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裡面有一個名叫“唐僧”的和尚。“唐僧”是俗稱,因為貫通經、律、論三藏,他又被稱為“唐三藏”。可是“唐”是當時的國号,那麼按照現代人邏輯,“唐僧”或“唐三藏”就泛指“中國僧人”或“中國的三藏法師”。
經、律、論所載内容分别為:經,一般被認為是佛說過的話的彙編,它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律,是佛教組織為教徒或信衆制定的紀律或行為規範,它的基本原則一般被認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統化的佛教戒律是後來才逐步形成的。論,是對經、律等佛典中教義的解釋或重要思想的闡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認為是菩薩或各派的論師所做,但也有一些極少數的論被認為是佛自己做的。
通達佛法能為人講說的人稱為法師,精通經藏的稱為經師,精通律藏的稱為律師,精通論藏的稱為論師,遍通經、律、論三藏的稱為三藏法師,唐玄奘就是因為精通三藏所以被稱為唐三藏。
“唐僧”姓甚名誰呢?按照小說《西遊記》現在普及的版本,均提及他兒時浮江之事。先是父親被害,留下小姐,正值金蟬降生,惡黨劉洪欲除根,急令逼死;後為小姐哀告再三,将孩子放入匣裡,差人送到金山寺,遷安和尚收留,自幼吃齋念佛,因此号為江流兒,法名喚陳玄奘。
這就是“西天取經”裡“九九八十一難”的金蟬遭貶、出胎幾殺、滿月抛江、尋親報冤等開頭的四難。
實際上,能夠稱的得上“唐僧”的,曆史上可能僅有玄奘大法師了。玄奘法師俗名陳袆,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十三歲時跟随二哥到洛陽淨土寺出家。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他遠遊印度,精心鑽研佛教經典。十七年後回到長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著書譯經。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記》《會宗論》《制惡見論》等,翻譯印度佛經75部,共1335卷。其中《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曆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産、習俗等。《西遊記》即以其取經事迹為原型。
難怪梁啟超說:“法相宗的創造者是玄奘,翻譯佛教經典最好最多的是玄奘,提倡佛教最用力的是玄奘。中國的佛教,或隻舉一人為代表,我怕除了玄奘,再難找第二個。”季羨林也說:“他是唐代著名的高僧,佛教唯心主義理論家,不畏艱險的旅行者,卓越的翻譯大師,舍生求法的典型,中印友好的化身。”
可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玄奘法師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是曆史上偉大的翻譯家、旅行家、語言家以及佛學大師,在西方學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給他留下了相應的文字。在印度,“玄奘”之名家喻戶曉,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将他尊為曆史上的四大偉人之一。
不過,“唐僧”作為玄奘的稱号,并非他自封的,或者唐王朝所封,而是後世根據玄奘法師的功績,來稱呼他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