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禦史方嶽,出任泰州通判期間,興建浴沂亭,移建狀元坊;他登上泰山“起雲樓”,距城百裡舉在目前,西園全景盡收眼底,詩曰:泰州無泰山,飛來奠茲土;淩雲入青霄,秀色貫古今。乘風一登之,去天如尺五;忽聞弦誦聲,仿佛過齊魯。
泰州泰山,雖隻是個大土墩,不比泰安泰山淩駕于齊魯平原之上,“直通帝座”,雲海玉盤,晚霞夕照,卻《中國地名大辭典》有其名,在泰州人的心目中,“重于泰山”,嶽阜晴雲,泰岱煙岚。
據說,北宋真宗皇帝接引祥符天書,在去泰安泰山封禅的岱頂山路上,發現一池溪中,升起了一座美麗端莊的玉女神像,認為這是仙君玉女降世,來迎他這位真龍天子,乃為天意祥兆。
于是,真宗皇帝趙恒下诏造神龛,建神觀供奉。封号後的碧霞元君,名聲神通、廣為流傳,扶危解惡、慈佑衆生,泰山行宮就是供奉這位造福百姓的女神,離開泰安泰山時所建造的行宮。
一時間,天下争言符瑞,群臣争上表章,競獻贊頌之詞,舉國如癡如醉,民間紛紛效仿,造泰山行宮、以拜神祈福。為表重視尊崇,泰州泰山行宮選址建于州城名刹光孝寺的東側,也就是上手位。
泰州泰山行宮,按照古寺廟規制,翹角飛檐、氣勢恢宏,歇山重檐、柱廊環繞,從前往後、依次排列山門殿、二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中央供奉秀美端莊的宮裝打扮碧霞元君神像,寺宮之間有條小溪緩緩流過,更映照出了宮殿的巍峨壯麗。
明萬曆年間,在泰山行宮的旁邊,又建有祀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的崇儒祠,這樣就成就了泰州宗教文化一條街的完整,成為了人們帶着佛家出世心态、憑借道家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事業的三大标志。
清代泰州人夏荃,在他的退庵筆記中說:“西橋西有泰山行宮,俗呼奶奶廟,莫詳其義。有雲泰山碧霞元君,則曰頂上奶奶清口之惠濟,祠曰奶奶廟。他處凡元君行宮,皆以奶奶廟稱之。”
奶奶廟,供奉的不是神仙老媪,而是道教玉女,這樣稱呼,既通俗又親切還接地氣,容易喚起老泰州人的記憶,婦人們去奶奶廟向頂上奶奶虔誠跪拜求子,回家不久,便能心想事成,更是庇護衆生、奇迹屢彰,消災解難、百事靈驗,深得百姓的頌揚愛戴。
祠寺宮三位自然一體,儒釋道三者兼容并蓄,分别代表着泰州曆史上儒、佛、道三家的尊崇地位;相映生輝中,充分體現出了泰州人追求和諧關系的傳統文化思想精髓的開放與包容。這真是:胸中自有吾夫子,到底三家總一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