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生死觀的正确姿勢

生死觀的正确姿勢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2 12:45:37

生死問題是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中最後一個問題。死是對生命意義的最大挑戰,最讓人感到困惑。很多人從小就被這個問題所苦惱,不少哲學家的基本态度是,對這個問題不應該回避,要去面對它,思考它。

思考的必要

幾乎每個人從小就怕死,當有一天我們知道,這個死不隻是那些老人的事,也是我們的事,有一天我們也會老、也會死,當我們明确地知道這一點的時候,人感到絕望,原來人生是這麼一回事,最後等于零。

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一直避談生死,尤其是儒家一般來說不太重視思考死亡問題,但是到了宋明理學,受佛教的影響,也有了相當的重視,比如王陽明說,學問功夫最難又最要緊的是看得破生死,他把看破生死視為最高的學問。當然,特别重視生死問題是佛教,有一位高僧說,佛教歸根到底一件事,就是了生死。

生死觀的正确姿勢(生死問題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中最後一個問題)1

但是,通常的情況是,我們對死亡問題是回避的。不但自己回避,也不讓小孩問,我們常常看到,隻要小孩問起這個問題,大人往往阻止,說不要胡思亂想。這哪是胡思亂想啊,他想的是根本的哲學問題啊。為什麼回避呢?一個原因是恐懼,認為想這個問題是不吉利的。對死亡的恐懼基本上是人人都有的,你既然是一個生命,當然不願意生命結束。沒有哪個人一個人想到自己永遠離開人世的一天會不害怕,不可能的,害怕是正常的。

一個朋友在協和醫院工作,協和醫院是頂級醫院,所以經常會有癌症病人托他找醫生,每個星期都會有四五個人。他告訴我,他看到了太多的死亡,其實多數是吓死的,一确診是癌症就覺得大限臨頭了,恐懼得不得了,就吓死了。一般的規律是,開始的時候否認,不相信,然後是委屈,為什麼偏偏是我,最後就是精神崩潰,身體也跟着崩潰。人的心态實在太重要了,精神素質實在太重要了,肉體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精神支配的,生病的時候尤其是這樣。當然會有真正不治的情況,即使這樣,心态好也可以延長生命,并且有尊嚴地死去。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精神的力量,而要具備這個力量,平時的思考和修養境界就很重要了。

總之,要強調一點,就是對于死亡不要回避,要去面對它,去思考它。死亡是一件必定會到來的事情,它已經在前面某個地方等着你了。當然,最後思考的結果怎麼樣,很難說。有的人可能從哲學中找到了一個角度,有的人可能從宗教中找到了一種依托,都可以。

思考的路徑

怎麼思考死亡?哲學上和宗教中有三種思路。

第一種是哲學上相當普遍的思路,就是用理智的态度接受死亡。你要看明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對自然的事情你就要順從,順其自然,你不要抗拒,你越抗拒就越痛苦。中國的儒家就是這種态度,所謂“盡人事聽天命”,死亡屬于天命,人力左右不了,你就聽從吧。你不但不要抗拒,而且不要去多想,孔子說的“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這個意思,生的道理你還沒弄懂,怎麼可能想明白死的問題呢。孔子很少談死的問題,他主張把注意力放在生的事情上。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早晨弄明白了人生的道理,晚上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死了,這話說得很好,但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如果回避死亡的問題,人生的道理是不能真正弄明白的。

生死觀的正确姿勢(生死問題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中最後一個問題)2

在西方哲學中,古希臘羅馬的斯多葛派是特别喜歡讨論死亡問題的。他們倒是不回避,談得非常多,有時我不免猜測,他們其實很怕死,要不怎麼老想這個問題,想出種種理由來讓自己不要怕,要坦然接受。他們提出的理由很巧妙,比如說你想一想一百年前你在哪裡,一百年後你不過是回到了你一百年前所在的那個地方。一個人為自己在一百年前不存在而痛哭,我們會認為他是個傻瓜,而一個人為自己在一百年後不存在而痛哭,他同樣是傻瓜。你覺得死很委屈嗎,那麼你想一想,所有的人都會随你而去的,多麽偉大、多麽富裕的人都要走這同一條路,你有什麼委屈的?他們總的思路也是把死亡看作一件自然的事情,你要順從自然,死就好比旅行者住了旅店以後要上路,演員演完了戲要謝幕,果子成熟了會從樹上掉下來,你要抱着這樣一種心态離開人生這個旅店、這個舞台、這棵大樹。一個人面對死亡感到痛苦是因為他不願意走,那麼你變不願意為願意,變被動為主動,你就不痛苦了。

