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修身律己常自省

修身律己常自省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05 19:40:06

修身律己常自省?翻看媒體披露的被查處領導幹部忏悔錄,其中不乏這樣的表述:剛開始要是有人警示一下、告誡一聲,也不至于在腐敗的泥淖中越陷越深,“小病”變成“大病”,直到無可救藥常言道:“禁微則易,救末者難”問題剛剛露出端倪時容易防範禁止,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就難以挽回了,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修身律己常自省?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修身律己常自省(清風常治未病之疾)1

修身律己常自省

翻看媒體披露的被查處領導幹部忏悔錄,其中不乏這樣的表述:剛開始要是有人警示一下、告誡一聲,也不至于在腐敗的泥淖中越陷越深,“小病”變成“大病”,直到無可救藥。常言道:“禁微則易,救末者難。”問題剛剛露出端倪時容易防範禁止,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就難以挽回了。

關于抓早抓小、治病救人,“藥王”孫思邈的《千金要方》有雲:“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意思是,在疾患未起時就消除它,在疾患未成重症時就治愈它,在疾患到來之前就加以預防。元代名醫朱震亨也認為:“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後,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治病如此,教育管理幹部也是同理。像忏悔錄中的“警示一下、告誡一聲”,指的就是黨組織應該像良醫那樣“防微杜漸”“治未病之疾”。在平時,給黨員幹部勤打預防針、常敲警示鐘,時不時扯扯袖子、提提領子、咬咬耳根子,使問題“未有形而除之”;一旦發現不良傾向,當及時“用藥”“幹預治療”,将病症消滅在萌芽狀态。

預防“生病”,外力固然重要,但内因是關鍵,需要自身的覺悟。如果自身冥頑不化,就算有“醫者”提醒,但聽不進逆耳忠言、喝不下苦口良藥,仍會“病入膏肓”。《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商纣王剛開始用象牙做成的筷子時,他的叔父箕子就推論道:用了象牙筷子,一定會搭配玉杯;用了玉杯,就會想要各地的珍奇寶物,奢侈的車馬宮殿也會由此興起,到那時就無法挽救了。箕子屢次進谏,可是纣王根本不聽,還逼走微子、剖殺比幹。結果真如箕子所料,纣王積重難返,被天下人唾棄。

可見,“治未病之疾”的“良醫”是自己,“處方”是自警自省。對落馬領導幹部而言,在談及别人沒有及早“警示一下、告誡一聲”的同時,更應該反躬自問:在微利之誘、五色之惑面前,是否做到了“眼裡識得破、肚裡忍得過”;在受到歪風邪氣侵擾時,是否守住了初心,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沒有發生偏差;當“身感微恙”、心煩氣躁時,有沒有主動給自己“體檢”,查找病竈、對症下藥,提高自身拒腐防變的“免疫力”。可悲的是,很多落馬領導幹部在“病入膏肓”後才想起診治,在禍患及身時才飲泣反省。

“明者見危于無形,智者見禍于未萌。”與其将來悔不當初,不如現在防微杜漸;與其事後痛心疾首,不如平時禁于未然。“治未病之疾”是彌禍于未形、消禍于未萌的警醒,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它治在平常時、防在細微處,考驗的是一個人的自覺和韌勁,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智慧和遠見。黨員幹部唯有時刻防微杜漸,管住自己的口,不該吃的東西不吃;管住自己的腿,不該去的地方不去;管住自己的手,不該幹的事情不幹,方能“氣不虛、病不侵”,行穩緻遠。(徐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