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業革命之後,數字化,人工智能化制造以及新型材料運用在人類社會中的占比越來越大,我們的日常生活也離不開這種新型工業革命成果所提供的幫助。可即便如此,許多人依舊不滿足于現狀。尤其是當科學家們在基因工程上取得了許多進展以後,人們開始猜想屬于人類自身的進化可能。
這裡的意思是說,我們人類現如今在處理許多生活難題的時候,都是借助外部工具的幫助,那麼是否會有可能通過人類自身的進化努力來做出調整,從而讓人類擁有更多的可能性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人類不停地揮動雙臂,是否有可能在百萬年之後進化出翅膀?
進化論想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進化論的本質開始說起。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之中,進化論是達爾文在1859年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到的一個全新進化概念。在那個宗教盛行,并宣揚神造論的年代,進化論的出現無疑是對人類傳統認知以及固定思維的一次巨大沖擊。
可事實上,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之前,法國博物學家和生物學家拉馬克就早已提到過有關生物進化的學說。而達爾文後來提出的進化論,以及有關人猿同祖的想法,都是将拉馬克的學說進一步總結和分析。就某種意義上來說,拉馬克為生物進化所作出的貢獻,甚至還要超過了達爾文。
那麼為什麼現如今絕大多數普通人更加熟悉達爾文,而對拉馬克沒什麼了解呢?其實主要原因就在于拉馬克所編撰的《動物學哲學》一文,主要闡述的還是動物的進化理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并不大。相比之下,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則更加詳細且令人震驚。
除此以外,其實在現代科學界之中,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達爾文的理論要比拉馬克更加嚴謹,也更容易讓人接受。像許多人想象之中,人類不斷揮動雙手,并在百萬年之後進化出翅膀的根源,其實就在于過分重視拉馬克理論,而可以忽略了達爾文進化論以及赫胥黎在《天演論》中所提到的“物競天擇,适者生存”。
如果總結拉馬克在《動物學哲學》之中的中心思想,基本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用進廢退”。意思是說動物們如果長時間地使用自己身體的某一項機能或者某一個器官,那麼這個技能以及器官就會變得異常強悍。
而在之後的傳承過程之中,生物個體就會基于“用進廢退”的原則,選擇性地傳遞相應的基因。可事實上,即便是在理解拉馬克理論這件事情上,其實這些幻想人類長出翅膀的人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對生存環境具有适應意義”。而這種思想,與赫胥黎所倡導的物競天擇,也算是不謀而合。
除此以外,百萬年的時間看起來很長,可對于生物進化而言,隻不過是白駒過隙而已。我們以國寶大熊貓為例,早在8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而到了三百萬年前,由于生存環境的影響,始熊貓才進化出了進食竹子的能力。将進食竹子和進化出翅膀這兩件事情放在一起對比,百萬年進化出翅膀,其實是不現實的。
物競天擇,适者生存
我們都聽說過物競天擇,适者生存這句話,雖然首次引用到中國的時候,主要是用于激勵人們主動适應外部環境,但中心思想同樣适用于動物對環境的适應,這是沒有任何變化的。
事實上,物競天擇,不僅是對生物的淘汰,同時也是對生物進化方向的篩選。簡單來說,當某一種生物表現出不同的進化特征時,環境就會做出選擇。如果在這兩種不同的進化方向之中,其中一種與環境格格不入,那麼表現出這種進化特征的個體,也就很快會被自然界所淘汰。
除此以外,就人類不斷揮動手臂這件事情來說,和外部環境并沒有任何關系。生物進化是為了能夠更好地适應環境,而不是單純地突出某一個特征。就像兩栖動物們為了生存而進化出能夠在水陸兩地生存的能力。這不僅是對個體生命的保護,同時也是對族群延續的一個保障。
可是人類揮動手臂對人類的發展和延續有任何影響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生存方面,我們不需要揮動手臂來獲取能量,更不需要揮動手臂來抵抗危險。在這樣的情況下,進化出翅膀的可能性自然為零。
不僅如此,當人類不斷地揮動雙臂之時,還會加速人體對能量的消耗。在這樣的情況下,大腦也會主動終止這種行為。所以不僅不會将其選擇成之後的進化方向,甚至還會讓人類在内心深處對這樣的行為産生抵抗心理。