第二種思路可以稱作審美的态度。中國的莊子是典型,目标是“齊生死”,“無古今而後入于不生不死”,超越時間,把人的小我融入到宇宙的大我中,人就超越生死了。人活着的時候就要進入這種境界,辦法是“逍遙遊”,在精神上與宇宙萬物同遊,其實也就是把人的小我融入到宇宙的大我中。

第三種是宗教的思路。前面兩種,審美的态度有點玄乎,一般人難以做到;理智的态度回避了一個問題,有生必有死,死是一件自然的事情,這個道理好懂,可是如果死後歸于虛無,什麼也沒有了,那麼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它回避了終極意義這個問題。宗教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的。

不同的宗教和哲學,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是不一樣的。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佛教和基督教的思路正相反。佛教有教義、教主、組織、戒律,就此而言是宗教。但是,佛教不承認宇宙中有一個主宰神,這個神是靈魂的來源和歸宿,在這一點上和基督教非常不同。對于人生問題的解決,佛教強調依靠自身的覺悟和智慧,而不是神的啟示,這與哲學很相近。因此,武漢大學哲學系的鄧曉芒教授曾經認為,佛學是最博大精深的哲學,不能算是宗教。

在佛教看來,解決生死問題要靠智慧,徹悟人生的道理,但不能隻靠智慧,在慧之外還要有戒和定,通過修行和實證體驗使悟到的人生道理化為血肉,化為本能。在這一點上,佛教和哲學又有所區别。不同流派的佛教都有一套針對死亡的修煉方法,讓你在死亡來臨時容易和肉體分離,走上往生的路。

和佛教相反,基督教承認主體、實體意義上的靈魂,這個靈魂是永遠不會死的,肉體死亡以後,靈魂就回到了天堂,回到了主的身邊。和佛教相比,這個思路簡單得多,隻要你相信,見效也快得多。

由于中國人受“眼見為實”的影響,往往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才相信,才認為是事實,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就一概不相信,等于不存在。楊绛說得好:真善美不也是看不見摸不着的嗎,不就是自己心裡明白嗎?中國人是有這個傳統的,眼見為實,隻相信看得見的,所以把肉體看得很重,輕視靈魂。中國本土的宗教隻有道教,其實是方術,夠不上宗教的水平,追求肉體不死,所以就煉丹、練功,要成仙,搞這一套。中國人重肉體,西方人重靈魂,從建築上也可以看出來。歐洲最發達的建築是什麼?是教堂。一座大教堂,一代代人不斷建,幾百年才建成,非常宏偉。中國曆史上當然也有廟宇,但工程最浩大的建築是什麼?是陵墓,皇帝的陵墓,諸侯達官的陵墓。陵墓的格局基本上是把你生前的生活搬到地下去,死後還要過世俗的生活。

思考的意義

思考死亡問題,不一定會有一個結論。但通過經常思考死亡問題,起碼有兩點收獲,一個是讓我們對人生更進取,另一個是更超脫。

思考死亡未必就會使人變得悲觀,其實也可以使人活得更積極、更進取。人終有一死,生命是有盡頭的,你不可能無限地活下去,這個道理很簡單,但是常常會被我們忘記。陷在具體的生活中,我們往往會有一種錯覺,好像可以無限期地活下去似的。當然這種錯覺也需要,否則我們不可能活得開心。但是,總是活在這種錯覺裡,就未免糊塗了,就會不知珍惜人生有限的光陰。人生最根本的責任心是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人隻有一次生命,隻有一個人生,如果虛度了,沒有人能夠安慰你,說什麼都是空的。所以,想到這一點的話,人就不能糊裡糊塗地活。

生死觀的正确姿勢(生死問題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中最後一個問題)3

一個人總有一天會明白,所謂跟着時尚走,跟着習俗走,其實是對不起自己的生命。現在真正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人實在不多,很多人是盲目地生活着,完全受外界環境的支配。

