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人們喜歡秋天,大多還是因為它是個收獲的季節。
糧食是大地贈予人類生存的禮物,
它是被壓彎了腰的金燦燦的稻谷,
是一望無際的原野上的麥浪滾滾。
是田野上垛疊在一起的谷子散發着的自然芬芳。
“稻黍稷麥菽”,這些中國人曾經賴以生存的五谷雜糧,随着人們脍不厭細的追求,好多已經逐漸淡出飲食江湖,我們偶爾在詩詞中看到他們的名字,有時候竟然都會感到有些陌生。然而“民以食為天”,仔細研究一下古典詩詞,你會發現,這五谷雜糧的出鏡率也是很高的。
一:稻----“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水稻作為“五谷”中的龍頭老大,在中國已經有7000年的種植曆史。時至今日,從東北平原到天涯海角,美麗富饒的中華大地上水稻的身影無處不在:
1、“八月剝棗,十月獲稻”----《詩經 . 豳風 . 七月》
2、“滮池北流,浸彼稻田”----《詩經 . 小雅 . 白華》
可見在先秦時期,當時種稻收稻就已經是一件普通的田間勞動了。
随後的幾千年,水稻始終不渝伴随着中華文明的成長。
3、“故溪黃稻熟,一夜夢中香”是唐代錢珝魂牽夢繞的故鄉的美麗秋景,
4、“新築長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是南宋範成大眼中秋收的熱鬧場面,
5、“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則是宋代辛棄疾筆下農民對豐收的甜蜜期盼。
二、黍----“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黍,也就是黃米,唐代以前,它是中國人的主食。
6、“彼黍離離,彼稷之食”----《詩經 . 王風 . 黍離》,
7、“碩鼠碩鼠,無食我黍”----《詩經 . 魏風 . 碩鼠》。
可見,黍是當時人們餐桌上的主角,提到糧食,第一反應就是這個黍。
随着農耕文明的不斷進步,黍在唐宋之後開始慢慢從主角變為配角。
8、“莫此酒未薄,黍地無人耕”----杜甫認為黍是釀酒之用。
9、“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饷東菑”----王維把黍作為粗茶淡飯的代表。
10、“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李白更是直接用黍來喂雞了。
而今天,黍更是被我們吃厭了精細食物外的口味點綴了,許多人已經不知黍為何物了。
三、稷----“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稷,百谷之長,帝王奉稷為谷神。
11、“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這是《本草綱目》中對稷的描述。社稷直接成為國家的代稱,稷本身的象征意義已經遠在任何一種糧食之上了。
12、“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猶己饑之也”----《孟子》。稷,後稷,周代的祖先,教百姓耕種。
13、“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憂國憂民的杜甫暗下決心,要向教百姓種植五谷的“稷”和掌管文化教育的“契”學習。
四、麥----“二麥俱秋鬥百錢,田家喚作小豐年”
麥,無論是對古人還是對今人,都是再熟悉不過的糧食了。
孫俪一曲《風吹麥浪》,喚起了多少人對希望的田野的向往。
14、“我行其野,芃芃其麥”----《詩經 . 鄘風 . 載馳》
15、“爰采麥矣,沬之北矣”----《詩經 . 鄘風 . 桑中》
16、“二麥俱秋鬥百錢,田家喚作小豐年”----範成大《夏季田園雜興》
芒種前後,麥浪滾滾,金燦燦的田野一望無際,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每一個勞動者的臉上。
五、菽----“桑竹垂馀蔭,菽稷随時藝”
到漢代,菽改名為豆,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17、“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詩經 . 小雅 . 小宛》
18、“采菽采菽,筐之筥之”----《詩經 . 小雅 . 采菽》
19、“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20、“桑竹垂馀蔭,菽稷随時藝”----陶淵明《桃花源詩》
在各種谷物裡,直到今天,豆類算是比較常見的,因此陶淵明才會選擇在南山種,雖然草盛豆苗稀也在所不惜,盼望着能過上門前屋後桑竹陰陰,糧食豐足的生活。
一粒種子
從播種“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到耕耘“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再到“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甚至于到了收獲的時候“白發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雲開”,仍然擔心一場雨會影響一年的收成。
我們咀嚼糧食,滿足的不僅是口腹之欲,更是一種敬畏之心。正是“粒粒皆辛苦”的播種不易,“拾此充饑腸”的生存不易,才讓白居易發出“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才讓李白感歎“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古人尚且如此,今天的我們豐衣足食,更應該珍惜糧食,節約糧食。“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就讓我們我們心懷敬畏,與糧食同行,緻敬那些勞動在夕陽下的“遍地英雄”們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