産水平,今年省農業農村廳開展尋找“安徽省小麥最高産”活動。6月3日阜陽市颍泉區樊營村一塊高産示範田實打驗收,單産達到851.05公斤,同樣刷新去年紀錄。6月4日,蚌埠懷遠縣徐圩鄉韓湖村張湖組實打測産,平均單産達到808.78公斤,創安徽沿淮麥區單産記錄。
阜陽,大規模機械化收割現場。
這些數據非比尋常。從安徽來說,表明小麥生産水平再上新台階;從全局來說,夏糧豐收,意味着安徽不負重托,圓滿完成國家交給的任務,抗穩了糧食安全的擔子,也為全年糧食生産開好局、起好步。
如何看待多地刷新單産記錄?曹高飛告訴記者,今年小麥生産形勢喜人,整體單産呈提升态勢,除最高單産大幅度刷新去年紀錄外,測産單産超過800公斤的田塊多,是今年的突出特點。特别是處于沿淮稻茬麥區的蚌埠張湖組,因為生産條件所限過去這裡小麥産量一直較淮北地區有較大差距,此次單産突破800公斤非常難得。
5月27日,颍上縣啟動大規模機收。
這表明經過一個時期的努力,我省小麥生産整體水平上了個台階。曹高飛認為,這主要得益于優質專用糧生産的持續推進、科技支撐力度加大和農機機械化發展,加上今年整體氣候有利,特别是後期天氣适于小麥灌漿,都促成了豐收。
從2017年起,我省啟動實施優質專用品牌糧食生産,核心是以加工定品種,實施集中連片單一品種種植,推廣标準化管理。單一品種規模化種植大大提升了技術方案的精準性和到位率,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某一品種存在的問題,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增産潛力。
從本季麥子看,全省共落實小麥單一品種、規模化種植的整建制示範鄉、鎮、街道43個,萬畝以上示範區400個,優質專用小麥面積2682萬畝,占總面積六成以上。以糧食大市阜陽來說,其優質專用小麥從2017年的150萬畝發展到今年的500萬畝優質小麥,占全市面積的66%以上。
阜陽市颍州區三塔村優質專用麥基地
“優良品牌糧食實現了區域分類管理、分類指導和分類種植,所以今年産量穩,而且是大面積豐收。”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李金才認為。
再次是科技支撐作用越來越顯著。“此次測産結果反映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特别是在小麥産量與品質協調方面有了重大突破,也說明國内育種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在渦陽新興鎮測産中,小麥實收測産專家組組長、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郭天财表示。
東籬了解到,經過多年的持續努力,我省已選育推廣多個優良小麥品種,它們比較适宜本地生産條件,且農技農藝方案更加科學,各地執行到田率也很高。比如此次單産創新高的“谷神麥19”,就是我省選育審定的品種,具有春季生長發育穩健,越冬期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較強等優點,适合在淮河以北及沿淮半冬性麥區種植。
今年3月23日,省農科院基地裡,科研人員在做小麥育種試驗。
農業機械化發展,為增産提供了保障。目前包括小麥在内的三大主糧,我省均已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産。從播種環節看,現在機播密度比較均勻,播種質量高,配合優質品種,就能做到出苗率高且均勻;在管理環節,先機的植保機械特别是無人機廣泛運用,提高了病蟲害防治的效率和覆蓋面;在收獲環節,随着農機農藝加快融合,機械的更新叠代,收獲效率顯著提升,損失率下降。
新紀錄非比尋常,還體現在糧食安全上。衆所周知,當前糧食安全問題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此時作為糧食主産區和全國5個糧食淨調出大省之一的安徽,夏糧高質量豐收,無疑對穩定糧食預期,起到重要作用,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文字 | 史力
制圖 | 甘亮
來源: 安徽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