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結合自己在特許金融分析師(CFA)和注冊會計師(CPA)考試中學習的知識,介紹了利潤表相關的一些内容。文章的整體框架同CFA考試課本相關内容框架類似,但所涉及的會計準則等主要以國内的會計準則作為參考。目前國内的會計準則同國際會計準則差别較小,一些基本的概念、邏輯和方法均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希望能對大家更好得理解利潤表有一定的幫助。由于水平有限,難免出現一些不足,歡迎大家批評指證,謝謝!
①
為什麼要理解利潤表?
利潤表是會計報表四表一注(資産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和财務報表附注)中至關重要的一個報表,用來展示企業在一定時期内的經營成果。無論是對于以估值為目的的股權投資者來說,還是對于以評估償債能力為目的的債權投資者來說,一個企業的利潤表數據都是至關重要的。
②
從利潤表的格式開始
首先以海瀾之家2018年年報中的合并利潤表為例,來認識利潤表。可以看到,利潤表分為兩大部分,淨利潤項目及其以上的部分為狹義上的利潤表項目,淨利潤項目以下的部分為其他綜合收益項目。此外,在利潤表的最後還列舉了基本每股收益與稀釋每股收益。理解利潤表,要對利潤表中的各個項目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希望下面的内容能夠幫助大家對利潤表的各個項目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
這裡再提一點,在國際會計準則(IFRS)和美國會計準則(U.S. GAAP)框架下,利潤表可以像上面的報表一樣和其他綜合收益放在一起,形成一個總的綜合收益表。不過,它們還提供了另外的一種選擇,将這一個表分成兩個表,淨利潤以上的部分單獨做一個表,淨利潤的值加上下面的其他綜合收益部分再做一個表。所以如果接觸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公司的報表,會出現一些格式和會計科目的多樣性。
③
從會計恒等式和會計要素入手
利潤表中的會計恒等式:
收入-費用=利潤
Revenues-expenses=net income
從這一會計恒等式中含有三個會計要素,它們分别是收入、費用和利潤。理解這三個會計要素對于理解利潤表至關重要。
首先我們從收入入手,先看一個收入比較正式的定義:
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緻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對于這個定義,我們多關注收入是日常活動中形成的就行了。
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商店賣出一瓶可樂,商店向客戶收取的錢(除去其中的增值稅)就是收入。但不幸的是,這個世界并沒有這麼簡單,因為經濟業務廣泛而複雜,很多情況下,什麼時候确認收入,确認多少收入會成為比較複雜的問題。
下面我們再看一下費用的定義:
費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會導緻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
費用在概念上完全與收入對應。
費用包括營業成本、期間費用、所得稅費用等。
賬面上的營業成本和營業收入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什麼時候确認收入,就什麼時候确認成本。
此外,還有一些成本是無法和營業收入一一對應的,它們就是期間費用。
我們從上面的圖表中可以看到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和财務費用這四種期間費用。這裡要提醒大家注意現在的報表和之前的老報表之間有兩個明顯的不同點:一是在老報表中研發費用包含在了管理費用中,并沒有單獨列報;二是老報表的财務費用并沒有列出利息費用與利息收入兩個明細數據。
我們還是借助商店賣可樂的例子來理解費用,商店的進貨成本(去掉其中的增值稅)就是營業成本,營業成本和前面的營業收入同時在銷售的時候确認,商店的房租、水電等費用就是期間費用,此外商店還要向稅務部門繳納所得稅,這些都是費用。
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簡化來講收入減成本即為利潤。
由上面的圖表可以看到,在合并報表中,用兩種方式對淨利潤進行了分類:
第一種方式是将淨利潤按照經營持續性分成了持續經營淨利潤和終止經營淨利潤;
所謂持續經營淨利潤,就是産生這些利潤的業務現在有,以後還有;
所謂終止經營淨利潤,就是産生這些利潤的業務現在有,以後就沒有了。
所以在進行财務預測的時候,應該參考的是持續經營淨利潤,剔除終止經營淨利潤的影響。這是新報表格式為了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新出現的一種分類,對于分析企業的經營成果有很大的好處。
此外,淨利潤還按照所有權歸屬分成了兩類,即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和少數股東損益。
出具合并報表的公司都是母公司為上市主體,母公司下有若幹控股子公司。在進行報表合并的時候,營業收入與成本會在進行内部抵銷以後全額計入合并報表,這樣母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的淨利潤也會全額計入合并報表。子公司的這部分利潤,并不是全部屬于母公司的股東,還有一部分屬于子公司的小股東,所以将屬于子公司小股東的那一部分淨利潤放入了少數股東損益。對于财務報表使用者來說,更應該關注的是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④
記住幾個公式
營業收入-營業成本=毛利潤
營業總收入-營業總成本=營業利潤
營業利潤 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利潤總額(稅前利潤)
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淨利潤
毛利潤/營業收入=毛利率
淨利潤/營業收入=淨利率
這些公式不僅有利于幫助我們理解整個利潤表的結構,還有利于我們對利潤表進行初步的分析。其中毛利率和淨利率是兩個重要的概念。淨利率反應了一個公司的盈利能力,而毛利率不受公司期間費用變動的影響,相對來說更為穩定,在對公司盈利能力分析等分析時有着重要的作用。
⑤
進一步理解收入與成本
企業會計準則采用權責發生制,以權利和責任的發生來決定收入和費用歸屬期。因為收入成本的确認并不需要同時發生現金流,使得通過過早或過晚得确認收入成本和費用操縱利潤變得更加容易。
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在分析一個公司的收入時要考慮兩個方面:一是公司收入确認政策的保守程度;二是公司會計政策在多大程度上依靠判斷和估計。
過早得确認收入時,會計政策過于激進;
過晚得确認收入時,會計政策過于保守;
上市公司可能會出于粉飾報表的目的,提前确認收入成本費用,以提高當期利潤;有些非上市公司了可能出于逃避所得稅的目的,延後确認收入成本費用,以減少當期利潤。
當一個公司有關收入确認的會計政策過高得依靠判斷和估計的時候,這個公司的收入費用就更容易被操縱,風險也更高。
