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文豪蘇轼的一生,既是輝煌而偉大的一生,也是充滿磨難與困苦的一生。
蘇轼在詩詞、繪畫和散文方面都頗有建樹,還為後世留下了很多極為寶貴的題畫詩,《惠崇春江晚景》便是其中的兩首題畫詩。
《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惠崇,北宋初年的一位僧人,他也是當時著名的“九詩僧”之一,既會寫詩又會作畫。其中的《春江曉景》是惠崇僧人的經典之作,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很可惜,這兩幅畫作沒有流傳下來。
在元豐八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蘇轼根據這兩幅畫作,寫了兩首題畫詩。要真正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并不容易,但是蘇轼的這兩首詩卻完美地诠釋了惠崇的畫作,做到了詩與畫的完美統一。
自古以來,描寫桃花的詩詞有很多,《詩經》有雲:“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為我們描繪了桃花盛開的季節,崔護在《題都城南莊》中寫道:“人面桃花相映紅”,桃花更是成了年輕男女愛情的見證。
而蘇轼筆中的桃花卻别有一番趣味,三三兩兩的桃花在乍暖還寒的時候開放,稀疏的竹子再加上稀疏的桃花,這便是早春的信号。
在古代很多詩人眼中,三三兩兩的桃花或者梅花似乎更有意趣和韻味,正如林逋在《山園小梅》中寫道:“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是誰先察覺到早春的信号呢?是嬉戲在江水中的鴨子,它們最先感受到江水悄然發生的變化, 雖然這些變化是如此的微小,可謂“潤物細無聲”。
這句詩看似簡單,實際上卻充滿了人生的哲理,隻有身臨其境,才會有最真實的感受。
在河灘上,已經長滿了蒌蒿和蘆芽,這正是江南早春的特點,如果詩中隻寫這兩種植物,似乎對于“吃貨”蘇轼來說還不夠,所以接下來又寫了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時”。
河豚,是一種内髒有毒的魚,如果配上蒌蒿和蘆芽,不僅可以去毒,而且味道更為鮮美,蘇東坡就曾不惜冒着生命危險吃了河豚,吃完後,說道:'' 就是死了也值了”。
《其二》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第二首詩描繪了大雁北飛的情景,一般而言,大雁都會結伴而飛,但是偏偏有兩兩歸鴻想要離開大雁的行列,單獨而行,他們就像北歸的人一樣,對江南無比眷戀。
杜甫在《詠懷古迹之三》中寫道:“一去紫台連朔漠”,詩中的朔漠,指的便是北方沙漠之地。因為這些大雁知道,此時的北方依舊是大漠連連且多風雪,既然這樣,還不如在江南多度過半個月的大好春光,這種寫法真是充滿了新意和想象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