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廣東省攜手港澳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的加速期,是陸豐市圍繞“奮力裂變發展,實現藍色崛起”總目标,突出當好粵東藍色崛起示範區、汕尾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建設生态宜居宜業宜遊濱海城市的關鍵期。交通運輸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支撐,交通運輸的高質量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标志。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是落實國省重大戰略意圖的客觀要求,是适應陸豐市經濟社會及交通運輸行業發展形勢的現實需要,也是推動陸豐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十三五”期間,全市累計投入約 44.7 億元用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其中,高速公路 12.7 億元、普通國省道 9.2 億元、農村公路 6.1 億元、港口航道 16.7 億元,投資結構逐步優化,較好地發揮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投資增長的拉動作用。
發展策略結合全市經濟社會、綜合交通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發展形26勢要求,陸豐市“十四五”期間交通運輸發展策略為“西融、東接、北拓、内聯”,支撐陸豐市打造深圳都市圈與汕潮揭都市圈有機銜接的樞紐城市。
1、西融
向西全面接軌深圳,全力融入“雙區”4。加快建設汕汕高速鐵路,實施沈海高速等國家高速公路擴容,推動陸豐港口設施建設,謀劃與珠三角港口群戰略合作,優化西向綜合交通運輸通道,強化與廣州、深圳、珠海、東莞、惠州等大灣區重要城市的交通聯系,助力陸豐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經濟圈”和汕尾市“半小時經濟圈”。
2、東接
向東全面對接汕頭,攜手汕潮揭。加快建設汕汕高速鐵路,推進 G324 等國省幹線升級改造,打通東向綜合交通運輸通道,提升與汕頭、潮州、揭陽等粵東地區重要城市的交通便捷度。
3、北拓
向北大力拓展腹地,強化與粵東北内陸地區的聯系。完善 S238、S240、S510、X145、X133 等市域南北向幹線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展興汕高速陸豐支線研究,加強陸豐沿海地區及港口與陸河、揭西、梅州等城市的聯系,推動陸豐港航高質量發展。
4、内聯
完善市域内部交通網絡布局,提升通達效率。統籌推進公路尤其是農村公路建設,加快構建結構合理、層次分明、經濟适用、安全可靠的農村公路網絡,強化對市域内部行政、旅遊、産業、交通等各類節點的聯系覆蓋程度,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一、構建“一橫三縱”綜合運輸大通道
結合發展策略和目标,加快形成軸帶支撐、多向聯通的“一橫三縱”綜合運輸大通道,強化與粵港澳大灣區、汕潮揭都市圈、粵東北地區的快速聯系。
1、“一橫”
沿海運輸通道:溝通廣州、深圳、惠州、汕尾、陸豐、惠來、汕頭、揭陽、潮州等地區。陸豐境内主要由汕汕高鐵、廈深鐵路、湖東作業區疏港鐵路、沈海高速公路、G324、G228、濱海旅遊公路等幹線交通設施構成。
2、“三縱”
梅汕運輸通道:溝通上英、東海、陸河、揭西、五華、梅州等地區。陸豐境内主要由甬莞高速公路、梅汕高速公路、S510、S240等幹線交通設施構成。
