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書法,情到深處最動人流傳至今的“天下三大行書”——《蘭亭集序》、《祭侄文稿》、《黃州寒食帖》,因其獨特的魅力,被後人推崇備至,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賞析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書法,情到深處最動人。流傳至今的“天下三大行書”——《蘭亭集序》、《祭侄文稿》、《黃州寒食帖》,因其獨特的魅力,被後人推崇備至。
号稱天下第一行書的,是王羲之47歲時的書作《蘭亭集序》。記述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當時名士孫綽、謝安等41人,于蘭亭(今浙江紹興西南)聚會,“流觞賦詩”,彙編成集,能書善文的王羲之借着酒興、帶着醉意,一揮而就寫下了這篇序文。《蘭亭》之美,自然天成、和諧暢達,走筆行雲流水,“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如有神助,達到了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
《蘭亭序》
元代的大書法家鮮于樞,認為顔真卿的《祭侄文稿》為天下行書第二。在安祿山叛亂之時,太守顔杲卿父子一門挺身而出,取義成仁,堅決抵抗,以緻“父陷子死,巢傾卵覆”。顔杲卿與顔真卿同為顔勤禮的曾孫,都是唐朝中期名臣。在讨伐安祿山的時候,顔杲卿第三子、顔真卿的堂侄顔季明,往返于常山和顔真卿所在的平原郡之間,傳遞消息。後常山郡失陷,季明橫遭殺戮。歸葬時顔真卿僅尋得其頭顱,悲憤交加,援筆作文祭悼。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郁,時而低回,聲淚俱下,痛徹心肝,動人心魄,真情流露已掙脫“法度”的束縛。加上顔真卿高超的書法功力,使得這篇草稿在形式和内容、書法與情感方面皆高度統一。筆勢連綿與情緒的不能自已,極度的悲憤之情化為“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藝術自由之境。元代張敬晏跋雲:“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于此也。”
《祭侄文稿》
董其昌總結“宋人書尚意”,《黃州寒食帖》堪稱“尚意”書風的典型代表。曆代鑒賞家對《黃州寒食帖》推崇備至,認為這是一篇曠世神品,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此帖寫于蘇轼45歲這年,也是他被貶黃州,人生最落寞之時。彼時的東坡先生,以戴罪之身擔任團練副使的八品小官,俸祿微薄,生活極其窘迫。
谪居黃州的第三年寒食節前後,陰雨連月不停,爐竈冰冷,蘆葦潮濕,蘇轼心中頓生悲涼,于是,提筆寫下了兩首詩。《黃州寒食帖》就是蘇轼即時書寫的詩稿,由于情感的波瀾起伏,使得字體忽大忽小,筆畫或輕或重,有時還有漏字。詩中“何殊病少年”一句的“病”字即為插入;“子”和“雨”則是誤寫而删掉。“哭塗(途)窮”三字猛然放大,看似突兀,但聯系此詩的意境,則顯得頗具視覺的張力。
《黃州寒食帖》
書法“無意于佳乃佳。”所謂“宋人尚意”,指的就是宋代書法崇尚率性而為,追求意趣而不拘泥于法度。蘇轼自己也說過:“詩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爛漫是吾師。”精于鑒賞考據的北宋書畫鑒定家董逌雲:“書法貴在得筆意,若拘于法者,正以唐經所傳者爾,其于古人極地不複到也。”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在《黃州寒食帖》後跋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顔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複為之,未必及此。”在他看來,這一作品單就詩而言,其自然率性,甚至李白也不一定能達到這樣的高度;書法上,既有顔真卿的厚重、楊凝式的超逸,還有李建中的遒勁。而更難的不是技巧,而是心境,手心兩忘,妙在天成。單字橫畫密集,中宮收緊,字距雖然緊密,但通篇毫無局促、擁擠之感。通篇矛盾對比強烈,又能做到整體和諧,審美内涵豐富而深邃。
蘇東坡像
《黃州寒食帖》為什麼能夠成為公認的天下第三行書?就是因為它的審美亮點無處不在。蘇東坡在人生的最低谷,卻成就了名垂青史的名篇,文書俱佳,創造性地推動了書法的發展。
雅俗共賞的審美境界雅俗共賞是書法創作的最高境界,力求用自然的筆墨語言,表達豐厚深遠的意蘊,讓不同層次的觀賞者都能欣賞。《黃州寒食帖》的點劃結構準确,意境含蓄深遠,無論是高雅之士還是普通大衆都能夠從中獲得藝術美的享受。抒情達意明白曉暢,有感而出,自然天成,沒有刻意雕琢之弊。錢謙益認為,書法“以天真爛漫,自然而然者為工”。朱承爵曰:書法之妙“全在意境融沏,出音聲之外。”《寒食帖》文辭質樸,通達曉暢,韻味無窮。以筆法得形态,由筆勢而顯氣韻,筆意富于神采,令人不忍釋卷。“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可以說是做到了以形寫神,形神兼備。興之所至,神融筆暢,沒有固守成法,常有出人意料的神來之筆。線條的粗細、行筆的徐疾、字形的大小、筆意的斷連、字勢的欹側,跌宕會通變化無窮,雖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之美,真可謂人書合一,格調高逸,獨步古今。
《黃州寒食帖》局部