2014年5月,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和美國财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發布了收入确認的統一準則。為了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2017年7月,财政部公布了新的收入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相同。
新的準則采用五步法模型來确認收入:
第一步:識别與客戶的合同。
第二步:識别履約義務。
第三步:确定交易價格。
第四步:将交易價格分攤至合同中各項履約義務。
第五步:在企業履行履約義務的某一時點(或某一時段)确認收入。
收入的确認是一項比較複雜的财務知識,在注冊會計師(CPA)和特許金融分析師(CFA)等考試中均有一些比較詳細的講解。收入确認的理解難度相對較大,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加強理解。對于這個五步法模型,在以後的實踐中逐步去理解就可以了。
在權責發生制下,營業成本的确認遵循與營業收入相匹配的原則。
⑥
收入與利得、費用與損失、非經常性損益
利得和損失是會計中的兩個概念,我們将其對比收入與費用的概念來理解:
利得是指由企業非日常活動所形成的、會導緻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入。
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所形成的、會導緻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損失是指由企業非日常活動所發生的、會導緻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出。
費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會導緻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
可以從下面兩個方面來區别收入與利得、費用與損失的概念:
A、利得、損失強調的是“非”日常活動,而收入、費用則是産生于日常活動;
B、利得、損失強調得是“淨流入”、“淨流出”的概念,收入、費用強調的是“總”流入“總”流出的概念。
我們隻要從上面的兩個方面來理解利得與收入、損失與費用之間的區别就好,這一概念更傾向于作為一個會計概念,在财務分析中的作用不大,而另外一個概念對于利潤表的理解與應用至關重要,就是非經常性捐益。
首先我們來看中國證監會《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釋性公告》所給出的非經常性損益的定義:
非經常性損益是指與公司正常經營業務無直接關系,以及雖與正常經營業務相關,但由于其性質特殊和偶發性,影響報表使用人對公司經營業績和盈利能力做出正常判斷的各項交易和事項産生的損益。
一個公司的淨利潤可能是其正常的經營業務形成的,也可能是由于一些正常經營業務之外的事項(如出售一部分業務獲得大量的利潤)形成的,前者具有較強的持續性,而後者卻是偶發的。非經常性損益就是淨利潤中被認為是偶發的那一部分,在對未來淨利潤進行預測的時候,有必要将這一部分從數據中除去。所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在财務分析中具有較為重要的地位。
此外,《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釋性公告》還給出了應該被列為非經常性損益 的項目:
(一)非流動性資産處置損益,包括已計提資産減值準備的沖銷部分;
(二)越權審批,或無正式批準文件,或偶發性的稅收返還、減免;
(三)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但與公司正常經營業務密切相關,符合國家政策規定、按照一定标準定額或定量持續享受的政府補助除外;
(四)計入當期損益的對非金融企業收取的資金占用費;
(五)企業取得子公司、聯營企業及合營企業的投資成本小于取得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淨資産公允價值産生的收益;
(六)非貨币性資産交換損益;
(七)委托他人投資或管理資産的損益;
(八)因不可抗力因素,如遭受自然災害而計提的各項資産減值準備;
(九)債務重組損益;
(十)企業重組費用,如安置職工的支出、整合費用等;
(十一)交易價格顯失公允的交易産生的超過公允價值部分的損益;
(十二)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産生的子公司期初至合并日的當期淨損益;
(十三)與公司正常經營業務無關的或有事項産生的損益;
(十四)除同公司正常經營業務相關的有效套期保值業務外,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産、交易性金融負債産生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以及處置交易性金融資産、交易性金融負債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産取得的投資收益;
(十五)單獨進行減值測試的應收款項減值準備轉回;
(十六)對外委托貸款取得的損益;
(十七)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後續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産公允價值變動産生的損益;
(十八)根據稅收、會計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對當期損益進行一次性調整對當期損益的影響;
(十九)受托經營取得的托管費收入;
(二十)除上述各項之外的其他營業外收入和支出;
(二十一)其他符合非經常性損益定義的損益項目。
了解非經常性損益的這些項目,理解好非經常性損益以及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兩個概念對理解企業經營成果的可持續性非常重要。
⑦
基本每股收益與稀釋每股收益
在利潤表的最後兩行,是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釋每股收益兩個項目,同樣,我們還是先看比較官方的定義:
基本每股收益是指企業應當按照屬于普股股股東的當期淨利潤,除以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從而計算出的每股收益 。
稀釋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為基礎,假設企業所有發行在外的稀釋性潛在普通股均已轉換為普通股,從而分别調整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淨利潤以及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計算而得的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這個概念是比較好理解的,就是把企業的淨利潤平均得分配到每一個普通股股東的手裡。
要理解稀釋每股收益,我們要先看一下為什麼會出現稀釋?