碣陸運輸通道:溝通碣石、陸河、揭西、五華、梅州等地區。陸豐境内主要由興汕高速公路陸豐支線、S238、X133、X139 等幹線交通設施構成。
甲揭運輸通道:溝通三甲、湖東、普甯、揭陽等地區。陸豐境内主要由揭普惠高速公路、S238、X145 等幹線交通設施構成。
二、完善“五橫七縱五環”骨架公路網絡
不斷完善強化市域“五橫七縱五環”骨架公路網絡,暢通市域内部鄉鎮、經濟産業園區、漁港經濟區、交通樞紐場站等各類節點以及示範帶之間的銜接,打通資源要素流動主通道。
1、“五橫”
橫一:由 S241、八萬經芹洋至内洋公路、X137 内洋至陂洋段、X125 等公路組成。溝通西南、大安、河東、八萬、陂洋等地區。
橫二:主要是沈海高速公路。溝通潭西、城東、博美、内湖等地區。
橫三:主要是 G324。溝通潭西、河西、東海、城東、博美、内湖、南塘、陂洋等地區。
橫四:主要是 G228。溝通上英、東海、金廂、碣石、南塘、甲西、甲子等地區。
橫五:主要是濱海旅遊公路。溝通上英、東海、金廂、碣石、湖東、甲西、甲東等地區。
2、“七縱”
縱一:主要是揭普惠高速公路南延線。溝通甲西、甲子、甲東等地區。
縱二:由 X145、S238 南塘至湖東段等公路組成。溝通陂洋、南塘、湖東等地區。
縱三:主要是 X139。溝通内湖、南塘、碣石等地區。
縱四:由 S238 陸河交界至博美段、X133 等公路組成。溝通八萬、博美、橋沖、碣石等地區。
縱五:主要是興汕高速陸豐支線。溝通八萬、碣石等地區。
縱六:主要是 S240。溝通大安、河東、東海等地區。
縱七:由 S510、X132 等公路組成。溝通西南、河西、潭西等地區。
3、“五環”
環一:陸豐主城環線。
環二:博美環線。
環三:碣石環線。
環四:南塘環線。
環五:甲子環線。
三、建設發達的快速交通網
構建由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等組成的快速交通網,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快速出行需求。
(一)加快建設高速鐵路網
打通高鐵運輸大通道,進一步提升陸豐與廣州、深圳、惠州、汕尾、汕頭等粵港澳大灣區及汕潮揭都市圈重要城市的出行效率,提高公衆出行品質,推動陸豐高質量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經濟圈”和汕尾市“半小時經濟圈”。“十四五”期間,繼續加快推進并建成汕汕高鐵陸豐段及陸豐南站、陸豐東站;積極推動深惠汕城際快捷列車延伸開行至陸豐站;積極對接相關部門,預留沿海高速磁懸浮通道。到 2025 年,全市新增高速鐵路裡程 60 公裡,鐵路總裡程達到 109 公裡。
(二)優化完善高速公路網
高質量推進國家高速公路擴容改造,提升公路主通道運輸服務能力,續建并建成 G15 沈海高速擴建工程陸豐段,提升陸豐與廣州、深圳、惠州、汕尾等重點城市之間的高速通行能力。新開工并建成 G15 沈海高速點石互通,進一步提升陸豐市域中部地區博美、橋沖等鄉鎮高速出行便捷度和陸豐站集疏散效率。新開工 S17 揭普惠高速南延線建設工程,并積極推進繼續延伸至甲東鎮,推動陸豐“三甲”地區接入高速公路網絡,提升地區出行效率。積極開展興汕高速陸豐支線前期研究工作,提升陸豐向北與陸河、揭西、梅州等地的快速通行能力。
四、構建完善的幹線交通網
建設由普通幹線公路、港口、民用航空等構成的幹線交通網,優化網絡結構,提升服務能力。
(一)推進普通幹線公路建設
适應普通國省道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快提高普通國省道通行能力,改善路網結構,增強運輸保障功能。堅持“先存量後增量、先通後暢”的原則,科學安排“十四五”期間普通幹線公路項目建設。
