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的發生常與外感風邪,以及情志、飲食、體虛久病等因素有關。本病病位在頭,頭為“髓海”,又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且足厥陰肝經、督脈均行頭部,故手足三陽經、肝經、督脈與頭痛密切相關。基本病機是氣血失和,經絡不通或腦絡失養。無論外感還是内傷等因素, 凡導緻頭部經絡功能失常、氣血失調、 脈絡不通或腦竅失養等,均可導緻頭痛。西醫學中,頭痛多見于高血壓、偏頭痛、叢集性頭痛、緊張性頭痛等,也可為腦炎、腦膜炎、感染性發熱、急性腦血管疾病、腦外傷.腦腫瘤以及部分五官科疾病等的兼症。本節主要讨論外感和内傷雜病以頭痛為主症者,若為某一疾病發生過程中的兼症, 也可參照治療。
病因:多因風邪起頭位于人體最高處,中醫講“高巅之上,唯風可到”,意思是頭痛多因風邪引起。如果一個人情緒波動大、愛生氣,則易引動人體的“内風”,也叫“肝風内動”,這是頭痛的重要原因。因為五髒六腑與自然界的五行有配屬關系,肝膽對木,而木對應的是風。
辨證:循陽經取穴
“經絡辨證、循經取穴”是中醫針灸治病的核心,治頭痛也不例外。頭部是人體最重要的陽氣聚集地,按照經絡循行,隻有陽經能上達頭部,即分布在人體正面的陽明經、人體後面的太陽經以及身體側面的少陽經這三條經絡,故治療頭痛時應在相應的陽經上選取穴位。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則——“痛在頭者,取之足”。因此,除了頭部外,治頭痛的穴位主要集中在踝關節和腕關節以下。
頭痛分類及取穴:按照頭痛部位的不同,頭痛可分為以下3類:
陽明頭痛:主要表現是前額痛,多因鼻炎、鼻窦炎、胃腸不适等引起。針灸時,最常刺激的是頭部的頭維穴(額角發際點向上一指寬,咀嚼時肌肉受到牽動之處),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足陽明胃經的沖陽穴、陷谷穴(在第二、三跖骨間,第二跖趾關節近端凹陷中)。其中,合谷穴、沖陽穴的作用最大。
太陽頭痛:表現為後腦勺痛,并向頭頂放射,多因頸椎病、頭部受風寒等引起
最常刺激頭部的天柱穴,手太陽小腸經的養老穴、後溪穴,足太陽膀胱經的京骨穴(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至陰穴等。
少陽頭痛:表現為頭兩側痛、頭角痛,如常見的偏頭痛。以中青年女性居多,常出現在月經來潮前一兩天和月經期的前3天。
常刺激的穴位主要有:頭部的率谷穴、風池穴、絲竹空穴,手少陽三焦經的中渚穴、外關穴,足少陽膽經的丘墟穴(足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足臨泣穴。
預防:常按這6穴位
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生活中,揉按以下6個穴位,可預防或緩解頭痛。第一二個穴位對陽明頭痛更管用;第三四個可緩解太陽頭痛;最後兩個則适合少陽頭痛者。
合谷穴
用一隻手的大拇指指關節對着另一隻手的虎口邊緣中點,拇指尖對應的位置就是合谷穴。
沖陽穴
在足背的最高處,可觸及足背動脈搏動處。
養老穴
常按該穴對老年人肩臂疼痛、活動受限、視物不清等都有用,因其所治之症,皆為老人治病,故得此名。掌心向下,用一手指按在腕部小指側最突出的骨頭(尺骨)高點處,然後将手腕向下旋轉90度,骨頭最高點變成了一個凹坑,手指滑入骨縫中便是養老穴。
至陰穴
位于足小趾指甲角外上緣旁開小米粒大的位置。
中渚穴
位于手背第4、5掌骨之間凹陷處。
足臨泣穴
位于足背外側,第4、5跖骨結合部的前方凹陷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