我們需要先理解一個新的概念——可轉換債券。
什麼是可轉換債券?簡單得理解,首先它是債券,然後一定條件下它可以轉換成股票。
當一個公司對外發行了可轉換債券,那這部分可轉換債券就可能會轉換成股票,這就意味着發行在外的普通股的數目會增多。普通股的數目增多,每一股分得的淨利潤就會減少。這樣每股收益就會被稀釋。
當然,除了可轉換債券以外,還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會導緻普股股的數量增多。我們假設所有導緻普通股數量增多的因素都發生了,以這一普通股數量為基礎,每一股分得的淨利潤就是稀釋每股收益 。
這裡順便提一下另外一個相關的概念,就是市盈率。
公司每股的市價除以每股收益就是股票的市盈率(P/E),這是一個常用的衡量股票投資價值的指标。
公司的市盈率高,一方面可能說明這個公司目前的估值過高,而另外的一方面可能說明市場對這一公司未來的成長性具有較高的預期;相反,公司的市盈率低,一方面可能說明這個公司目前的估值過低,而另外的一方面可能說明市場對這一公司未來的成長性不看好。
所以市盈率的高低并沒有絕對的意義,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做出綜合的判斷。此外,不同行業公司的市盈率差别可能較大。
⑧
其他收益等項目的簡介
其他收益:這一項目是新增的,專門用來核算與企業日常活動相關、但不宜确認收入或沖減成本費用的政府補助;
資産處置收益:簡單得講,這一項目就是企業出售固定資産、在建工程、生産性生物資産及無形資産等産生的處置得利和損失。當然還有一些具體的規定,有興趣可以自己查一下。
投資收益:這一項目指企業對外投資所得的收入,如企業對外投資取得股利收入、債券利息收入以及與其他單位聯營所分得的利潤等。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這一項目指以公允價值計價的各項資産因公允價值變動而應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或損失。
資産減值損失:資産減值損失是指因資産的賬面價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額而造成的損失。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存貨價格大幅下跌,就要确認一筆資産減值損失。
其他綜合收益:即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簡稱OCI,是指企業根據其他會計準則規定未在當期損益中确認的各項利得和損失。其他綜合收益在表中列示的為稅後淨額,它包括的具體項目有興趣可以自己了解一下。
⑨
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及其變更
一個企業的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很可能會對利潤表中的收入成本費用等各個項目産生巨大的影響,所以理解這些概念對理解利潤表也非常重要。
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确認、計量和報告中所采用的原則、基礎和會計處理方法。常見的會計政策諸如:存貨的計價方法;投資性房地産的後續計量方法;收入的确認方法等。
會計政策應該保持前後各期的一緻性。若會計政策發生變更,應采用追溯調整法對會計數據進行調整,即視同該項交易或事項初次發生時即采用變更後的會計政策,并以此對财務報表相關項目進行調整。隻有當不能對前期數據進行追溯調整時,采用未來适用法。
會計估計是指企業對其結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項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為基礎所做的判斷。常見的會計估計諸如:存貨可變現淨值的确定;固定資産的預計使用壽命與淨殘值;固定資産的折舊方法;公允價值的确定等。
會計估計變更應采用未來适用法處理,即在會計估計變更當期及以後期間,采用新的會計估計,不改變以前期間的會計估計,也不調整以前期間的報告結果。
會計政策、會計估計均可能會對一個企業的利潤表産出巨大的影響。在做财務分析的時候,要對企業的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有足夠的了解,對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變更及這些變更對會計數據所産生的影響要有足夠的認識。在對比不同公司之間的财務數據的時候,要了解兩個公司之間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的不同之處,以及這些不同對會計數據産生的影響,必要的時候要對會計數據進行調整。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