一是完善對外主通道工程建設。積極推動陸豐與周邊地區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加強普通國省道市際、縣際對外聯通路段的改造,提高路網集疏運效率,拓展幹線公路運輸服務功能。新開工并建成 G324 河西至星都段改建工程、G228陸豐上英至海豐城東段新建(珠東快速陸豐段)、S240 陸河交界至霞湖段改建工程,提升陸豐與海豐、汕尾城區、陸河之間的縣際快速通行能力;新開工并建成 G228 甲子至南塘段改建工程、G324 陂洋至内湖段改建工程,提升陸豐與揭陽之間的市際快速通行能力;開展 S241 改線(大安西延至海豐段)前期研究,提升陸豐與與海豐交通聯系便捷度。
二是加快低等級路段升級改造。加快普通國省道低等級路段升級改造,提升通行保障能力,發揮路網整體效益。續建并建成 S510 河西至西南段改建工程,新開工并建成 S238八萬至博美段路面改造工程、G324 内湖至城東段改建工程、S241 陸豐市八萬經大安至西南段改造工程。
三是推進穿越城鎮路段改擴建。選用合理方式推進普通國省道城鎮過境段、出入口路段改建,對交通擁堵、混合交通嚴重的穿城路段進行改造,分離過境交通、提升交通運行效率。新開工并建成 S240 陸豐穿城段新建工程、G324 博美穿城段改建工程。
四是提升幹線公路網服務效能。加強對連接經濟開發區、産業園區、交通樞紐、沿海港口等重要節點經濟幹線路段的改造,推進普通國省道與高速公路、農村公路等其他層級公路間銜接路段的建設,完善和提升幹線公路互聯互通的綜合服務功能。新開工并建成 S238 陸豐市南塘至湖東段改建工程。“十四五”期間,全市新改建普通國省道約 201 公裡,其中新增 13.4 公裡。到 2025 年,全市普通國省道總裡程達253.7 公裡,普通國道一級公路占比達到 79%,普通省道二級公路及以上占比達到 99%,陸豐出市普通國省道基本達到一級公路标準。
五、激發現代港航發展優勢
“十四五”時期,主動把握“一帶一路”建設和“雙區”驅動發展的重大曆史機遇,充分發揮陸豐港區作為汕尾港重點發展港區的優勢,加快推進陸豐港區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提升港口服務水平,深化港産聯動、海陸聯動,加速引導産業集聚,積極融入珠三角港口群聯動發展,将陸豐港區打造成為陸豐市參與“國際國内雙循環”的重要依托、汕尾市發展海洋經濟産業的核心引擎和粵東地區重要港口。
一是積極優化港口作業區布局。結合《汕尾港總體規劃(2020-2035 年)》,積極有序推動陸豐港區各作業區布局調整落地,不斷完善作業區功能;進一步統籌利用碣石至甲東沿海岸線、優化細化港口碼頭布局,實現陸豐港區港口轉型升級和功能提升。
根據《汕尾港總體規劃(2020-2035 年)》(征求意見稿),陸豐港區是汕尾港的重點發展港區,主要服務臨港工業,以通用散雜貨、油氣化工運輸為主。到 2035 年,陸豐港區規劃布局田尾山作業區、湖東甲西作業區、甲子嶼作業區、東海岸作業區、碣石作業區、烏坎作業區等六個作業區;陸豐港區共規劃 74 個 5 百~15 萬噸級泊位,可形成碼頭岸線 20.86 公裡,總陸域面積約 780 萬平方米,通過能力可達 9132 萬噸(其中集裝箱 50 萬 TEU)。
1、田尾山作業區
(1)選址。位于陸豐市碣石鎮鎮林場與陸豐核電碼頭之間。目前已建有陸豐核電一期工程 1 個 3000 噸級重件碼頭。
(2)功能。以海上風電設施運輸及臨港工業服務為主,兼顧腹地散雜貨的運輸。
2、湖東甲西作業區
(1)選址。位于甲湖灣電廠兩側。目前已建有陸豐甲湖灣電廠配套碼頭,包括 1 個 10 萬噸級散貨泊位和 1 個 3000 噸級重件泊位。
(2)功能。以服務新能源産業為特色,兼顧現代物流産業需求,
承擔電廠的原材料運輸、汕尾港公共散雜貨的運輸及液化天然氣接
卸功能。
3、甲子嶼作業區
(1)選址。位于陸豐市甲東鎮西端、甲子嶼對岸。
(2)功能。以承擔散雜貨運輸為主,主要服務于三甲地區工業園。
4、東海岸作業區
(1)選址。位于陸豐市甲東鎮東海岸林場東北端,緊鄰揭陽市惠東大南海石化工業區。
