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與腸道相連,因此肛門疾病常取大腸、小腸經穴位治療。陽溪為手陽明大腸之經穴,有清利大腸濕熱,通腑行氣之功,《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言其治療“痂疥”;後溪為手太陽小腸經之輸穴,亦可清熱利濕,《針方六集》中也有後溪治療“痂疥”的記載,兩穴配合,常用于治療肛門瘙癢。
引起瘙癢症狀的原因多與風邪、濕邪有關,如外風侵襲,濕熱浸淫等。瘙癢可發生于身體各個部位,風邪襲上,濕熱犯下,因此肛門瘙癢多由濕熱下注而引發,大腸濕熱之人易感染病蟲,本病的治則為清熱利濕,殺蟲止癢。
【驗案舉例】
金某某,男,56歲。
主訴:肛門周圍瘙癢6年。
現病史:病初起時肛門周圍輕微刺癢,經用高錳酸鉀坐浴,服用多種維生素治療數月,未見好轉,且日漸加重,發作時必須用熱水燙洗方覺舒适。近1年來,瘙癢尤甚,每發作時必燙洗,每日少則5~6次,多則7~8次,否則瘙癢難忍。納食尚可,夜寐不安,二便尚調。
望診:舌淡紅,苔薄白。
切診:脈滑。
辨證:濕熱下注。
治法:清熱利濕,止癢。
取穴:陽溪、後溪。
刺法:毫針刺入穴位1寸深,留針30分鐘。
初診後肛周瘙癢明顯減輕,當晚隻燙洗1次;二診後症狀繼續減輕,不燙洗也可忍受;三診後基本不癢,可正常入睡。共治療6次,症狀消失。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人成長
請關注公衆号 藥之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