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對良知的評價?無論一個人有多貧困潦倒,他隻要有良知,就不算一無是處;無論一個人有多“壞”,他隻要有良知,就不算“無藥可救”,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王陽明對良知的評價?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無論一個人有多貧困潦倒,他隻要有良知,就不算一無是處;無論一個人有多“壞”,他隻要有良知,就不算“無藥可救”。
“你連“死”都不怕,還在乎一條内褲?”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39歲的王陽明被任命為吉安府廬陵知縣。在任上,王陽明抓到了一個罪大惡極的大盜。但在審問過程中,這個大盜油鹽不進,面對各種審問都是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态度。
沒辦法,王陽明隻好親自審問。但即使如此,大盜還是冥頑不靈,不肯陳述自己的罪行。甚至還大言不慚地說:“要殺要剮随便你,别白費功夫了。”王陽明見狀,隻好說:“那好,今天就不審了,我們随便聊聊。隻不過天氣這麼熱,你把外衣脫了吧,這樣涼快一些。”
大盜或許是因為賭氣,回應道:“脫就脫!”于是就把外衣脫了。
王陽明跟這個大盜聊了一會兒,又說:“天氣實在太熱了,要不你把裡面的衣服也脫了吧。”大盜不以為然地說:“我們行走江湖,光膀子是常有的事,沒什麼大不了的。”
又過了一會兒,王陽明又說:“既然都光膀子了,就把内褲也脫了吧,一絲不挂豈不是更爽快?”大盜聞言,連連擺手道:“不方便!不方便!”
王陽明這時說到:“這有什麼不方便的?你連死都不怕,還在乎一條内褲嗎?看來你還是有廉恥之心的,并不是一無是處呀!”
王陽明“龍場悟道”
什麼是良知?衆所周知,“緻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那麼,什麼是良知?故事中那個大盜的廉恥之心就是良知。當然,廉恥之心也隻是良知的一部分。
“良知”這個詞,始于《孟子》中的“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就是說,不經過思考就能知道“是非善惡”的見識,叫作良知。
到了南宋時期,朱熹把“良”解釋為“本然之善也”;到了明朝,王陽明則認為“知是理之靈處。”
王陽明雕像
因此,王陽明所說的良知,其實就是“知善知惡,并且把善行踐行下去。”無獨有偶,捷克的首位民選總統哈維爾也說過類似的話:“我們堅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為這樣做了會有效果,而是堅信,這樣做是對的。”
由此可見,無論是孟子、朱熹、王陽明,還是捷克的總統哈維爾,對于“良知”的理解都是殊途同歸。
相對來說,我們在生活中說得更多的是“良心”而不是良知,但良心和良知是不一樣的。所謂良心,是人類社會約定俗成的一種道德觀;而良知,則是來自靈魂深處深刻反省的是非觀。
捷克首位民選總統“哈維爾”
如何成為一個有良知的人?在王陽明看來,無論是聖人還是普通人,良知是一種每個人都擁有的東西。但為什麼隻有極少數人能成為聖人?關鍵就在于大多數人沒有做到“緻其知”。簡單來說,就是絕大部分人都會被私欲所迷惑,而這些私欲會給良知造成障礙。
孝敬父母、努力工作……這些都是人的良知,我們之所以做這些事情,是因為良知告訴我們“這樣做是對的”;抽煙、喝酒、賭錢……這些都是人的私欲,有些人之所以做這些事情,是因為他們的欲望或本能。
紀念王陽明
很多人既有良知又有私欲,這并不矛盾。但如果不對私欲加以控制,私欲就會磨滅一個人的良知。比如生活中那些因為不求上進而貧困潦倒的人,就是因為“懶惰、貪戀安逸”這種私欲而蒙蔽了自己的良知。
相反,像王陽明、孔子、孟子這樣的聖人,雖然很多人認為他們是“不食人間煙火、不接地氣”,但在本質上,他們隻不過是更能控制自己的私欲,更清晰明澈地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陽明祠
總而言之,良知是一種區别于人和野獸的東西。野獸是“饑則食、渴則飲、困則眠”,而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之内,不能越過内心的那條紅線。
小到打遊戲、喝酒,大到與人相處、做生意,隻要能在正确的是非觀念下,控制好自己的私欲,堅持做正确的事情,就是一個有良知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