(2)功能。主要承接揭陽港石化運輸的中下遊産業,以運輸成品油、液化烴、化學品等液體貨物為主,兼顧固體化學品等散雜貨運輸。
5、碣石作業區
(1)選址。位于陸豐市碣石鎮造背村委會西南側。目前已建有1 個 5000 噸級碣石液化氣成品油碼頭。
(2)功能。規劃維持現狀,主要承擔成品油運輸功能。
6、烏坎作業區
(1)選址。位于汕尾市口岸聯檢大樓東南側。目前已建有 2 個500 噸級貨運泊位。
(2)功能。增加客運功能,主要對接汕尾城區的水上觀光、旅遊休閑等運輸需求。
此外,陸豐市甲西鎮還建有陸豐市甲子搬運裝卸公司的 2 個500 噸級碼頭,規劃維持現狀。
六、拓展廣泛的基礎交通網
健全以農村公路、城市道路為主體的基礎交通網,提升交通基礎設施的通達深度、覆蓋廣度、服務效能。
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等要求,積極推廣“農村公路 旅遊”“農村公路 産業”“農村公路 生态”“農村公路 文化”等“農村公路 ”融合發展模式,加快建立融合發展長效機制,紮實推進旅遊路、資源路、産業路建設。加快推進龍潭湖谷、山水畫廊、谷鄉慢城、浪漫荷香和薪火藍灣等五條鄉村振興示範帶道路提升工程規劃建設,發揮沿線紅色文化、綠色山水、藍色海洋、田園風光、特色産業、地域文化等優勢,打造全域美麗鄉村路,推動全市農村公路實現“帶帶相連、串帶成環”,充分發揮示範帶示範引領作用,促進沿線鄉村面貌和鄉風民風全面提升。積極争創“四好農村路”省級示範縣,支持碣石、金廂、潭西、河西等條件成熟的鎮創建“四好農村路”示範鎮。
1、第一條示範帶“龍潭湖谷”(南塘-内湖-銅鑼湖-陂洋)
全長 41.4 公裡,途徑 4 個鎮場,共涉及 14 個行政村。規劃形成“一軸、一帶、四區、多點”格局。“一軸”為大縱谷康養旅遊風情軸;“一帶”為綜合服務商貿帶;“四區”為南塘“大平原”田園農旅療養區、陂洋“大縱谷”山林文旅康養區、内湖“古村寨”原鄉民宿人文區、銅鑼湖“小鎮客廳”綜合旅遊服務區。
2、第二條示範帶“山水畫廊”(河東-大安-大安農場-西南-河西)
全長 56.56 公裡,途徑 5 個鎮場,共涉及 17 個行政村。規劃形成 3 大闆塊、6 個一級節點、7 個二級鄉村景觀節點、10 個三級鄉村景觀節點、3 條遊覽線路。
3、第三條示範帶“谷鄉慢城”(城東-東海-上英-潭西-星都)47
全長 73 公裡,途徑 5 個鎮場,共涉及 24 個行政村。規劃形成“一帶兩片區多節點”格局。“一帶”為“谷鄉慢城”示範帶主線;“兩片區多節點”為谷鄉片區(形象出入口節點 5 個、休閑觀光型節點 3 個、文化體驗型節點 3 個、産業觀光型節點 2 個)和慢城片區(形象出入口節點 2 個、休閑觀光型節點 3 個、文化體驗型節點 4個、産業觀光型節點 4 個)。
4、第四條示範帶“浪漫荷香”(碣石-橋沖-博美-八萬-陂洋)
全長 70.97 公裡,途徑 5 個鎮場,共涉及 43 個行政村。規劃形成“一主一支、四段多節點”格局。“一主”為“浪漫荷香”示範帶主線;“一支”為烏坎河風光帶支線;“四段”為烽火集結段、古韻鄉村段、萬畝荷塘段、田園漫遊段;“多節點”為門戶入口、古村落等多個節點。
5、第五條示範帶“薪火藍灣”(碣石-湖東-南塘-甲西-甲子-甲東)全長 86.6 公裡,途徑 6 個鎮場,共涉及 43 個行政村。規劃形成“一主三支、六段多節點”格局。“一主”為“薪火藍灣”示範帶主線;“三支”為甲西影視文化支線、甲東沿海支線、甲子沿海支線;“六段”為門戶形象、革命薪火、古寨遺址、破冰影視、濱海風情、休閑漁灣等六個主題段;“多節點”為門戶形象、紅色文化等多個節點。
七、推進客運樞紐高品質發展
一是謀劃鐵路綜合客運樞紐。積極打造區域鐵路樞紐城市,遵循“樞紐集聚資源,提升帶動發展”理念,積極推進多種運輸方式有效銜接的綜合客運樞紐建設,提升綜合客運一體化水平。結合汕汕高鐵建設,重點推進陸豐東站、陸豐南站綜合客運樞紐規劃建設工作,同步配套公交首末站、社會停車場、出租車上落客區,謀劃站區周邊集疏運路網布局,增強高鐵站的對外聯通度和可達性。加快推進陸豐高鐵站站前廣場、公共交通客運站、社會停車場、出租車候客區建設,将其打造為集鐵路、公路、城市公交、旅遊集散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換乘中心,充分發揮綜合客運樞紐的作用,方便旅客多樣化出行。大力發展樞紐經濟,做好陸豐站、陸豐東站、陸豐南站等高鐵站周邊片區商業、餐飲、住宿、辦公等多種形式的綜合開發利用。