思考死亡問題,不但能使我們更進取,對人生抱認真的态度,而且能使我們更超脫,與自己的人生拉開距離。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要有兩手,一手是執着、進取,另一手是超脫、淡定,不能光有一手沒有另一手。光有執着、進取,這樣的人貌似積極,實際上是很脆弱的,遇到挫折就會一蹶不振,很容易被打倒。

古羅馬哲學家馬可·奧勒留有一本書叫《沉思錄》。它實際上是一本教人超脫的書。馬可·奧勒留是古羅馬帝國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常年在戰馬上度過,這本書其實是他的日記,想起來就寫一段,都是在勸勉自己。基本上是兩類内容,一類是督促自己要認真,把該做的事做好,另一類是開導自己要超脫,這類内容占主要篇幅。他經常對自己說,你看曆史上以前有很多比你偉大的人,他們都上哪裡去了?所以你何必在乎你的這些稍縱即逝的遭遇呢?

書中有一句話,他說一個人應該經常用終有一死者的眼光來看看事物。比如說,你為一件事情痛苦得要死要活,這時候你就想一想,曾經為同樣的事情痛苦的人都上哪裡去了?你就會覺得犯不着這麼痛苦了。你和别人吵得你死我活,這時候你就想一想,一百年以後你在哪裡,他在哪裡,你就吵不下去了。當然,一個人如果永遠用這樣的眼光看問題,那就什麼也别幹了。但是我們有必要為自己保留這樣的一種眼光,人生必定會有挫折,有的挫折可能極其嚴重、無法挽回,那個時候除了超脫别無他法,你就用得到這種眼光了,有了這種眼光,你其實會更堅強的。

擁有這樣一種超脫的眼光,是學哲學的一大好處。哲學在某種意義上是教給人一種“分身術”,把人分成兩個我,一個是肉體的我,這個我在世界上生活、奮鬥、痛苦、快樂,還有一個更高的理性的我,在他之上看他、指點他、關照他。這個更高的理性的我其實就是通過學哲學獲得的一種超脫的眼光,能夠站在宇宙的立場上看自己的人生遭遇。有了這種眼光,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你不會把壽命看得太重要。用宇宙的眼光看,人活長活短都是一瞬間,早死晚死沒有多大區别。古希臘七賢之一的比阿斯說,我們應該能夠随時安排我們的生命,既可以享高壽,也不要怕早夭。這種超然的心态,就是學哲學的一個收獲。

微課推薦

01 20位哲學家醍醐灌頂的生命策略

普通人學習哲學,并不是要做學問,而是想從哲學中獲得啟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經驗上,不斷地思索、懷疑、反思······從而組織成自己的哲學,找到應對各種問題的方法。

這門哲學課程将圍繞人生中有關孤獨、愛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個“大問題”展開,每個“大問題”分為5講,為你講述海德格爾、亞裡士多德、叔本華、尼采、加缪、柏拉圖、薩特等20位古今哲學家的思想體系,從中探索出屬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生死觀的正确姿勢(生死問題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中最後一個問題)4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學史的智慧課程

這門課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書式的哲學導論直接扔給你,而是精心地把艱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動的故事和輕松的講述,用一整年的時間,通過104堂課程,帶你一點點了解漫長的哲學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講人會為你解析《存在與時間》《理想國》《沉思錄》《會飲篇》等20本經典哲學著作的精華内容。涵蓋古希臘羅馬哲學、近代早期西歐哲學、德意志古典哲學、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等内容。

生死觀的正确姿勢(生死問題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中最後一個問題)5

03 100 部文藝作品的哲思與啟示

每堂課程開始,主講人都會以一部電影,一本小說或一首樂曲切入,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從鮮活的感情經驗和體悟出發,再上升到哲學性的疑問和反思,讓聽衆更輕松地打開哲學思考大門。

另一方面,好的文藝作品除了娛樂的功能,背後還包含着一種生命體驗、一種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藝作品背後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生死觀的正确姿勢(生死問題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中最後一個問題)6

生死觀的正确姿勢(生死問題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中最後一個問題)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