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手藝紀錄片在哪播出

手藝紀錄片在哪播出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0 17:12:57

“她(張蠟四老大姐)沒讀過什麼書,還要務農,還要養活孩子,還帶孫子,同時她還在做手藝。她是發自内心喜歡的。”《尋找手藝》的紀錄片導演張景說,“如果要論幸福的話,其實她比很多人幸福。”通過這次拍攝手藝人,張景和他的團隊,把自己也都變成了手藝人。

手藝紀錄片在哪播出(這部被電視台拒播的感人紀錄片)1

2014年,張景的團隊用126天,跨越23個省份,尋訪199位手藝人,記錄了144項傳統手藝。拍片子的時候,花了兩年沒日沒夜剪片子的時候,後來在一家又一家電視台碰壁的時候,張景都沒有預想過,這部片子會在網絡上爆紅。

如今,《尋找手藝》在B站浏覽量60多萬,彈幕4萬,投币量5.8萬。在愛奇藝,《尋找手藝》的播放量超過了90萬。這些數字還在迅速增長。B站第一集的前幾屏,被“慕名而來”刷滿了,到了第五集,有很多“一口氣看五集”的彈幕,還有不少人把整部紀錄片四刷、五刷、六刷。

手藝紀錄片在哪播出(這部被電視台拒播的感人紀錄片)2

“完全沒想到。”攝像何思庚同樣意外,他對我說,“就連你坐在我對面,我都覺得不真實。”

計劃做“一部偉大的紀錄片”時,張景剛好四十歲。他遭遇了公司業務的失敗,對商業失去了信心,轉而又在一個培訓班接受了有關人生價值的“洗腦”,于是決定做一件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他賣了一套房子,組了一個攝像班子。

張景的團隊出發的那天,張景媽媽提前找人算好了,說是個好日子。出發沒多久,攝像師小蔣意外離隊。抱着“混吃混喝混玩”目的入夥的司機何思庚,接手了他留下的機器,連開關機都是現學的。不過,他在拍攝上的“靈氣”,讓張景倍感意外:“何思庚之前有攝影的經曆,有些鏡頭他比我拍得好,沒什麼匠氣。”同是“半路出家”,喻攀說自己舉着設備,就像舉着手電筒。三人團隊裡,隻有張景一個人正經科班出身。

手藝紀錄片在哪播出(這部被電視台拒播的感人紀錄片)3

但門外漢有門外漢的優勢——沒有專業人士的氣場,不會吓到普通的手藝人。張景說,一些紀錄片對手藝人是俯視的,對他們不夠尊重。而他們這個“草台班子”更具有親和力,可以站在一個平等或者低一些的角度,來呈現手藝人的生活。

在拍攝傣族油紙傘的時候,這個拍攝團隊抓拍到了一個讓網友淚目的鏡頭:80歲的坎溫老人,八次給傘骨架繃線。

手藝紀錄片在哪播出(這部被電視台拒播的感人紀錄片)4

第一次線斷,張景回憶說,他差點笑出聲來。第二次又斷,張景想這個片段有意思。等到第六次、第七次的時候,張景說:“我的眼淚要掉下來了。”影片中保留的繃線過程隻有一分多鐘,但實際上長達五六分鐘。不停的搓線、系線、斷了,再搓線,系線……安靜的鄉村小院裡, 80歲老人因為用力,嘴歪了,臉上皺紋也疊了起來。他繃緊手臂上幹癟的肌肉,一次又一次與傘架搏鬥。每一次失敗,都伴随着一聲微弱卻清脆的“啪嗒”。攝影師何思庚說,他想起了《老人與海》。

手藝紀錄片在哪播出(這部被電視台拒播的感人紀錄片)5

張景說,他們拍的都是手藝人真實的狀态。“我們對所有的拍攝對象,提出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能不能從頭做一樣(手藝),完整的做一樣。他做的過程,絕不打斷。沒拍到,那也就過了。”他也從未要求過被拍攝的對象整理着裝,或“把手擡高一點”、“微笑一下”。他坦言自己這一路走來,看到過把手藝人圈起來作展示的場面,也見到經常出鏡的知名手藝人,對着他們的攝像機,主動在炕上做好布置,拿着沒有蘸顔料的筆虛空描畫的場景。那些都是假的。

手藝紀錄片在哪播出(這部被電視台拒播的感人紀錄片)6

張景團隊這種“不可調整、不可複制、不可回頭”的拍攝方式,極為依賴團隊人員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到新疆英吉沙縣拍攝英吉沙小刀的時候,哥哥麥麥提克日木在制刀途中揉起了眼睛。然後,他起身爬到頂棚上去,從頂棚的竹席子上抽了一條,撕成頭發絲一樣細的細絲,彎成小鈎子。語言不通,麥麥提克日木也不說話,沒人知道發生了什麼。

手藝紀錄片在哪播出(這部被電視台拒播的感人紀錄片)7

拍攝團隊不明所以,燈光師喻攀正愣着,麥麥提克日木卻擡手招呼他。他湊到摩托車反光鏡前,叫喻攀舉着打光的燈給自己照亮,用彎好的細絲在眼球上輕輕一刮,把濺入的鐵屑弄了出來。這個情節被抓拍到,保留了下來。在後來的采訪中,何思庚感慨地對我說,眼睛裡進了鐵屑還挺值得嚴肅對待的,可麥麥提克日木處理完眼睛,随手扔掉細絲,第一句話就是“勞動、勞動”,然後一屁股坐下繼續幹。

