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農村的姑娘出嫁。那時,沒什麼化妝品,也沒什麼錢來買化妝品,出嫁之前,都要找一長輩來給新娘子打扮化妝——稱之為“扯臉”。
“扯臉”時,是姑娘家的長輩或鄰居,會操作打扮的大嬸,她們用一根細細的麻繩(做鞋子用的那種),有些有講究的,麻繩還得先前用紅染一下。那時候,用紅顔色一般都是用做米粑粑的粑粑紅,或用紅色的紙張放入酒中浸泡一會。
熟悉的大嬸,“扯臉”動作優雅、輕輕松松……把那細麻繩來來回回在姑娘臉蛋上旋轉、翻滾,一會就把姑娘臉上的汗毛全去掉啦,後用煮熟的雞蛋沾上點紅在臉上,慢慢的滾動……
“扯臉”的東西,都是由男方娶親時,蓋禮頭一天拿過去。用擡盒(一種專門用來擡東西的竹簍)擡過去,其中蓋禮擡去的有:豬肉、糧食、煙酒、“址臉”所用(紅紙包雞蛋)紅繩紅包還有扯臉豬肉,另外,還有擦臉用的“百雀羚”,那時,用“百雀羚”就不錯啦,還是用貝殼裝的那種。所以,一般“扯臉”的大嫂大媽,都非常喜歡做“扯臉”這個活。因為,“扯臉”不但有二角錢的紅包,還有半斤扯臉肉……這些都是由幫忙“扯臉”的得。
記得那一年娶大嫂時,帶過去的“扯臉”肉不足半斤,害得媒人又跑了一次冤枉路,回來傳話……那時,在農村的婚姻都是媒人傳話,有句俗話“媒人是個杵路棒,過河就扔幹幹上。”媒人跑回來,說是女方“扯臉”的,說是扯臉豬肉太少啦。
理由是——新娘的臉太大,臉皮太“厚”,要費很長的時間,至少要一斤扯臉豬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