超越時空的恒久魅力蘇轼的書學主張是“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追求“心手雙忘”的哲學之境。作為宋代“尚意”書風的領軍人物,他在筆法、章法和墨法上都卓有創見,具有多層次、開放性的巨大容量。具體到《寒食帖》,文淡味厚,顧盼成趣,自成妙筆。虛實結合,點畫、結體、章法寓微妙于含蓄,以小見大,以有限的線條構築出無限的空間美和動态美。真正做到了“點畫之間皆有意”,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不會随着時間的流逝而減弱,具有籠絡古今、移奪造化的巨大震撼力。《黃州寒食詩帖》以筆墨形其哀樂、達其性情,思想精深、意蘊豐贍,既有《蘭亭》的玲珑圓轉,又有自我情感的流露,營造的空明澄澈的藝術境界,曆千秋而彌新,具有恒久的藝術魅力。
《黃州寒食帖》局部
深遠醇厚的意趣神韻《寒食帖》結字多以側取勢,筆畫飛動,線條造型含蓄,對空間的分割恰到好處,表象之中内含豐富的意趣。做到這一點,對人的道德情操、學識才能、文化素質、審美情趣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在古典崇高的人文精神陶冶之下,透過平易自然、通俗易懂的書法語言,表現了逆境中求超脫的豪邁氣概,成為催人向上的精神力量。
豐富的生活積累社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唯一源泉,書法作品要面向人民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蘇轼一生跌宕起伏,貶谪黃州,使他進一步走向大衆,作品具有時代氣息,反映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他把個人命運與家國情懷聯系在一起,洞徹古今,萬取一收,寫出了人間至情和人生真谛。”
《黃州寒食帖》局部
深厚的綜合素養曆史上流傳千古的書家,無不才高學富,有深厚、全面的修養。自然天成的筆墨功夫,看似漫不經心,信手拈來毫不經意,實際上沒有深厚笃實的功底根本不可能做到。東方樹說:“所謂絢爛之極,歸于平淡”。蘇轼《黃州寒食詩》的藝術錘煉,“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了然于心”,“興會妙悟”,如天籁之音,融入靈魂血肉,筆已盡而意無窮。
技道兩進大家公認蘇轼是北宋時期的“通才”,他的詩、詞、文、賦、繪畫、書法皆稱一流。蘇轼認為書法藝術須将詩、書、人品互融溝通,在《書唐氏六家書後》一文中,提出“凡書象其為人”、“古之論書者,兼論其平生,苟非其人,雖工不貴”的論點。藝兼百技乃能增其奇麗,光有技能方法還不夠,所謂“技進而道不進則不可”,創作必須與思想結合起來,“技道兩進”才能真正達到意象鮮活,形美情深的境界。“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皆詩之餘。”文與詩不可能充分表達萬物,書法、繪畫以詩為紐帶,統攝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滿足了充分表達情感的需要。
《黃州寒食帖》局部
“意”是蘇轼書法創作經驗的結晶,他攀登審美高峰,建構了文人書法藝術審美的基石。《黃州寒食詩》集中體現了蘇轼的人生觀、審美觀、哲學觀乃至人品、氣節、志趣、創造力等。“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數百年來,蘇轼書法的個性特征、價值取向,以及其中蘊含的人格追求、審美理想,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超越世俗的自由宋代文人常以筆墨似“晉宋間人”來評價、稱贊别人的書作。如:“而王荊公書法奇古,似晉宋間人筆墨。”“金陵王丞相書,初若不經意,細觀其間乃有晉宋間人用筆佳處。”蘇轼的行書用筆豐腴圓潤含蓄,結字自然流利生動,筆墨清爽厚實凝重,姿态淡雅健朗有神,“本朝善書者,自當推為第一”。神清氣淡,秀妍恬淡,無意求工,反造工極,以“晉宋間人”來形容再恰當不過。那種飄逸潇散、随意揮灑、超凡脫塵之美,處處露出對“神韻”、“氣韻”的追求。不僅注重字體結構的美觀,點畫遒美,而且行氣連貫,猶如行雲流水,字裡行間洋溢着風流倜傥、逍遙自在的氣息,表現出鮮明的個性風格。正如方孝儒所說的那樣:“晉宋間人,以風度相高,故其書如雅人勝士,潇灑醞藉,折旋俯仰,容止姿态,自覺有出塵意”。
《黃州寒食帖》局部
《黃州寒食詩》表現出蘇轼沖擊功名利祿的樊籬,強烈追求個體精神自由,以及超功利的審美理想和人格境界。他任性自适,真率坦蕩,張揚個性,向往自然。其學問、胸襟、人格躍現于書作之中,超逸常格的精神氣度和俊逸灑脫的生命情調,相比于王羲之的《蘭亭序》更多了幾分禅意,為中國書法的文人化道路,繪就了富有詩意的高妙境界。
黃庭堅題跋《黃州寒食帖》
蘇轼的志向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而其思維方式,則出入于道家而參之以釋佛。他以儒為治世的工具,以道家為修身之術,以佛家作安身之法,建構了一個博大的藝術、學術、思想體系。在蘇轼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融彙,“奮勵有當世志”,而義無反顧。“烏台詩案”九死一生,後來即便僥幸活了下來,也是處在被貶谪的境地。蘇轼在艱危困難之中仍不忘國事,背負靈魂的重壓以尋求解脫,并不隻是慨歎自己的身世遭遇,而是以入世的、積極的、樂觀的精神頑強進取。
《黃州寒食帖》局部
人的一生,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其根源正在于命運的不可把握。從蘇東坡的書法,尤其是他的千古佳構《寒食帖》中,我們讀到了不為物役,堅持理想抱負,不為窮通禍福所動,不為挫折厄運所屈的不朽精神。
《黃州寒食帖》局部
(作者簡介:邵光亭,知名學者、經學史專家,書法家、畫家。長期緻力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教學與傳播工作,研究方向涉及中國古典哲學、史學、經學、書法、繪畫等,在諸多研究領域皆卓有建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