手藝紀錄片在哪播出(這部被電視台拒播的感人紀錄片)8

貴州麻江縣白興村,張蠟四老大姐是楓香染的手藝人。做手藝的間隙,拍攝團隊問楓香染可不可以賣,老大姐說:“我也不知道要賣多少錢,賣多了不好意思,賣少了自己又得不到錢。”她拿出一大疊楓香染的作品,一件一件在客人面前展開介紹,有她奶奶留給她的,有她媽媽留給她的,有她留給她女兒的,有她留給她孫女的,有她自己戴過特别有感情的,還有自己特别滿意的。從頭數到尾,最後,張蠟四老大姐腼腆地笑着,一件也沒有賣。她舍不得。

手藝紀錄片在哪播出(這部被電視台拒播的感人紀錄片)9

在手藝人身上,張景常常能夠感受到溫暖。“你感受到了,但表達不出來。”張景說,“我一直在努力,把當初現場感動我的東西,還原給觀衆。”

手藝紀錄片在哪播出(這部被電視台拒播的感人紀錄片)10

《尋找手藝》紀錄片導演張景

張景的團隊青睐于樸實的手藝,那種一點兒都不陽春白雪的。他們也會故意避開資料上有名的工廠或常被拍攝的大師,在周邊想方設法詢問,找尋掌握同樣技藝的普通人。被張景稱為“野馬”的喻攀橫沖直闖,在找拍攝點上貢獻了很大的力量。當然,這種有些任性的尋找模式會有很多撲空的時候。“幾百公裡跑到的素材,就是片子裡說,‘這個點廢了’這麼一句話。”拍完坎溫老人之後,拍攝團隊趕去尋找傣族紋身。按着線索,好容易摸到廣西偏遠小村莊裡一個二層小樓。小樓裡面布置得很時尚,紋身貼圖中還有不少卡通元素。店裡的小夥子對着這個來自北京的團隊說:“我的紋身是在北京後海學的。”

手藝紀錄片在哪播出(這部被電視台拒播的感人紀錄片)11

喻攀在錄麥穗的聲音

“草台班子”拍攝模式的好處顯而易見,同時,片子的問題也異常明顯。張景說,“我們拍出來的東西很多是半截子。”一些人的故事和環境背景沒有交代清,有關手藝、手藝人、傳統文化等可以深入探讨的問題,也隻是點到為止。喻攀說:“如果時間更長、有更多的經費,可以跟每個人生活兩三天、三四天。大家看到的可能更完整,每個人都會更豐滿一些。”

手藝紀錄片在哪播出(這部被電視台拒播的感人紀錄片)12

“半路出家”的攝影師何思庚(左)與麥麥提克日木

對這部“土掉渣”片子的粗糙之處,網友給予了很大的寬容。乃至于醜醜的墨綠色标題、導演帶點口音的旁白和因缺少經費“靠想象漂流黃河”,都成了萌點。但真正打動網友的,不是接地氣的“粗糙”,也不是各種梗,而是手藝人的真誠、拍攝者的真誠還有整個紀錄片的真誠。

手藝紀錄片在哪播出(這部被電視台拒播的感人紀錄片)13

手藝紀錄片在哪播出(這部被電視台拒播的感人紀錄片)14

手藝紀錄片在哪播出(這部被電視台拒播的感人紀錄片)15

在這部記錄片中,有人看到了溫暖,有人看到了辛酸,有人看到了傳統,有人看到了帥哥,還有人回想起自己做了一半擱置了的夢想……不停地有人刷彈幕,說自己已經淚流滿面。

B站上,貴州小黃村的真、養号兩位造紙老奶奶的部分被刷了屏。老人笑着對鏡頭說,“這次我們的照片和名字可以到北京去了,就算名字到了北京也好啊。”大家在彈幕上密密麻麻寫着:“到武漢了”、“已到廣東河源”“到廣東了”、“到廣西了”、“到北京了,全國都看到了”、“到紐約了哦”、“到東京了”……因為網友的留言,這個畫面的意義也就變得不同了。

手藝紀錄片在哪播出(這部被電視台拒播的感人紀錄片)16

手藝紀錄片在哪播出(這部被電視台拒播的感人紀錄片)17

B站彈幕截圖

對于“以産品為導向,而非用戶為導向”的張景團隊來說,《尋找手藝》能在網絡上走紅,是個意外之喜。不過,張景還是希望能夠在電視台播出。因為隻有這樣,《尋找手藝》才更有可能被他所拍攝的手藝人們看到。

花費三年時間制作的《尋找手藝》,沒有帶來什麼經濟上的利益,但張景卻已經開始籌劃第二部,打算重新走一遍之前的路線。張景将他的日記集結成了一本書,每一位拍攝過的手藝人,都被寫在了書裡。他希望能夠親手将書送給那些淳樸的手藝人。他說,也想看看手藝人們現在好不好。

手藝紀錄片在哪播出(這部被電視台拒播的感人紀錄片)18

西藏達孜的土旦次仁,每年都要為寺院捐出佛像,沒錢的時候就貢獻人力

今年二月,坎溫老人去世了,他是當地傣族油紙傘最後的傳人。張景對我說,何思庚買走了老人在片中制作的那把油紙傘,還在一個雨天,于北京的街頭撐開了。

手藝紀錄片在哪播出(這部被電視台拒播的感人紀錄片)19

(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系後台

點擊下圖

一鍵下單「生活曆

手藝紀錄片在哪播出(這部被電視台拒播的感人紀錄片)2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