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管走到哪一步,總得找點樂子,想一點辦法。是的,美食就是我找的樂子,想的辦法!小談食刻和你一起認真對待吃下的食物!
導讀:
清明節,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古時候也稱為三月節,這個節日據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了。每年的公曆4月5日前後為清明節,說來也巧,它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歲時百問》中寫道:“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來了,氣溫升高,雨量增多,也是春耕的大好時節。
當然要說清明節最重要的事情,那必定是掃墓和祭祖,清明節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它融合了上巳節還有寒食節等多個節日,寒食節源自晉文公對介子推的悼念,在唐朝的時候,還有“寒食上墓”說法,隻不過随着時間的推移,又由于寒食與清明日子接近,寒食節中的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就變成了清明節。
關于祭祖,民間有很多的說法,清明将至不如我們先了解一下,老人說“上墳做5事,子孫不難富”,是哪5事?
第一,“薦先”之物有講究,要提前準備
“薦先”就是上墳的時候,祭祀用的供品,這個是規矩,家裡要提前準備一些應景的食物,帶上一些酒和香火去祭祀,“薦先”完之後,你才能吃,這也是對逝去親人的一個尊重。所以不管是青團還是餅,做好以後不能偷吃。
第二,清明上墳不趕午
一般祭祖的時候,都是早上9~11點左右去,俗話說“早清明,晚十一”,十一就是農曆的十月初一,三大鬼節之一,意思很簡單,清明祭祖的話要早點去,十月初一的話則是下午。還有一種說法是,早上陽氣旺盛,下午昏暗,對人體不利,不管哪種原因,都告訴我們,清明上墳要早一些。
第三,寒食攏墳,清明不動土
老家一直有一個傳統,在清明節的前一天,也就是寒食節這天,要“攏墳”,就是把墳旁邊的雜草剔除幹淨,清明這一天是不動土的,隻是祭祀。如果不“攏墳”,雜物很多,就代表着這一家子不孝順,連自己的祖先都不要。
第四,上墳老人不去,年輕一輩去
一般上了年紀的老人,他是不去祭祀的,一則,是怕身體不好,二則,希望自己的祖先保佑自己的孩子,能夠大富大貴。按照老傳統的說法,隻有親自去祭祀的人,才會得到庇佑,所以一般家裡都會安排年輕一輩去祭祀。
第五,吃“薦先”之物,保佑平平安安
一般祭祀祖先的時候,會有一些供品,有的是雞蛋,有的則是青團,這個是給家裡的晚輩吃的,希望祖先能夠保佑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平平安安,因為孩子他是不上墳的,也就是說年輕一輩,祭祀完了,這個祭祀之物,要給孩子吃。
【食刻說】:
清明将至,老一輩傳下來的習俗不能丢,做好這5件事,一年順順利利。這5件事,雖然都是老傳統,但是他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百善孝為先。祭祀祖先看似虛無缥缈,但是它卻可以強化親情關系,也可以通過祭祀祖先,來追根溯源,同時能夠吸取曆史教訓,更好地教育後代。
【本文由“小談食刻”原創,未經許可不得删改、盜用,侵權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