二是加快城鄉樞紐體系建設。加快“以縣城為中心、鄉村為基礎,城鄉依托、協調發展、無縫銜接”城鄉換乘樞紐體系建設,促進城鄉客運與其他客運系統在站點功能和布局上的銜接。“十四五”期間,推進城鎮公路客運站建設,對老舊客運站進行升級改造,提升旅客發送水平,實施甲子客運站、南塘客運站等新建或升級改造工程,加快行政村招呼站、候車亭建設步伐,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客運交通系統,提升道路客運整體服務水平。另外,在新建的樞紐站内建設充電樁、車輛維修、洗車等配套設施,提供多樣化便捷服務。
三是逐步完善公共交通體系。加快公交換乘樞紐、停車場、保養場、首末站、調度中心、港灣式停靠站、加氣(油)站和充(換)電站等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汽(電)車進場率。“十四五”期間,重點加快人民橋頭樞紐站、城南汽車站樞紐站、城東汽車站樞紐站等 3 處公交樞紐站,華輝新都北、華美中學(新校區)、東海公園、新鋪村、望洋大橋橋頭、玉照公園、濱河灣等 7 處公交首末站,陸豐大道停保場、烏坎碼頭停保場等 2 處公交停保場以及 22 個中途停靠站和 34 個充電樁建設。
四是完善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推進步行道、自行車道、公共停車場、出租汽車停靠點、出租汽車服務中心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
1、續建并建成項目:陸豐高鐵東站綜合客運樞紐、陸豐高鐵南站綜合客運樞紐。
2、新開工并建成項目:甲子客運站升級改造工程、南塘客運站省級改造工程;人民橋頭公交樞紐站、城南汽車站樞紐站、城東汽車站樞紐站;華輝新都北、華美中學(新校區)、東海公園、新鋪村、望洋大橋橋頭、玉照公園、濱河灣等 7 處公交首末站建設工程;陸豐大道公交停保場、烏坎碼頭公交停保場;22 個中途停靠站和 34個充電樁建設工程。
八、構建高效率貨運物流服務體系
一是加快物流基地建設。“十四五”期間,積極創建省級物流園區,構建“兩中心、多節點、全覆蓋”現代物流空間網絡體系,以碣石港物流中心和湖東港物流中心為核心,推動星都新供銷物流基地、南塘鎮物流區、陸豐市貨運快遞物流園、海産品倉儲物流設施、湖東鎮冷鍊物流基地、潭西商貿物流中心等多節點貨運場站建設,同步完善相應物流基地的集疏運體系。
1、星都經濟開發區物流區:梅汕高速星都出口在區内,交通運輸便捷,物流網絡條件具備。拟引進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物流倉儲等企業,并規劃引入包括新材料及其相關産品和技術裝備的研發、生産,具體涵蓋新材料本身形成的産業,新材料技術及其裝備制造業和傳統材料技術提升的産業等。
2、南塘鎮物流區:以汕汕高鐵陸豐東站為中心,綜合開發站場所在地白山村土地,構建物流倉儲基地,包括物流信息平台、運輸調度中心、貨物分倉中心、消費品分撥配送中心等,配套相關物流運輸設備及配套設施。
3、湖東鎮冷鍊物流基地:規劃建設農産品交易市場、冷鍊物流基地、配套完善冷鍊物流基地等設施。
4、潭西大型綜合農貿市場:在 S510 與 G324 交彙處、沈海高速潭西互通出入口周邊規劃建設商貿物流中心,建成集農副産品加工、銷售一體的大型綜合農貿市場。
以下是陸豐市“十四五”交通重點建設項目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