事實上,相比于人類揮動雙臂進化出翅膀這件事情,最有可能的反而是大腦的進化。根據研究資料顯示,我們每個人的大腦每天消耗的能量大概占據了全身消耗總能量的五分之一。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現如今的日常生活之中,使用大腦思考問題的時間要遠遠超過了其他部位。
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人類大腦進化的可能性反而更高。可能有人會問,這難道和人類使用雙臂不是同一個道理嗎?都是因為長時間的使用大腦,所以才導緻大腦開始不斷地進化。想要了解這其中的差别,我們就不得不提到進化論中另一個更加重要的觀點——基因選擇。
也正是因為基因選擇的提出,所以科學家們對達爾文的支持要遠遠超過了拉馬克。尤其是在研究生物進化這件事情上面,基因的主動選擇,其實遠比人類所作的一些動作要重要得多。
基因選擇
簡單來說,根據拉馬克用進廢退的觀點,我們可以推測人類在不斷揮動雙臂之後。或許不會長出翅膀,但手臂肌肉變得更加強壯絕對是毋庸置疑的,可事實真是如此?難道某一個人在不斷地揮動雙臂之後,他的子子孫孫都将會有十分粗壯的手臂,答案很顯然也是否定的。
在所有生物的遺傳基因之中,大抵可以分為顯性基因和隐性基因這兩種。我們要了解基因的傳神也就要了解兩種基因的區别。就表現上來說,顯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大概有以下兩種不同的區别。
其一是性質不同,隐性基因是一種等位基因,隻有當這種基因純合的時候,基因所決定的性狀才會表達出來。可顯性基因卻不一樣,無論是純合還是雜合,基因都能夠被成功地表達出來。簡單來說,隐性基因在表達生物性狀或者特征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個“前提”,而顯性基因卻不需要這個前提。
其二是遺傳關系的不同,我們在了解人類是否能夠通過揮動雙臂來進化出翅膀這件事情上面,其實最主要的就是了解兩種基因的遺傳表達。在這件事情上,顯性基因比隐形基因更具有“優先權”,也就是說人類揮動雙臂,手臂變得更加強壯是優先表現出來的特征,而進化出翅膀則完全是天方夜譚。
在高中生物課程之中,我們有學習過AA、aa以及Aa這幾種不同的基因組合。其實簡單來講,就是雜合以及純合的不同表達符号。在這之中,隻有顯性純合AA以及雜合Aa才能夠正确的進行基因傳承,隐性純合aa則不然。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在于二倍體生物之中,隻有在雜合狀态下可以表現為表象的基因才能夠稱之為顯性基因。從這裡我們也能夠看出來,當基因做出了選擇之後,無論人類是否會持續不斷地揮動雙臂,都不可能長出翅膀。要知道翅膀和手臂在生物體上的結構位置大概相同,但性質卻是完全不同的。
科技限制
事實上,除去進化論的本質、生存環境的淘汰以及基因的選擇之外,我們人類在看待進化這件事情上,還應該将現代人類的科技影響考慮進去。
在現代科技産品的幫助下,我們現如今的生活狀态已經和古人完全不同,在許多事情上面,我們都可以通過外接科技的幫助來達成我們的目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如今想要出遠門的時候,飛機、高鐵、汽車等交通工具都是我們的選擇。
可古人卻并沒有這樣的選擇,所以在他們的潛意識之中,出遠門這件事情十分的重要,甚至還會有一生出一次遠門就已經十分不得了的觀念。這就是出于外界因素的影響,在這種影響下,人們選擇的生活方式就會不一樣。
而在一百萬年後,假設因為生存環境的要求,我們不得不面臨長時間離開陸地的生活,我們又真的會進化出翅膀嗎?答案其實是否定的。
在科技的幫助下,人類飛天這件事情其實并不困難。尤其是在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個體飛行器出現在人類社會之中時,我們完全可以設想,在不久的将來,這種個體飛行器甚至能夠像自行車、電動車一樣普及,讓每一個人都能夠自由自在的在天空中飛翔。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又何須進化出翅膀呢?
我們與其将時間和精力花費在這樣“賣力不讨好”的事情上面,不如思考如何讓人類的科技更加強悍。隻要實現了這個目标,那麼任何外來的生存壓力都不會對人類的生存造成威脅。
結語
每一種生物的進化都是有選擇性的,鳥類進化出翅膀是為了能夠在天空中飛翔、魚群進化出魚鰓是為了能夠在海洋裡生活。相比之下,我們人類的進化選擇則主要集中在大腦上,通過思考去解決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難題。
就人類進化以及進化方向這件事情上,我們也不妨思考一下,人類為什麼能夠成為地球上的霸主。是能夠在天空中飛翔的翅膀、能夠在海洋中呼吸的魚鰓、亦或者是異常強壯的身體?答案都是否定的。經過與其他生物數百萬年的進化、生存以及競争,我們之所以會取得最終的勝利,完全是因為我們的智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